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2:29:51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的文言文篇目,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选在课本中让我们来学习、了解,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会流传,发扬光大。我们应承担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责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使用联系法 :即寻找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零散的知识纳入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此,知识便不是孤立的点点滴滴,而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整体筑构,当我们需要某一条信息时,在脑海中可以随意查找、灵活提取。用“联系法”教学文言实词,就是要寻找文言实词之间内在的规律性,使零散、孤立的文言实词通过某种“联系”相互对照,彼此应证,逐步形成其必要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对文言实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不断积累、丰富词汇量,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
经过两年半是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读通文言文,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有意识的去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
?????? 像通假字,运用较多的通假字有:“知”通“智”,“ 说”通“悦”,“ 取”通“娶”;
?????? 古今异义:“夫人”:今义是妻子,古义是“那人妻子”:今义是“妻子”,古义就是妻子和儿子;
?????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具体要看句子整体的意思。
????? 文言句式:判断(句中有“也”,“是”,“者”的是判断句);倒装,省略等。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 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 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 “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在翻译文言文时部分同学能根据语境对文言文进行直译或意译,但掌握的效果不是很好。
??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掌握是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许多学生虽然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仍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尽管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的学习实效并不理想。其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学生文言词汇量太少,尤其是对文言文常用实词掌握太少。由于在课本中文言文实词的数量多,且从各篇课文获取的实词知识是零散、孤立的,再加上其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等原因,教师要想做到教学得法,使初中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并非易事。目前不少学生提起文言实词就头大,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像“小熊掰玉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也有的一刻也离不开教师和参考书。
所以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仍是重点。对讽谏、纳谏及讲话技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众所周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样,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表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二、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成功?开始表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华,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邹忌”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都是:“我和徐公哪个美?”(虽然学生聪明地用“帅”“漂亮”来替代“美”以避免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都不由得笑出了声。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导入课文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但“忠言顺耳”怎样使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让统治者采纳,就成了“士”所思考的。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通过思考让“忠言顺耳”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题:谁能解释一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谏(jiàn),接受规劝
二、简介《战国策》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该书中著名的寓言故事有
“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
找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谈看法。
2.把握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3、你在结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商量。
重点字词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孰,通“熟”(shú),仔细
私:动词,偏爱 以,动词,以为,认为 方:方圆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蔽,受蒙蔽 面刺,当面指责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授予
谤讥:指责别人的过错; 讥,讽刺; 闻,使……听到
门庭若市,王宫门前、庭院里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时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尔
补充: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又何间焉:参与
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四、再读课文 体会“思“之魅力
(一)思——比美
问美
1、课文意思都弄懂了,谁能给大家简洁的说一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邹忌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么?
他都思考了些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1、我和徐公谁美?
2、我不如 徐公为什么妻、妾、客都说我美?
3、终于得出答案
4、我如此,齐王会不会和我一样?
5、我该怎么跟大王说,才能让他接受?
……
我们再来读课文,你发现邹忌与徐公比美时,文章在行文方式上以什么为主?
明确:对话。引出三次对话,品味三次对话问与答的不同。
师:文章是以描写人物对话见长的,那么,文章写了邹忌同家人的几次对话?
明确:三次。
师:邹忌有“三问”,妻、妾、客共有“三答”(板书:三问、三答),请你在文中标注出这“三问”、“三答”。我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给大家板书出来。
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生2:(板书)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大家看着黑板读一读这“三问”、“三答”,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学谈发现
师:一个字在句中位置的不同会使整个句子表达情感的程度发生变化,这是多重要的发现啊!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

我们能不能模仿一下他们,体会一下不同角色不同的感情。(生分组练习,兴趣盎然)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师:请一组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到前面来。
(生四人分角色演读,声情并茂)
师:请同学给他们作一下点评?(更好的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感情)
比美
师:大家都说邹忌美,事实是怎么样的?
明确:弗如远甚
师:邹忌听了夸赞看到事实他是怎么想的呢?
明确:为什么?继续思考得出结论:私、畏、求
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请一同学说说假如你是邹忌你会如何去想)

师:邹忌由妻、妾、客的赞美意识到自己受蒙蔽了(板书:悟己之蔽)
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明确:大王也像我一样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给大王进谏。
师:[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二)思——讽谏
邹忌是怎样给威王进谏的呢?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
师:是呀,这样,邹忌与威王进行了三……
师:(板书“三比”),通过“三比”,比出什么来了呢?
生:王之蔽甚矣。
师: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板书:推王之蔽)
谁能背出大王受蒙蔽的原因?(引导学生背诵)
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引导学生回答讽谏的好处)
明确:
(1)没有正面提出要齐王纳谏,而是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2)从自己的小事推至齐王的治国大事,以事设喻,运用委婉的说法,由自己受蒙蔽推至国君也受蒙蔽,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 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明确: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师:是呀,谁能拒绝一位爱国之人的进谏呢?这位同学谈到邹忌用了一种很好的进谏的方法,那就是“类比说理”,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
师:你的意思是说邹忌用了委婉的进谏的方式。
(三)改革
那么,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呢?
“善!”
师:(板书“善!”)我们从这一个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师:是呀,每一个汉字独一无二的形象都饱含了古人多么丰富的思想。于是,邹忌进谏成功,虚怀若谷的威王为了更好地纳谏,实施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那就是三……
师:(板书:三赏)。于是群臣进谏。结果如何呢?
师:(板书:三变),威王纳谏最终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说的呢?
明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
至此,我们不仅读懂了邹忌进谏的全过程,还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五、品鉴课文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有一个字在黑板上多次出现?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五、拓展
在邹忌和齐王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明确: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结束语:
愿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材分析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在本册中的意义
本文在第六单元,:本单元仍是文言文教学。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记叙性的文章有:《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歌有选自〈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单元的文言诗文了,具有总结性意义。所以,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二、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三、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与许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有近到远,有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太大。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并让学生试做练习一,让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大意。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二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常用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学中,应着重对这些常用文言词语进行辨析。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知识点总结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课外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到什么程度。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实的真相。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观评记录
张老师这节课,一反传统另辟蹊径。教学目标有指对性,有措施和方法,应变把握得很好。问题连贯,又依据学生思考现状发生的。思考什么,还想到什么?有依据吗?几个问题思维缜密,非常流畅的完成了思维的过程。教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应该如何教,思考文字中的隐含意义,然后朗读,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言外之意理清之后喜欢上去读去学。
? 备课要有个人思考,读三天,养透。读透了再备。嚼文本。读文章内容会意,让文章在脑中转。嚼透很重要。悟的过程是必须的。要吸取调整。对外来的触动比赛的磨练要积极参与,重视。以轻松的心情对待。
? 必须用功。用功如何用到点上可以学。认真,努力有效的用功。没有捷径,无时不在思考如何叫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老师。将备课思考时间增加一点,再增加一点,一定会有所突破。
? 平时要注重积累,在每天努力中主动的积累要让学生喜欢语言文学,对教学目标细节提问讨论,文言文学习像跨栏,应扫除一定的障碍。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一堂课应针对中等学生能游刃有余的符合要求回答好的思维的火花。本就是文。应在本的基础上求新。
? 夯实基础阶段,好的为我所用,将文本传承给学生,不求表面的热闹。主次分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内容为本,形式不得不考虑。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的好的形式。学文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有些问题不能错,如认知问题是不能错的。教学要根据自己学习的教学目标切入,将其他东西去掉。嚼出味来。
?? (观评人:刘宪章)
课中评测练习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课件18张PPT。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解题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目标《战国策》 《战国策》记事年代起于( ),止于( ),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活动,是一部( )史书。该书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
战国初年秦灭六国国别体“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初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g jī
zhāo   cháo 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今齐地/方千里读准节奏 示例重点词句解释:
服:
窥镜:
孰视之:
美我:
私: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仔细地看认为我美照镜子动词,偏爱
地方:
蔽甚矣:
谤讥: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


土地方圆
蒙蔽很深了
批评议论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有时候,偶尔有人进谏
满一年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受上赏
5、闻寡人之耳者
早晨,名词作状语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偏爱,形容词作动词。当面,名词作状语头等的,方位名词作形容词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词类活用检测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朝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孰早晨朝廷泛指公共场合朝见谁,哪一个仔细一字多义修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长修建整治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诚真心,真诚的确,确实表假设,如果(二)再读课文
体会“思”之魅力妻——由衷的喜爱、热情的爱恋
妾——地位低微、害怕,拘谨勉强
客人——阿谀奉承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差别问美邹忌进谏齐王纳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 妻→私我 妾→畏我客→求我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小大家事国事三赏三变假如你是齐王,面对邹忌你会接受他的谏言吗?为什么?体会“善”通过一个“善”字你读出了什么?(三)三读课文,
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在邹忌和齐王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对讨好恭维话要警惕。
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至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通过学习,将劝谏艺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堂课上灵机一动的切实实践,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标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 齐策》。 ??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
【教学设想】 ??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来完成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完成目标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