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7:07:25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一读 顺畅二读 通译三读 品析思考:
诗歌中“雪”字出现了几次?
发挥想象力,为每个场景拟一个小标题。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他们描写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写 作 背 景1、他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2、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
3、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想象练笔:
假如,你就是岑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你的笔,描绘你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情感。四读 诵记拓展积累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那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合作探究试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不同点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送别地点:目的地:送别环境:送别心情:
诗歌风格:送别人物:《白》岑参送武判官;
《黄》李白送孟浩然;
送别地点:《白》新疆轮台;
《黄》黄鹤楼;
目的地:《白》京城长安;
《黄》扬州;?
送别环境:《白》冰天雪地;
《黄》繁花似锦;
送别心情:《白》百感交集战友别;
《黄》诗意温情别;
诗歌风格:《白》豪放雄奇;
《黄》潇洒飘逸;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朱光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文言文和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应该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对诗歌相关内容的了解。如通过诵读来完成对作品的初步感知;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通过赏析拓展等方式来完成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课文下的注释和小组之间的合作,应该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但在表达上可能有难度,不能很有文采的描述。
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认为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应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
2、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习惯,允许他们对文本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诗意的描绘自己的感悟是重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效果分析
本诗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兴趣比较浓厚。
诵读一直贯穿课堂,熟能生巧,容易把握,记诵。
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学习。
课堂首尾的诗句积累,让学生懂得“温故知新”。
结尾对比阅读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学到了赏析方法。
因此,本课已顺利完成预期目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诗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兴趣,是学习本诗的关键。本课的设计重点在于“品析赏意”、“缘景明情”、“对比阅读”。还学生一个诗意的课堂,让学生有丰富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本诗内容。
2、品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课前预习
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本诗。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图片导入
展示一幅雪景图,导入新课。
学生描绘自己印象中最美的雪景。
让学生回想曾经接触过的写雪的诗句。
看图,描绘雪景,进入学习情境。思考并回答: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写雪的名句?
(二)
“四步”诵读
一读——顺畅
泛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调等。
让男生和女生开展朗读竞赛。
1、学生学习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朗读节奏;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互读;推荐最好的学生进行诵读。
二读——通译
小组合作,翻译古诗。
两位同学展示,一人读,一人译。
朗读时要清晰。
翻译时,句子要通顺。
三读——品析
赏析语言。提示:可以鉴赏语言、已经,也可以鉴赏艺术特色、思想感情等。鼓励有创造性的见解。
场景想象。读写结合。
1、合作研讨:通过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开展审美鉴赏活动,用“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说理由。
2、学生动笔,四“雪”景,选择其一,发挥想象,小练笔。
四读——记诵
引导学生根据写作思路,背诵全诗。
学生分享背诵方法,各种方式背诵。
(三)积累
引导学生回想曾经接触过的送别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拓展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
学习对比阅读的分析角度。
(五)小结
教师让学生小结,让学生背诵。
1、学生小结诗歌学习方法。2、学生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材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歌行体诗歌。写得流畅洒脱,意气飞扬,读之令人心快,在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因此精选诗歌很重要,而这就是一篇很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诗歌兴趣并愿意诵读赏析的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为了寻求个人发展,投入军人幕府,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首诗,属于歌行体,它既是一首边塞诗,又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
全诗共分两部分“咏雪”(前十句)“送别”(后八句)。据《唐诗三百首评析》中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发挥想象力,发现这四幅雪景图,景致多变,彩色明艳,韵味无穷。
临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塞外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字突出了风力之大,连韧性足的白草都吹断。由风而雪,因寒飞雪,塞外奇寒,读之变色。但是笔锋一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却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梨花漫天,把雪的洁白、鲜润跃然纸上,塞外奇寒,心中却产生无限春意。这让我们不仅感叹诗人苦中作乐的乐观胸怀。奇寒图由外至内,将军的白天“狐裘不暖”,将军的夜晚“锦衾薄”,将军既然如此,军士们更可想而知。但是他们为了保家卫国,都在默默承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既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送别”做了暗示。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送别的场面,充满着异域风情,渲染出繁弦急管的热闹场面,推杯换盏的热烈气氛。此时辕门一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幅奇异的画面映入作者眼帘: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之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景。“红”的色彩出现在冰清玉洁的世界,这冷色调上的一抹暖色,显示出火般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风大雪猛,对友人担忧“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友人离开,在漫天飞雪间,看友人留下的痕迹,久久不忍离开,对友人的不舍,对家乡的思念,悠悠远远。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开放式的结尾,清音有余,给人无限的遐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起,以雪景结。既有对塞外风景的赞叹,也有对友人的依恋,对故乡的思念。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奇景、奇情,给人一种雄浑悲壮的感受。
这不愧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观评记录
黄慧敏老师:
本课的教学很好的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学生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本课的优点是,课堂紧凑,授课思路清晰。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高,问题解决很好,对言语的赏析也有自己的见解。
杜树红老师:
本课优点:
1、教师的课堂以“读”贯穿始终,让课堂上有朗朗读书声。
2、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读写结合,语文味浓厚。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明显。
本课缺憾:对时间的把控紧,有些内容探讨的不是很深入。
李洪洲老师:
1、课前的讲学稿运用然学生提前感悟,本课作为展示,课堂利用充分。
2、图片导入,描绘雪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3、“雪”字古诗和“送别诗”的阅读积累,丰富了课堂内容。
如果课堂有更多的创新,有更多“生成”,会更有吸引力。
盖蕾蕾老师:
在课上,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分为,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
学生参与面广,如果让学生更自主一些会更好。
郝园园老师:
对比阅读的拓展训练,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深度,对他们有很好的训练。
本课的问题设计有层次,在赏析环节中,能够利用一个主线层层深入。这堂课做到了这一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测评练习
雪是冬的精灵,绝大多数的人都喜欢雪花飘落的美景和雪后银装素裹的银色梦幻般的世界。你能描绘一下你印象中最美的雪景吗?
古时的文人墨客对雪的描绘不少,我们接触过的咏雪的古诗文诗有哪些?(不少于两首)
本文中“雪”字出现了几次?请发挥想象力,给每个雪景场面拟一个小标题。
4、请从本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默写下来并赏析。
5、请写出你所接触到的送别诗。(不少于两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朱光潜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我个人期望,诗歌的教学不同与其他,要让学生能够感受诗意的课堂,去自由的品味赏析,而不是将文章肢解。
我个人认为本堂课较为成功的几点如下:
1、用图画展示,让学生描绘,渲染气氛,创设审美情景,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诗歌世界的大门。
2、强化朗读,充分体现诗歌的“美”。在诵读中层层深入,由顺畅、通译、品析到记诵。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3、运用对比阅读,拓展阅读面,让学生明析赏析诗歌的角度。
学习,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将文章肢解开来,让学生在接受。而是让他们学习到方法,并用诗意的语言来解读。
不足之处:
1、教师的内功修炼不够,有些地方指引不到位。
2、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完美。
3、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评价,应该是引领和激励。这样的语言非常单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对学习古诗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尽管在课标要求中,有“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古代诗词”“文言文”等阅读文本的分类现象。但是,这些作品之间肯定是有交叉的。所以,除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积累古诗词,还要让八年级的学生学会“欣赏”。“欣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二是体验情景和形象,并能说出体验;三是对作品能够有个人的评价。
根据课标的要求,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但要做到正确诵记积累,更要发挥想象力,有个人的体验,对诗歌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等都要有个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