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 词五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 词五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3:32:11

文档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学情分析
这是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首词,实际授课时我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学过几首苏轼的诗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对他的生平略知一二,但看得出来,学生学习词的能力还很薄弱。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和状态都参差不齐。部分好的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古诗词经验的学生,不但关注诗文的外在语言所传达的意思,更关注诗文内在魅力对他们的吸引;而另一部分学生甚至看到古诗词就头疼,背诵默写就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更谈不上理解赏析了。针对这种状况,我准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围绕一个“狂”字领略诗词的美感,然后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描摹诗词的画面,聆听作者的心声,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江城子·密州出猎》效果分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读顺,读懂,读透,读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领略课文的美。
引入课文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作者的感情。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再读,自己悟出节奏、韵律、情感、音调等方面的注意点。
在课文探究的过程中,我还注意了朗读的渗透。例如:学生体味了本文的情感美之后,便能够把自己化作“射天狼”的苏轼,把自己的愿望,自己的苦闷,自己的豪情,自己的壮志都蕴含在自己的声音中,读的朗朗震耳,感情比较到位。
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感悟,感悟可以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古诗词的感悟又是教学环节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由于人生经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在表面徘徊,如何使学生对诗词有深层次的理解,我让学生围绕一个“狂”字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三个典故的作用,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有致,学生随着老师的一根藤蔓,便能收到“曲径通幽”“一览众山”的效果。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梁晓波
教学目标:
1、读文本,解文意:反复朗读,读懂大意,概括上下片内容。
2、读文学,长见识:再读诗文,说出诗人形象,读出豪迈之情。
3、读文化,学做人:悟读拓展,联系生活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提到宋词,最先想到的是哪位词人?(苏轼)宋朝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足见词人苏轼当时被崇拜的程度之高,苏轼的文章的影响力之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学生自主学习“自学导引”的内容。
四、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五、读文本,解大意。(反复朗读,合作探究)
1、齐读。指定试读。听老师范读。同桌互读。
2、疏通文意,交流展示。
上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片: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天狼(西夏军队)。
思考概括:上片描绘的是怎样的图景?下片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上片绘 太守出猎 图
下片抒 爱国报国 情
4、词中“ 狂 ”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在词中这种心情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上?
狂A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上
狂B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上
狂C在“千骑卷平冈”的阵容上
狂D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上
狂E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上
5、探究以下典故的作用:
(1)“亲射虎,看孙郎”:
自喻孙权,要像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表现了作者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难点突破:具体讲析典故: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使表达委婉含蓄,生动典雅。
比如“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
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
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报效国家”、“我希望被重用”,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六、读文学,长见识。(再读诗文,交流展示)
①进一步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年十月,他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②词中的苏轼是怎样的形象?根据你的了解谈谈你眼中的苏轼。
词中苏轼形象特点:
充满英雄豪气、意气风发、年逾长志越坚,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
我眼中的苏轼:
示例:苏轼一生多次遭贬谪,但是每一次被贬他都表现得从容乐观。被贬杭州时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惠州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他又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多么乐观与豁达的心境,苏轼在挫折与困难面前已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选择坚强?
七、读文化,学做人。(悟读拓展,得出启示)
1、心灵有约
《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显示他超人的睿智。
《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道出他难言的微妙。
《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他老当益壮的豪迈。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出千古离人的心声。
做人启示:(结语)
同样面对仕途的打击,相较于苏东坡而言,柳宗元太忧郁,白居易太伤感,屈原太悲壮,而李煜又太凄苦,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我们当如像苏轼一样胸襟开阔,能自解自释;面对厄运时,我们当选择像苏东坡一样乐观洒脱,豪情满怀!
八、达标巩固:
(一)背诵全词(当堂背诵)
(二)理解默写(课后作业):
1、表现苏轼老当益壮、充满豪迈气概的句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2、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板书: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上片 绘 太守出猎 图
下片 抒 爱国报国 情
课件13张PPT。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学习目标1、读文本,解文意:
反复朗读,读懂大意,概括上下片内容。
2、读文学,长见识:
再读诗文,说出诗人形象,读出豪迈之情。
3、读文化,学做人:
悟读拓展,联系生活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四大家”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写作背景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fā) /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jǐn)帽/貂(diāo)裘(qiú),千骑(jì)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bìn /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 /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读文本,解大意上片绘 图下片抒 情 太守出猎 爱国报国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在“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的英姿在“千骑卷平冈”的阵容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使表达委婉含蓄,生动典雅。
比如“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报效国家”、“我希望被重用”,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理解用典的句子
(1)“亲射虎,看孙郎。”
作者自喻孙权,要像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表现了作者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年十月,他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进一步了解写作背景 词中苏轼的形象:
充满英雄豪气、意气风发、年逾长志越坚,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谪,但是每一次被贬他都表现得从容乐观。被贬杭州时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惠州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他又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听一听,这是多么乐观与豁达的心境,苏轼在挫折与困难面前已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选择坚强? 心灵有约,悟读拓展
(1)《题西林壁》中“ ”显示他超人的睿智。
(2)《记承天寺夜游》中“ ”道出他难言的微妙。
(3)《浣溪沙》中“ ”有他老当益壮的豪迈。
(4)《水调歌头》中“ ”说出千古离人的心声。 再 见! 《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材分析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观评记录
1、于会学:听本节课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反复朗读。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本堂课教师正是借助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情感和语言。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倾向。
2、商海燕: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内容主题、体味情感美
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高岩: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然后进行片段训练,让他们大胆地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描摹自己想象的场景。我想那样学生的表现能更加的精彩。

《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学案
九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梁晓波
学习目标:
1、读文本,解文意:反复朗读,读懂大意,概括上下片内容。
2、读文学,长见识:再读诗文,说出诗人形象,读出豪迈之情。
3、读文化,学做人:悟读拓展,联系生活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 自学导引:
(一)作品及作者简介:
1、作者: , (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 ,号 ,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散文与 并称“欧苏”;诗歌与 并称“苏黄”;词与 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2、写作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反复朗读诗词,完成以下题目: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力争达到背诵。
2、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解和写作背景,融入自己的联想及想象,翻译诗词到课本上。
三、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三)自主学习“自学导引”的内容。
(四)读文本,解大意。(反复朗读,合作探究)
1、齐读。指定试读。听老师范读。同桌互读。
2、疏通文意,交流展示。
上片:
下片:
思考概括:上片描绘的是怎样的图景?下片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上片绘 图
下片抒 情
4、上片词中“ ”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在词中这种心情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上?
A在
B在
C在
D在
E在
5、探究以下典故的作用:
“亲射虎,看孙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五)读文学,长见识。(再读诗文,交流展示)
①进一步了解写作背景。
②词中的苏轼是怎样的形象?根据你的了解谈谈你眼中的苏轼。
读文化,学做人。(悟读拓展,得出启示)
1、心灵有约
《题西林壁》中“ , ”显示他超人的睿智。
《记承天寺夜游》中“ ? ? ”道出他难言的微妙。
《浣溪沙》中“ , ”有他老当益壮的豪迈。
《水调歌头》中“ , ”说出千古离人的心声。
做人启示:
四、达标巩固:
(一)背诵全词(当堂背诵)
(二)理解默写(课后作业):
1、表现苏轼老当益壮、充满豪迈气概的句子: , ,
2、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3、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是: ,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后反思
唐诗宋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感深沉。然而,初中的学生却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更不会知人论世,不能很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深沉情感。如何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一成为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以读来促品,以品来达悟。”朗读肯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诗词教学方式。  
? “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试图引导学生读题、读人、读文,争取读通,读懂,读透。  
读题,即读懂标题,比如读这首词的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先要把词牌名和题目区分开来  
读人,?“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了解作者的经历、心态以及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诗人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及所处的时代,往往决定了词作的情感和内涵。如这首词,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以及他气势磅礴词风,和壮志未酬又不乏乐观旷达的胸襟;才会明白“何日遣冯唐”的内涵,才能理解作者“射天狼”的豪情。就更便于他们准确地分析、把握词作的感情。  
读文,理解文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因此,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透。  
读通,扫清词中出现的文字障碍,辨析多音字发、骑,通过学习范文的朗读,了解朗读这首词的语气语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文章的理解打下基础。  
读懂,疏通理解词意,为探究词作内涵做准备。我布置学生事先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然后在班上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共同探讨解决。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场面的壮观,语言的气势,因此再次朗读时,效果要好得多。  
读透,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这首词中最能体现豪情的是一个“狂”字,如何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此人的狂放状态和意气风发的豪情,我组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词中找出体现豪情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领悟,逐步体会到了作者的豪迈之意及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再读一读,就更能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细读古诗词,找准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诵读出精神,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些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标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漓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