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1:51:53

文档简介

八下25《水调歌头》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八下25《 水调歌头》 效果分析
整节课上下来效果还不错。尤其是在以下环节做的不错:
1、在导入本课时,借用林语堂对苏轼的比较风趣、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多样的苏轼,引起了学生对苏轼其人的极大兴趣。
2、在学生理解小序的内容时,把写作背景适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兼怀子由”的多重含义,对整首词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有了更深了解。
3、在“走进词句,探究情感”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了鉴赏示例。要求:以“从 句,我读出了作者的 情感”,让我看到了一个 的苏轼的句式,来交流你的感受。教师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苏轼把青天当作朋友,把酒相问,足见其豪放和不凡的气魄。我看到了一个豪放的苏轼。但同时我又感受到他身边虽高朋满座,但无一人可让自己排除忧郁,又让我看到了一个有些孤独的苏轼。
让学生鉴赏作品更有针对性,再加上学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充分,情感体验更丰富。
4、在“美读闲情”环节,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朗读:
形式:可齐读,也可四人分读、男女声分读,最能表达感情的词句重复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词中的形象,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学生朗读的效果非常好。

八下25《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林语堂这样评价苏轼: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让我们与苏轼来次近距离的接触,认识了解41岁的苏轼。
二、学习目标:1、品读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2、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初识词句,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小序和词义。
要求:借助课下注释,先自己说一说词义,然后交流。
师生交流
四、走进词句,探究情感
请大家自由诵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合作交流。
以“从 句,我读出了作者的 情感”,让我看到了一个 的苏轼”的句式,来交流你的感受。
通过这首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苏轼把青天当作朋友,把酒相问,足见其豪放和不凡的气魄。我看到了一个豪放的苏轼。但同时我又感受到他身边虽高朋满座,但无一人可让自己排除忧郁,又让我看到了一个有些孤独的苏轼。
师生交流
五、回味词句,美读现情
四人小组合作朗读: 形式:可齐读,也可四人分读、男女声分读,最能表达感情的词句重复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词中的形象,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六、教师出示所填《水调歌头》,让学生谈一谈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地方。教师范读,齐读。
水调歌头
邀影对清影,共举一杯尽。遥望千山外水,何处觅乡魂?今夕妲(héng)娥曼舞,轻吟萦彻玉轮,千里共知音。
七载遥相寄,泪湿罗衣襟。舞凌乱,月徘徊,歌沉吟。举世漂泊,此曲古来几闻?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去留贬谪,去国忧其君。但愿人长久,天涯同路人。
七、总结,然后板书。教师推荐两本书: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八、布置作业:在作业本上默写《水调歌头》。
八下25《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在诵读,积累,感悟,运用中,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获得心灵的滋润和思想的启迪。
第25课诗词五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八下25《水调歌头》测评练习
一、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原句填空
1.写出作者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
2.阐释人生哲理,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3.“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4.道尽千载离人心愿(或表达美好祝愿;或表现乐观旷达、与亲人共勉)的句子是:
, 。
5.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 , 。
八下25《水调歌头》 观评记录
单丽丽: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和导向性。从教学流程来看,本节课共分为七个板块:初识词句、整体感知,走进词句、探究情感,回味词句,美读现情,作业布置,板块清晰。设计内容适宜,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突出了诗词中“朗读“的地位。并且形式多样,有个别读,齐读、小组读。从课堂效果来看,以读带品,对整首词的理解起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范惠洁: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符合了学生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但是在指导学生读的指导上海欠细致。尤其是对重点词句上的指导上过于肤浅,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把苏轼的其他词句来验证他的处世观点和情感展示。
念艳芳:
在“走进词句,探究情感”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了鉴赏示例。让学生鉴赏作品更有针对性,再加上学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充分,情感体验更丰富。在朗读、背诵这首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首词。品读时,赏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并学习作者在政治失意、兄弟分离的情况下能自我排解的乐观精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
另外,教师的语言精炼度需推敲。
课件11张PPT。水 调 歌 头苏 轼学习目标:1、品读词句,理解苏轼借月所表达 的人生情怀。
2、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词义。
借助课下注释,先自己说一说词义,然后交流。一、初识词句,整体感知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写作背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走进词句,探究情感请大家自由诵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合作交流。
以“从 句,我读出了作者的 情感”,让我看到了一个 的苏轼的句式,来交流你的感受。 通过这首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苏轼把青天当作朋友,把酒相问,足见其豪放和不凡的气魄。我看到了一个豪放的苏轼。但同时我又感受到他身边虽高朋满座,但无一人可让自己排除忧郁,又让我看到了一个有些孤独的苏轼。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回味词句,美读现情 四人小组合作朗读: 形式:可齐读,也可四人分读、男女声分读,最能表达感情的词句重复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词中的形象,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水调歌头
邀影对清影,共举一杯尽。遥望千山外水,何处觅乡魂?今夕妲(héng)娥曼舞,轻吟萦彻玉轮,千里共知音。
七载遥相寄,泪湿罗衣襟。舞凌乱,月徘徊,歌沉吟。举世漂泊,此曲古来几闻?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去留贬谪,去国忧其君。但愿人长久,天涯同路人。《苏东坡传》 林语堂《康震评说苏东坡》作业:在作业本上默写《水调歌头》。八下25《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我想我的课最大的失败在于:只想怎样完成自己的“课”,而忘记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的认知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怎样让他学到这些?也许备课的出发点就错了。看来自己的备课习惯或从教理念就已经成大问题。
1、导入只提到怎样的苏轼,让学生知道什么?又整首词有何关系、学生听完之后会有什么用处。(考虑不周全)(可以同学熟悉的苏轼的词,或直接问学生对苏轼了解多少也许会更好。)
2、为什么要从下阕开始讲?现在想想真是欠考虑。学生一点认知还都没有,就谈认识。真是空中楼阁。
3、词中的感情变化这条主线在哪里,怎样让它明晰,也许自己都有些模糊。何谈让学生感受深刻。
4、就因为自己喜欢苏轼,一直在追问苏轼是什么样的人吗?也许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被贬谪,他又怎样做的呢?
5、展示所填词的目的是什么?
八下25《水调歌头》 课标分析
课标描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分解课标:
《水调歌头》是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词,结合阅读教学和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加强诵读应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诵读时要求学生能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准语句的节奏、重音、语速和思想感情(诗人最初的苦闷、彷徨、和后来的乐观、豁达)。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重点是让学生欣赏这首词当中的哲理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哲理和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在朗读、背诵这首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首词。品读时,赏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并学习作者在政治失意、兄弟分离的情况下能自我排解的乐观精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