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较多。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从而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效果分析:
整堂课思路清晰,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和围绕鸭蛋的趣事的分析来感受作品内在的韵味,体会鸭蛋包含的情与趣。这个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合作交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本文的情与趣。本节课,我坚持 “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这一要求,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整节课,“诵读 --寻读--默读--精读--细读--美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内在的韵味和小小鸭蛋包含的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读带说,读说交替,并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的情感,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文献法 朗读法 延伸拓展法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齐背《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啊,曾经经历过沧海的烟波浩淼,就不会被其他任何一处的海水所倾倒;曾经看见过巫山的云蒸霞蔚,就不会被其他任何一方的风景所迷醉;曾经吃过家乡的鸭蛋,汪曾祺说,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鸭蛋就再也瞧不上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鸭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汪老的《端午的鸭蛋》去一探究竟。
二、1、简介作者:(饮水思源,在走进《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进本文作者。)(课件显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不经心、不刻意中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和高峰。
2、字词注音:(要想好好品味一片文章,必先扫清字词障碍。现在我们先来检测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吧。)(课件显示)
咂摸 zā 门楣méi 苋菜 xiàn 籍贯jí
腌腊 yān 城隍庙huáng 门槛kǎn
系百索子jì 鸭蛋络子lào
肃然起敬 sù 囊萤映雪náng
三、初读课文,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我们看谁的眼光最敏锐,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强。
(提示:注意每段的关键词句,开头或结尾。
小标题要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语言简洁。)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汪曾祺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这些内容与端午节的鸭蛋有什么关系?
这么多种习俗里面汪曾祺最难忘的是什么?(吃鸭蛋。)
(生读文回答,师适当评价点拨。)
四、细品鸭蛋,赏析风格独特的语言
师: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同学们阅读2、3段,找出你觉得最有趣,最有味道的语句标画出来,并动情的读一读,细细的品一品,说说它哪里“有味”?(提示:请特别注意文中的文言词、口语及动词的表现力)
学生品读2、3段,标画相关语句批注。
生或默读或小声读。
师:品完了没?尝到味儿吗?说说看,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的“咸蛋超人”。
生:纷纷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生甲:通过对比手法写出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生乙:拟声词“吱”用得好,绘声绘色,富有动感,耐人寻味。“冒”体现了油多的特点。
生读: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大家试着把这个拟声词“吱”读长或读短,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再尝试读!(学生读两种)
(长——油真多,冒的时间长;短——油多冒得快。)
师:用成语形容就是——
生:垂涎欲滴。
师:自我陶醉般地投入地读一遍
生再读
师:读出什么味儿了呀?
生:香!甜!美!
师:对。这就是高邮的咸蛋。那可是其他地方的咸蛋比不了的。其他地方的咸蛋,是——就在本段中,找出来读——
生读: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师:就连京城北京的咸鸭蛋也是——
生读: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重读,读出反问句的味道。
生再读,加重语气: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了,对了,骄傲自豪的味道读出来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你看,这个句子才多少字——
生:15个字。
师:大家评价说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而有味儿”,你看是不是这样的,仅仅十五个字,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质地,有光泽,有情趣,有形象,在结构上又和上下文紧紧勾连,可是真经受得起咀嚼啊!
2、师:作者觉得首都北京的咸鸭蛋似乎比不上家乡的鸭蛋。好像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咸鸭蛋才叫咸鸭蛋呢!(让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句子中的那股自豪之情)
师:重读,读出反问句的味道。
生再读,加重语气: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了,对了,骄傲自豪的味道读出来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3、我在苏南、浙(zhè)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肃然起敬?恭敬、敬仰的感情,敬仰的谁呀?(鸭蛋)哟嗬!不是秦观,也不是汪曾祺,原来是鸭蛋!
大词小用——别有一番幽默滋味。
改为“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同样是肃然起敬的表情,但说的话有何微妙的区别?(没有哦 和叹号)
你用肃然起敬的语气、加上惊讶的表情读一下这句话。
对于“哦”字的读法,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还有一种理解——表示略作思考,恍然大悟,很是佩服,拖长加起伏。看手势——(师生读)(竖大拇指)别忘了最后还立着一个叹号!再读——
采访一下,你要是汪曾祺,此时此刻,什么心情?(很自豪)
一个“哦”字,神情毕现,韵味无穷,真乃妙哉!
4、历史悠久。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小小鸭蛋,作者还煞费苦心考证了一番,传说,900多年以前,北宋词人秦观就是拿高邮鸭蛋馈赠自己的老师苏东坡的,小小鸭蛋蛮有文化味儿,不得了。)
师:咱们再看看文中其他段落,还有没有写的很有意思的句子?
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高兴,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啊,汪老不高兴,你们也太不了解我家乡了,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呢。)
师:妙处绝非仅此而已,看谁还有独到的眼光。
6、?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重读,体味一下。
评价:这平平淡淡的话,经他一读……热爱,情有独钟啊!表达出来了吗?大家再齐读,读出这种热爱和情有独钟来。
曾经沧海难为水,家乡的鸭蛋就是好,无与伦比!“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所食鸭蛋多矣”用现代汉语怎么说?(我吃的鸭蛋多了)那就改成现代汉语的说法吧,行吗?
师:文言和白话,自自然然的交融在一起,温文尔雅,颇有风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示幻灯片)也难怪王老说——一起读!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用我们方言来说就是“这是啥咸鸭蛋”
什么意思呀,你?(生答他乡的鸭蛋不如高邮的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师:别处的鸭蛋未必然不好,月是故乡明,鸭蛋高邮的好!
7、还有“白嘴吃也可以”,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亲切自然。
师:体会的真不错。这也正是汪曾祺文章语言的另一个特色:口语色彩浓,就像汪曾祺坐在我们中间对我们说一样。
师:大家品析的非常好。汪曾祺非常讲究语言艺术,他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为了实现这一艺术追求,这样的语言创作风格正是汪老先生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多媒体显示)
有淡淡的幽默
五、体悟感情: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风俗可谓多矣!但是,让汪曾祺难以忘怀的还是记忆中的鸭蛋。作家贾平凹也忘不了故乡陕西的那口泡馍,叶圣陶嚼着薄薄的藕片就会想起远在太湖的故乡,周作人甚至认为儿时吃的野菜紫云英的味道无与伦比。他们想念的仅仅是那口泡馍、那片藕、那朵紫云英、那枚咸鸭蛋吗?
师:是的其实他们念念不忘的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音,乡情!
生:对家乡的怀念。(汪老写了许多关于家乡美食的散文,立春的蒌蒿,清明的荠菜,端午的鸭蛋,秋天院子里的宽扁豆,雪天的咸菜茨菰汤,以及各家各户腌制的红皮萝卜干,都被他写得有滋有味,无不流露着作者对故乡高邮的浓浓的依恋。回忆起,端午节儿时生活来呢?)
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汪老说过:“故乡和童年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
泡馍也好、藕片、紫云英、咸鸭蛋也罢,他们只是个载体,所引发是“深深的一段情”,叫人思念到如今。
汪曾祺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发现生活的诗意,并用平淡有味的语言写出来。
六、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过渡:我们知道,作者把这平淡无奇的生活写得感人至深,除了他本身的才气能力外,还和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传统习俗的热爱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不得不痛心地看到,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经逐日淡化,甚至濒临消亡,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如果有一天端午节变成了洋节日,我们还能留住什么?同学们这不是老师的危言耸听。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过渡: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己传统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最后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媒体显示:中华文化传承,承传民族精魂。请学生齐读)
七、推荐阅读:
1、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2、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如《爱戒》《大淖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