《满井游记》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知识探究者。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本节课中我以不同形式的读(诵读、品读、赏读、悟读、背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来逐步的深入对文本的解读和学习,我认为语文教学“教学千法,以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法以及合作探究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满井游记》效果分析
一、课堂设计情况介绍
《满井游记》是一片文言文,课堂设计了文言基础知识的检测,文章语言的品析,本文写景优美生动,因此对于文章画面感的赏析,以及写作小练笔都是对写景手法的深入学习,另外对作者心境的感悟也是本堂课一个重点。针对学生课堂上对文章内容学习、消化、吸收情况对学生进行课堂效率的检测。(以所授课班人数40人为准)
二、课堂反馈情况分析
1、经过学生课前的预习和本节课的学习,多数学生对本篇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出现解释偏颇问题。
2、针对文章重点,引导学生在品析析本课语言的妙处时,引用教育家的评论,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对本课语言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理解写景手法的妙处,效果良好。
在赏读的环节,通过设计两个小活动,一方面是起到缓解课堂气氛的作用,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能够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结果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写作契机,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针对本文的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怀,在学生找出抒情句的同时,出示本课的写作背景,老师适当讲解,及时进行了点拨,学生们意识到作者袁宏道通过对满井早春景物的细腻的描绘,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对其情感的把握也更深入。
3、对于课外拓展阅读部分,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晚游六桥待月记》是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之一,通过学生的做题,暴露出了学生的课外文言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其中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给文章正确的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不够确切。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加大该种题型的训练,确保学生灵活掌握,不出问题。
三、课堂检测问题补救
1、加大文言文的学习力度,夯实基础。
2、注重阅读积累,培养文言阅读语感。
3、找准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垦利实验中学 宋大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
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灵活地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的情感,尽情领略大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感情。
【教学方法】五读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以“满井春韵”为主题设计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词——《卜算子· 记满井》
卜算子· 记满井
水似镜新开,山若梳鬟女。欲问游人去哪边,水秀山青处。才始探春来,岂肯又归去。吾来满井赶上春,惟愿和春住!
同学们能从词中猜出老师游赏的是哪里吗?——满井,对了!你从词中感受到这个地方美不美?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水似镜新开,山若梳鬟女。”好,这句词出自一位多情的游客之手,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多情游客去满井神游一番,这位游客是谁呢?——袁宏道。
2、作者简介: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主帅,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文笔清新流利,俊美潇洒,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屏幕显示)
他是我国明代文学家,喜欢游山玩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写下了一篇篇记游山水的美文,
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跟着袁宏道去游览满井,领略一下那里的春景吧!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
过渡语:这篇文章描绘的是北京东直门一带满井早春的景色,因此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题为“满井春韵”,我们采用五读法将从“诵读”“品读”“赏读”“悟读”“背读”五个方面来进行我们的阅读活动。
一、诵读——让满井春色明媚眼眸
1. 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屏幕显示重点字词注音
燕地寒 花朝节
廿二日 倩女之靧面
脱笼之鹄 浅鬣寸许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呷浪之鳞 以游堕事
恶能无纪 髻鬟
2、划分节奏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3、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边读边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记下探究过程中不懂的问题。
大屏幕显示:
(1)、词语解释大比拼
局促一室之内:
未百步辄返:
土膏微润:
柔梢披风: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过了字词关,接下来我们来闯翻译关——希望咱们所有同学都能成为文言翻译官!请你们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弄清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交流
(2)、翻译大接龙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已经弄懂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细细品味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
二、品读——让满井春光进驻心灵
屏幕显示:教育家丁石孙评此文:“简而精,在描绘满井之景时融合其情,修辞十分精彩,是明代优秀记游散文。”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重点语句谈一谈。
比如:(1)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水——清澈,明亮,冰冷
——哪些词语突出了了早春的特征?——始,乍,新,冷,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写出了山——清新,妩媚,婀娜。
——“婀娜”之感从何而来?“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也是一个比喻句,和老师之前写的“山若梳鬟女”比较一下哪个更生动贴切?“靧面”“ 始掠”与“为晴雪所洗”相呼应,抓住了早春的景物特点。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这个句子写出了早春柳条的(柔嫩),“将”“未”“柔”字用得好。读这一句使我们想到了贺知章《咏柳》中的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鬣”是什么意思?兽颈上的毛,这里比喻麦苗,写出了麦苗刚刚破土而发、生机勃勃的样子,一个“浅”字让我们想到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派早春的气息,这是简洁而意蕴无穷啊!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泉”是什么意思?汲泉水,名词活用为动词,还有哪些词是这种用法?“茗”“罍”“歌”“红装”“蹇”。一组排比句写出了游人们愉悦悠闲的样子。
(5)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拟人手法写出了气候刚刚回暖,动物们尽情戏耍的情态。
过渡语:同学们对作者的语言分析得非常得透彻,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美得语言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吧!
三、赏读——让满井美景流淌笔端
(1)本文描写的是满井早春的景色,写了满井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屏幕上的句式说一句话,老师先来举个例子。
“春在柔嫩的柳枝上,不信,你看——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来,试一试吧!
春在________________ ,不信,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在赏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呢?如果给你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将如何带领外地的游客游赏满井的春光?
(2)、 活动设计:跟我畅游“早春满井”
要求: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带着大家游览文中的满井,合理想象,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过渡语:刚才我们跟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过了一把导游的瘾,去游览了一番满井的春色。那么作者当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境,给我们写下这么优美的文章的?
四、悟读——让满井春情拨弄心弦
(1)、悟满井——划出体现作者游赏满井时体现心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郁闷) (摇头叹息,顿足)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欣喜) (兴奋,“耶”)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自得) (摇头晃脑,竖起大拇指)
同学们找的很准,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情,我们加进一些语气、动作来表演读一下,每个组读一句,看看哪个组表现最棒。
文章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性喜欢游山玩水的袁宏道,他曾说过这样两句话: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 “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足见其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背景回放——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1592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请同学们思考:
这是一位------- --------------------- 的文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跟随着袁宏道去背景的满井游览了一番,感受了美丽的早春风景,领悟了作者独有的情怀,美的东西,我们要据为己有,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
五、背读——让满井初春芬芳记忆
总结,老师寄语:
同学们: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风韵。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陶醉在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你会发现生活多了几分情趣,回忆多了几缕芬芳。做自然的访客吧!寻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雅致,寻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妙趣……同学们,热爱自然,尽情地拥抱自然吧!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教材分析
《满井游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
《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作者眼中的“满井初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
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灵活地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尽情领略大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感情。
【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五读”的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诵读,让学生自己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知识:纠正字音,疏通文意。
第二、品读,结合文章语言简洁精炼,妙用修辞的特点,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
第三、赏读,通过概括景物的特点,来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
第四、悟读,理清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体会着这的人格魅力。
第五、背读,通过背诵来加强文言积累。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初中课堂观察量表(1)——学生学习的维度
时间 2015-4-24 讲课人 宋大双 评课人 课题 《满井游记》
视角
观察点
观察结果
评价反思
优
中
差
准备
1.准备得怎么样?
38
3
0
2.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35
4
2
倾听
1.学生的听课兴趣调动怎么样?
40
1
0
2.你如何看待学生的课堂关注度?
39
2
0
3.你如何看待学生的辅助行为( 记笔记/查阅/回应) ?
40
1
0
互动
1.你认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36
4
1
个别不参与
2.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38
2
0
3.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38
1
2
有些不发言
4.参与课堂活动( 个人/小组) 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38
3
0
5.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36
4
0
个别不提问题
自主
1.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怎么样?
28
10
3
20分钟
2.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37
4
0
3.你如何看待学生的自主学习?
40
1
0
4.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36
4
1
参与的同学好
达成
1.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41
0
0
2.预设的目标达成度怎么样( 方式选择:观点/作业/表情/测验/成果展示) ?
36
4
1
3.这堂课生成目标效果如何?
41
0
0
达成度较高
合计
注:在对应的表格中划“√“,赋分:优5分,良3分,差1分,表格中所填数字为参与评课教师的意见汇总,数字代表划对号的个数。
初中课堂观察量表(2)——教师教学的维度
时间 2015-4-24 讲课人 宋大双 评课人 课题 《满井游记》
视角
观察点
结果统计
评价反思
环节
优
中
差
1.这节课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度如何?
38
3
0
2.这些环节面向全体学生情况如何?
35
6
0
3.不同环节/行为/ 内容的时间分配情况如何?
28
10
3
开始急促
呈示
1. 讲解效率如何( 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
41
0
0
2.板书呈现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了吗?
40
1
0
3.媒体使用情况怎样?
35
4
2
开发不够
4.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和动作(如走动、指导等)度对教学帮助如何?
41
0
0
对话
1.提问的学生分布、次数、知识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
41
5
1
2.教师的回答方式和内容学生反映如何?
35
5
1
3.对话围绕的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40
0
0
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作业/)效率如何?
39
1
0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活动/作业)效率如何?
38
3
0
3.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命制探究题目/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命题目并自主探究)效率如何?
39
2
0
指导力度不够
机制
1.教学设计与预设效果怎么样?
41
0
0
2.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35
4
2
3.呈现了非言语行为( 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35
4
1
比较单一
4.实施的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 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如何?
36
4
1
合计
41
0
0
注:在对应的表格中划“√“,赋分:优5分,良3分,差1分,表格中所填数字为参与评课教师的意见汇总,数字代表划对号的个数。
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执笔
宋大双
审核
程金华
授课人
宋大双
授课时间
4月24日
班级
八年级七班
小组
10个小组
课题
满井游记
课型
新授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灵活地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感悟作者的情感,尽情领略大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感情。
【教学方法】五读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以“满井春韵”为主题设计教学过程。
【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词——《卜算子· 记满井》
卜算子· 记满井
水似镜新开,山若梳鬟女。欲问游人去哪边,水秀山青处。才始探春来,不肯梦归去。吾来满井赶上春,惟愿和春住!
同学们能从词中猜出老师游赏的是哪里吗?——满井,对了!你从词中感受到这个地方美不美?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水似镜新开,山若梳鬟女。”好,这句词出自一位多情的游客之手,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多情游客去满井神游一番,这位游客是谁呢?——袁宏道。
2、作者简介: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主帅,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文笔清新流利,俊美潇洒,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
他是我国明代文学家,喜欢游山玩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写下了一篇篇记游山水的美文,同为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岱是这样评价他的——
“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明]张岱
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跟着袁宏道去游览满井,领略一下那里的春景吧!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
二、基础达标
1、读准字音:
燕地寒 花朝节
廿二日 倩女之靧面
脱笼之鹄 浅鬣寸许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呷浪之鳞 以游堕事
恶能无纪 髻鬟
2、划分节奏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3、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边读边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记下探究过程中不懂的问题。
(1)、字词解释大比拼:
局促一室之内:
未百步辄返:
土膏微润:
柔梢披风: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2)、翻译接力赛: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三、品读语言
教育家丁石孙评此文:“简而精,在描绘满井之景时融合其情,修辞十分精彩,是明代优秀记游散文。”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重点语句谈一谈。
四、赏读画面——活动设计
活动一:仿句式:
“春在柔嫩的柳枝上,不信,你看——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春在——————,不信,你看———————”
活动二:跟我畅游“早春满井”
要求: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带着大家游览文中的满井,合理想象,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再读全文,找出本文的抒情句,想一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背景回放: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1592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相关链接: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
“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袁宏道
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的文人。
六、拓展阅读
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之一,回答题目: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放,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如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江,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 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特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
勒:制约。
岚:山间雾气。
1、结合文段写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思:
A、为春为月( ) B、为朝烟( )
C、梅花为寒所勒( ) D、尤为奇观( )
E、歌吹为风( ) F、石篑数为余言( )
G、余为桃花所恋( ) H、安可为俗士道哉( )
2、午、未、申三小时按今天的计时法应指的是_______点至______点钟。“急往观之”的“急”是_________。“玉照堂故物”的“故”是__________的意思。“相次开放”的“放”与《大自然的语言》中“_____________”中的“放”同义。
3、用“‖”给文段分成三层,并写出其各层大意。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20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 宋大双满井游记朗读要求:
一、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
节奏不宜强,做到轻松、柔
和、舒缓。
二、有感情。
卜算子? 记满井
水似镜新开,山若梳鬟女。
欲问游人去哪边,水秀山青处。
才始探春来,岂肯又归去。
吾到满井赶上春,惟愿和春住!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主帅,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文笔清新流利,俊美潇洒,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袁宏道
(1568--1610) 诵读——让满井春色明媚眼眸满井春韵袁宏道悟读——让满井春情拨弄心弦 品读——让满井春光进驻心灵 背读——让满井初春芬芳记忆 赏读——让满井春景流淌笔端第一乐章诵读
——让满井春色明媚眼眸
我会读燕地寒 花朝节 辄返
廿二日 倩女之靧面
脱笼之鹄 浅鬣寸许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呷浪之鳞 以游堕事
恶能无纪 髻鬟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读出节奏: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边读边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记下探究过程中不懂的问题。9局促一室之内:
未百步辄返:
土膏微润:
局促,拘束、局限。辄,总是,就。润,滋润,润湿。柔梢披风: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端起酒杯唱歌的。
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蹇,用作动词,骑驴。词语解释大比拼10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翻译接力赛第二乐章品读
——让满井春光进驻心灵 教育家丁石孙评此文:“简而精,在描绘满井之景时融合其情,修辞十分精彩,是明代优秀记游散文。”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重点语句谈一谈。第三乐章赏读
——让满井美景流淌笔端第四乐章悟读
——让满井春情拨弄心弦 悟满井 再读全文,找出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想一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1592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背景回放相关链接: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
“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袁宏道 我也来试试这是一位-------的文人。第五乐章背读
——让满井初春芬芳记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上节课,我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下面我来谈谈这节课的得失:
回顾本节课,基本达到自己预定的教学效果。课堂内容设计比较条理,能够有条不紊,自然顺畅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认真思考,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是在进行文言知识大比拼的竞赛环节,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浓厚,体现了学生的团结精神。通过此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积累。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
1、 针对文章重点,引导学生在品析析本课语言的妙处时,引用教育家的评论,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对本课语言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理解写景手法的妙处,效果良好。
2、在赏读的环节,通过设计两个小活动,一方面是起到缓解课堂气氛的作用,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能够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结果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写作契机,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针对本文的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怀,在学生找出抒情句的同时,出示本课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对其情感的把握也更深入。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课堂的容量比较大,处理起来难免有仓促之感,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的不够到位,本文的拓展程度不够深入,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等。
总之,综上所述,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扬长避短,再接再厉,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完善。?
《满井游记》课标分析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以“读”为主,设计多种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诵读,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解决字词的读音和解释,通过看注释解决句子的翻译。
第二: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品析文章的语言,《满井游记》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修辞也非常得精彩,出示教育家丁石孙对此文语言的评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第三:赏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入文本,入情入景地领略满井春景。
第四:悟读,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为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通过勾画抒发情感的句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跟深入地走近作者,体会他的情感,感悟他的情怀。
第五:背读,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积累一定的文言诗文,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因此背诵积累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学习文言诗文的基本要求。
以上即我在明确并解读了新课标对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之后,在学习《满井游记》这篇文章中的贯彻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