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 那树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 那树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2:26:07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东营区一中 郭霞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对生命也有了些许的认识。因此,可针对课文内容,充分引导学生感受、揣摩文章哲理,激起思想共鸣,以训练其理性思维、提炼概括能力。
学生想知道的:本文围绕“那树”,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读完本文,该有哪些收获?
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通过文本,学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初步赏析文章的有感染力的语言。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够理清作者思路,能够理解作者情感。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有难度。
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东营区一中 郭霞
【效果分析】
这是一个环境主题的文本,表面上是在写环保,而深层次里,又反映了人性,人与自然等许多深刻的东西。所以,要上好此文,必得让学生认识到一点人性上的东西,而且要有深度。所以我努力用语文的办法来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来提升思想情感价值观!上完这节课我个人较满意的几点:
“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简单的归纳为“一棵老树被人砍了。我便有意识地引导:能否在“砍”字前加一个修饰语?学生自然地加上了“残忍、无情”这些词语。我顺势引领学生思路:对,残忍地无情地,这篇文章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一棵老树,它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在某一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之后学生一上课,便入了文,入了情!带着感情读标题相当不错呀!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学生分析:“伸展”一词写出了树旺盛的生命力之美, “荫庇”一词写出了它呵护人类,滋养人类的奉献之美。我设计的问题是:树是一颗怎样的树?但是不如“树美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一个美字,既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又把思考的角度给缩小了!由此,我明白了设计问题要缩小角度,学生才容易答出来!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我用了咬文嚼字的方法反复引导学生找感觉朗读。多步的重复,可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读这种教法贯穿整个课堂,课堂才能够情感起伏!
现在想来,我对文本的主题挖得还是不够深!备课时只想到环保或者人性的丑恶方面,虽然多少涉及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却对人们对悲剧的麻木这方面没有涉足。所以备课时,对文本应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不品出深意,不品出深度绝不罢体!
那 树
授课人:东营区一中 郭霞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3.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感知老树形象。
2.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新闻、旧闻的故事,学生说感受,教师语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我会读,基础握在手。
2.我会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我之初印象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老树形象
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请浏览全文,以跳读的方式从字里行间感知老树形象。
⑴ 古老 坚固
⑵ 茂盛 生命力顽强
⑶ 荫蔽人类
⑷ 无私奉献 有爱心
四、我之再体验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9—11自然段,找出文中对屠杀那树的描述性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活动:
1.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最有感触,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说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2.小组表演:黑斗士和那树的告别仪式
五、我之终判断
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砍掉这棵曾经给人类带来荫蔽的大树?
活动一:咬文嚼字论“因果”
小组内讨论交流,参考6—8自然段找原因,说看法。
活动二:咬文嚼字论“主旨”
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活动三:字斟句酌论“感悟”
用一句话写下这节课最真切的感受.
六、结束语
和自然、历史、文化和谐相处,留住绿色!留住地球!留住未来!
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东营区一中 郭霞
【教材分析】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东营区一中 郭霞
【观评记录】
1、品析的内容和方法多样化:有词语,有句子,有段落。词语如“咬”、“嚼碎”、“撒”。句子如:“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的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等。
2、建立了对孩子真实阅读的尊重。老师聆听学生的原始理解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觉理解结合得非常巧妙。上课伊始提问是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合作表演是尊重。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质疑点拨是引导,与学生自然的对话是尊重……在这种引导与尊重并行中,学生学会了自觉寻找文本词与词、句与句的联系与比较。
3、创境导入环节的故事很精彩,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调动学生探求文本的好奇心,容易抓住学生的思维,但是这样的开场白,同时也带上了一定的指示性,暗示学生本文的内容与环保有关。
4、老师先让学生说“这是一棵( )的树”,这里体现了老师在教学构设上归纳法教学的运用,让学生从文本入手,在一个个具体的语段中归纳出自己的所得所感,最终,学生提炼出这是一棵茂密的、坚固稳定的、古老的、通灵的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用到了一些指示性的提示语,如“文章中有没有更直接的写到(树的老态龙钟、坚固稳定)?”这些带有指示性的提示语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思考。
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东营区一中 郭霞
【评测练习】
角色转换,说出心里话:
如果你是一棵树或者老太太、伐木工人、清道妇、局外人,你最想说什么?(任选角色,小组交流,推荐1人发言。)
课件11张PPT。那树王鼎钧
东营区一中 郭霞 检查预习我会读:
倒坍( ) 引颈受戮( )
虬须( ) 周道如砥( )
碾压( ) 刽子手( )
佝偻( ) 踝骨( )
tānlùqiúdǐniǎnɡuìɡōulóuhuái我会说:本文记叙了……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我之初印象这是一棵 的树,因为文中这样说:我之初印象 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倾听心声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
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
绿着死。我之再体验 请找出文中描述“屠杀”行为的语句,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悟一悟。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古城保护神”——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近年来因建设导致的对古建筑的破坏,甚于文革。   蔡定剑博士:如果一个普通百姓盗挖了一座古墓,他会被判刑,甚至被判死刑;而一个城市的领导犯错误毁掉整个历史文化古城,我们的法律却无从追究! 资料助读 哪些文字让你深有感触?
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说是什么
触动你的心灵。(10、11段)我之终判断 角色转换,说出心里话
如果你是一棵树或者老太太、伐木工人、清道妇、局外人,你最想说什么?(任选角色,小组交流,推荐1人发言。)
思绪飞翔留住绿色!
留住地球!
留住未来!和自然、历史、文化和谐相处!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东营区一中 郭霞
【课后反思】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以那树的身份进入文本的学习,为的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首先创境导入,认定目标。
?? 课前讲述新闻和旧闻的故事,用感人的故事内涵,创设浓浓的氛围,以名人对老树的爱护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其次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我会读,基础握在手”形式检查预习情况。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我会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我之初印象”,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老树形象。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请浏览全文,以跳读的方式从字里行间感知老树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以品读课文的形式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小组合作,探求规律。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主旨。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我之再体验”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9—11自然段,找出文中对屠杀那树的描述性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找文中最让自己有感触的文字并有感情的读出来,说说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和小组表演“黑斗士和那树的告别仪式”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以树的身份对人类诉说心声。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课文又超越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第四质疑解惑,拓展延伸。
“我之终判断”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砍掉这棵曾经给人类带来荫蔽的大树?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想对人类说什么?用一句话写下这节课最真切的感受。小组内讨论交流,参考6—8自然段找原因,说看法。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角色转换,说出心里话”环节,我更是大胆地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 如果你是一棵树或者老太太、伐木工人、清道妇、局外人,你最想说什么?(任选角色,小组交流,推荐1人发言。)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维收获。而板书以一棵树的轮廓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 当然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完全放开,答题角度有些单一,虽然一再启发,但效果不太理想。由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学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师点的稍多一点。以后,我会向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奋进,使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东营区一中 郭霞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