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最后20天冲刺必备攻略】历史(三)
考前速通解题锦囊·抓大分—必会答题模版
目 录 contents
选择题 题型归纳与解题攻略
题型分析 题型特点 解题技巧 真题回眸 名校预测 名师押题 P3
材料分析题 题型归纳与解题攻略
题型分析 题型特点 解题技巧 真题回眸 名校预测 名师押题 P20
探究题 题型归纳与解题攻略
题型分析 题型特点 解题技巧 真题回眸 名校预测 名师押题 P35
小论文 题型归纳与解题攻略
题型分析 题型特点 解题技巧 真题回眸 名校预测 名师押题 P76
重难题型·识图题 题型归纳与解题攻略
题型分析 题型特点 解题技巧 真题回眸 名校预测 名师押题 P108
选择题 题型归纳与解题攻略
题型分析 题型特点 解题技巧 真题回眸 名校预测 名师押题
1.表述型选择题:这种题型也被称为肯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学生需要准确理解题干中的表述,并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描述相符的答案。
2.否定型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学生需要识别出题干中的否定词,并从选项中找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这种题型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选项中找出正确的因果联系。
4.比较型选择题: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这种题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
5.组合型选择题: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学生需要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正确组合。这种题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和整理能力。
6.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题干中提供一段材料,学生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这种题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中考历史选择题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覆盖面广:中考历史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广泛,覆盖历史学科的各个领域和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这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2.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阶段、历史意义等。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3.形式多样,题型灵活:中考历史选择题形式多样,包括表述型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等。这些题型各具特点,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解题技巧和策略。同时,选择题题干的设计也灵活多变,有时需要学生在理解题干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4.强调历史思维能力:中考历史选择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还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这包括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理解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5.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会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注意答案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这要求学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准确判断、严谨推理,避免因为对题意的理解偏差或知识点的混淆而导致答案错误。
一、表述型选择题
中考历史中的表述型选择题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有准确的理解和表述。这类题型首先审题干: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中提到的历史概念或事件。其次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这些关键词有助于你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历史概念:在理解题干的基础上,你需要明确题干中提到的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这需要对历史概念和事件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分析选项:将选项与题干进行对比,找出与题干中历史概念或事件最匹配的选项。在比较时,注意选项中的表述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解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和选项,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排除明显错误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3.正向思维:选择与题干表述一致的选项,确保选项内容与题目要求相符合。
4.逆向思维:如果正向选择困难,可以尝试从选项入手,排除那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选项。
5.结合所学:将选项与课本知识或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对比,选择最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
6.关注细节:注意选项中的细节描述,如时间、地点的准确性,避免被表面相似的干扰项迷惑。
7.逻辑推理:利用逻辑推理,分析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逻辑上最合理的答案。
8.避免主观臆断: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选择答案,而应基于历史事实和所学知识。
9.注意陷阱:有些选项可能部分正确,但整体错误,或者使用了模糊、笼统的表述,需要仔细辨别。
10.时间线索:如果题目涉及时间,可以利用时间线索来排除错误选项。
二、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又称为逆向选择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选出与事实不符或者错误的选项。这类选择题首先审题干:认真阅读题干,注意题干中的否定词,如“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接着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你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历史事实,回忆或查找与题干相关的历史事实,确保对相关的历史事件、概念、人物等有清晰的认识。最后分析选项:将每个选项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对比,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或逻辑关系。以下是一些否定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理解题意: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是要选择“不”、“不是”、“错误”、“无关”等否定表述的选项。
2.排除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排除那些明显正确或与所学知识相符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
3.知识回顾:对于每个选项,回顾相关的历史知识,确定其正确与否。
4.关键词定位:在题干中寻找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事件等,然后与选项进行对比。
5.逻辑分析:利用逻辑推理,分析各个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不符合逻辑的选项。
6.注意题干细节:否定型选择题可能会在题干的细节上设置陷阱,要仔细阅读并理解题干。
7.避免误判:不要因为某个选项的部分内容正确就急于排除,要全面评估每个选项。
8.逆向思维:如果正向选择困难,可以尝试从选项入手,逆向思考哪个选项更可能是错误或不符合题意的。
9.历史事实检验:将每个选项与历史事实进行对照,选择与历史事实不符的选项。
10.合理猜测:如果实在无法确定,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合理猜测,但要注意猜测的选项要有一定的依据。
11.避免绝对化选项:通常选项中包含绝对化词汇如“总是”、“全部”、“完全”等,可能是错误的。
三、因果型选择题:
因果型选择题是中考历史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它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所给的史实或历史事件,判断出其原因或结果。这类选择题首先审题干:仔细阅读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注意题干中的因果词汇,如“原因”、“结果”、“导致”、“由于”、“引发”等。这些词汇通常表示因果关系的存在。
分析因果关系:思考题干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注意区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根本原因通常是导致事件发生的深层次、长期性的因素;直接原因则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主要原因在多个原因中起主要作用。最后分析选项:将选项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和因果关系进行对比。找出与题干中因果关系最匹配的选项。
注意排除那些与题干中因果关系不符、表述错误或混淆因果关系的选项。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理解题干:仔细阅读题干,弄清楚题目要求的是原因还是结果,以及涉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2.关键词定位: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由于”、“因此”、“导致”等,这些词汇通常提示因果关系。
3.排除干扰:排除那些与题干无直接因果关系的选项,特别是那些虽然相关但并非直接原因或结果的选项。
4.历史逻辑:运用历史逻辑推理,分析各个选项与题干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因果逻辑最紧密的选项。
5.时间线索:利用时间线索判断因果关系,一般原因在时间上先于结果。
6.历史事实: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确认选项中的事实是否正确,排除那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选项。
7.避免主观臆断: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选择答案,而应基于历史事实和所学知识。
8.注意陷阱:有些选项可能是常见的误解或者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注意辨别。
9.综合分析:有时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有多个原因或结果,需要综合分析,找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0.逆向思维:如果正向选择困难,可以尝试排除那些明显不是原因或结果的选项。
四、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在中考历史中要求考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类选择题首先审题精准: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比较的对象,是人物、事件、现象还是其他方面。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相同”、“不同”、“相似”、“差异”等,这些关键词决定了答题的方向。确定比较点:根据题目要求和比较对象的特点,确定需要比较的主要方面。常见的比较点包括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可以根据时间顺序、历史阶段或类别进行比较。例如,可以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或将同一类别但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进行比较。提取相关知识:
回顾并提取与题干相关的历史知识。
对于比较型选择题,通常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深入了解。逐一对比分析:将每个选项与题干中的比较点进行逐一对比。注意分析选项中的表述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对于相同点,要找出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共同特征或相似之处;对于不同点,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区别。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明确比较项:首先要清楚题目要求比较的是哪些方面,如原因、结果、性质、影响、时间、特点等。
2.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注意细节,避免因粗心而选错。
3.列出比较点:将比较的事件或现象的各个相关方面列出来,逐一进行对比。
4.排除法:通过排除那些明显错误或与比较点无关的选项。
5.注意限定词:比较型选择题中常有“相同点”、“不同点”、“最主要差异”等限定词,要特别注意。
6.历史知识支撑: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对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答案。
7.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逻辑上最合理的答案。
8.避免以偏概全:比较时不能只看到局部而忽视整体,要全面考虑各个比较点。
9.审题第二遍:在做出选择后,快速审题第二遍,确保没有误解题意。
10.把握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
11.注意陷阱:有些选项可能在某些方面正确,但在关键的比较点上错误,要仔细辨别。
12.时间线索:如果比较的是不同时间的历史事件,可以利用时间线索来辅助判断。
13.综合判断:有时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信息,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五、组合型选择题:
组合型选择题是中考历史中的一种题型,它通常要求考生从四个或更多的选项中选择一组正确或相互关联的答案。这类选择题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选择的是符合题意的所有选项,还是选择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圈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特点等,这些将作为选择选项的重要依据。
逐一分析选项: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注意选项中的表述是否准确、完整,是否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相符合。
如果某个选项与题干无关或表述错误,可以直接排除。如果某个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可以优先排除该选项,缩小选择范围。通过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可以更快速地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组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选项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可以通过分析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组合。在解答组合型选择题时,需要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理解题干: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要求的是什么类型的组合,比如是原因与结果的组合、事件与时间的组合等。
2.找出关联点:找出各个选项之间的关联点,这通常是解题的关键。
3.排除法:排除那些明显错误或者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减少选择范围。
4.组内一致性:确保所选的组合内部逻辑一致,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5.组间排异:检查所选组合与其他选项之间是否有冲突,确保没有误选不属于同一类别的答案。
6.历史知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对选项进行筛选,找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组合。
7.注意陷阱:有些选项可能是常见的误解或者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注意辨别。
8.审题第二遍:在做出选择后,快速审题第二遍,确保没有误解题意。
9.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逻辑上最合理的组合。
10.避免主观臆断: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选择答案,而应基于历史事实和所学知识。
11.时间线索:如果题目涉及时间,可以利用时间线索来排除错误选项。
12.保持冷静:考试时保持冷静,避免因为紧张而犯下简单错误。
13.合理分配时间:不要在某一题上花费过多时间,如果难以决定,先做其他题目,最后再回来解决。
14.标记疑问:对于不确定的题目,可以先标记出来,待完成其他题目后再回头处理。
15.综合判断:有时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信息,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六、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中考历史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通常会提供一段历史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选择正确答案。中考历史中的材料型选择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如文字、图表、图片等)进行分析和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首先要耐心、仔细地阅读材料。注意材料的来源、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以及材料中的观点、立场和描述。对于复杂的材料,可以分段阅读,逐步理解。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要仔细理解题干的要求。明确题目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要找出材料中的事实、观点、原因、影响还是其他内容。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仔细阅读材料: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时间、人物和事件等信息。
2.理解题干要求: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要求选择的是根据材料能得出的结论、反映的现象或是与材料无关的选项等。
3.提炼信息:从材料中提炼出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关键信息,这有助于快速定位正确答案。
4.排除法:根据材料内容排除那些明显错误或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5.联系所学知识:将材料内容与已学的历史知识相联系,选择与历史事实相符的答案。
6.注意陷阱:有些选项可能是对材料的曲解或者是部分正确但整体错误,要仔细辨别。
7.全面理解:确保全面理解材料,避免因为忽略了材料中的某些细节而选错答案。
8.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分析材料内容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逻辑上最合理的答案。
9.避免主观臆断: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选择答案,而应基于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
10.注意限定词:注意题干和选项中的限定词,如“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结果”等。
11.综合分析:有时需要综合分析材料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与历史事件的关系,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1.(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题)《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互相排斥 B.相互影响 C.趋于一致 D.独立发展
2.(2023·西藏·中考真题)下面是某同学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做的读书笔记,据此推断他阅读的著作是( )
著作:______________ 时期:清代 作者:曹雪芹(前80回)、高鹗(后40回) 内容: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记载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地位: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长篇小说
A.《红楼梦》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3.(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分析下列图说卡片,其主题应是( )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 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 《地道战》(绘画)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红军不怕远征难
C.全民族团结抗战 D.百万雄师过大江
4.(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下列外交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④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5.(2023·海南·中考真题)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6.(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上文所述历史事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7.(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学习历史要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1851年的夏天,英国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英国在海德公园建造了一座玻璃大厦,以展示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有600多万人参观了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可能看到的有( )
A.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B.瓦特改进的蒸汽机
C.海厄特发明的塑料 D.奥托制造的煤气内燃机
8.(2023·江苏常州·中考真题)漫画是对社会生活简约、形象的描绘,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有人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创作了如下漫画,这一作品可能反映了( )
A.古代雅典的工商业经济 B.西欧庄园的对外交换
C.阿拉伯商人的致富路径 D.欧洲人早期殖民掠夺
9.(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如图为某国际组织主要机构示意图。1945年10月正式成立,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联合国 D.世界贸易组织
10.(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下图是《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观察地图指出,美、英盟军在哪一地点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A.① B.② C.③ D.④
1.(2024·贵州黔南·一模)七年级(2)班同学在整理历史资料时,小明同学把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等作为一个学习主题归纳在一起进行复习,他复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2024·江苏徐州·一模)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时期,其发展阶段应在时间轴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2024·广东深圳·二模)作为史学基本属性之一的时序性是时空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将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几个重要史事按时间顺序排列( )
①挺进大别山 ②渡江战役 ③转战陕北 ④三大战役
A.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4.(2024·广东珠海·一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此诗句历史场景的地图是( )
A. B.
C. D.
5.(2024·北京东城·一模)下图是阅读小组制作的改革开放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接续阅读的内容可能是( )
一、改革开放拉开大幕 (一)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先导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三)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四)
A.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B.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D.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6.(2024·广东深圳·二模)杨凯在《中国梦的方位》一文中指出:“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这体现出中国人民( )
A.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反对封建专制的努力
C.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D.追梦历程的艰辛探索
7.(2024·广东汕头·一模)T-0地图是学者圣依西多禄在《自然世界》中首次提出的,它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非洲三个部分,看上去像是在0中套了个T型,因此被称为T-0地图。由此可知,该地图( )
T-0地图中,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 非洲、亚洲几乎被红海隔开。陆地世界的周围是海洋,海洋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
A.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后 B.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D.客观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8.(2024·江苏扬州·一模)漫画是通往历史的另一扇窗户。下图呈现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法国大革命开始 B.《人权宣言》颁布
C.三级会议召开 D.拿破仑帝国建立
9.(2024·山东济南·一模)《世界通史》写道:“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材料描述的情况最早出现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D.“冷战”时期
10.(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美苏冷战对峙 B.发展中国家崛起
C.殖民体系崩溃 D.多极化趋势加强
1.《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2.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鉴。此文主要是纪念( )
A.戚继光抗倭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C.李自成起义 D.清军入关
3.刘伯承在1948年11月3日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将军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指陈毅、邓小平)主力似应力求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隔断孙(指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与之相关的军事行动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作为史学基本属性之一的时序性是时空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将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几个重要史事按时间顺序排列( )
①挺进大别山 ②渡江战役 ③转战陕北 ④三大战役
A.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5.G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你认为H处可以选择( )
A.遵义会议旧址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古田会议旧址 D.中共一大会议旧址
6.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5日上午召开。3月11日下午闭幕;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4日下午召开,3月10日上午闭幕。“政协”比“人大”先开幕的原因是( )
A.“政协”的重要性高于“人大 B.“政协”先讨论“人大”再决策
C.新中国成立开始约定俗成的习惯 D.“政协”曾代行“人大”的职权
7.如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国际共产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8.观察1949—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情况变化图,据此可知( )
A.粮食产量的增减同国家的政策紧密相关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呈现增产趋势
C.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增产的决定因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9.在这个世界上无一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拿破仑向世界证明:经过多少个世纪之后,凯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他们所发动的征服战争的共同点是( )
A.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B.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10.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选项中,对于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A.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年) B.照片: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
C.邮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1995年) D.电影:《珍珠港》(2001年)
1.B【解析】根据材料“《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B项正确;互相排斥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趋于一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独立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A项正确;《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排除B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排除C项;《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排除D项。故选A项。
3.C【解析】根据“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地道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共产党、国民党百姓等共同抗日,全民族团结抗战,C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红军不怕远征难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与“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不符,排除B项;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4.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17年我国举办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作为G20主席国举办首脑峰会,故③④属于21世纪以来的外交成就,B正确;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都不属于21世纪以来的外交成就,①②不符合题意,ACD项包含①②,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解析】依据材料“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借《群鼠图》抒发自己的苦闷与义愤,讽刺日本侵略者,表现了这位艺术老人的民族气节,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而不是强调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排除B项;题干材料表达的是齐白石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和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6.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排除C项;抗美援朝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7.B【解析】根据题干“1851年的夏天,英国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英国在海德公园建造了一座玻璃大厦,以展示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有600多万人参观了博览会。”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信息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故在博览会上能够看到瓦特改进的蒸汽机,B项正确;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海厄特发明的塑料、奥托制造的煤气内燃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前几个月我刚从美洲做生意回来”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欧洲人从美洲得到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所以这一作品可能反映了欧洲人早期殖民掠夺,D项正确;古代雅典时欧洲人还没有发现美洲,排除A项;题干图片信息没有涉及西欧庄园的信息,排除B项;阿拉伯商人不是欧洲人,排除C项。故选D项。
9.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战后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C项正确;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排除A项;1942年1 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排除B项;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它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0.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44年6月,美英等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图中③是诺曼底海岸,C项正确;①是斯大林格勒,排除A项;②是莫斯科,排除B项;④是柏林,排除D项。故选C项。
1.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等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河姆渡人、半坡人等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炎帝与黄帝等神话传说见证形成中华民族的源头,它们一起反映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2.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辽政权,960年北宋建立,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并立,民族之间交往融合,1368年明朝建立,从907年到1368年为辽宋夏金元时期为③处,C项正确;①处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为秦汉时期,排除A项;②处为公元581年到907年是隋唐时期,排除B项;1368年到1840年为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现代史。①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夏;②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③转战陕北发生在1947年3月;④三大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据时间顺序可知,正确排序是③①④②,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场景是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项正确;A项是淞沪会战,排除A项;B项是百团大战,排除B项;C项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C项。故选D项。
5.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在1953-1957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生在1978年5月,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B项;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提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排除D项。故选C项。
6.D【解析】根据材料““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都是中国内部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努力和奋斗过程,体现了追梦历程的艰辛探索,D项正确;材料中“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都是中国内部的政治力量,没体现出反抗外来侵略,不能反映出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排除A项;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反对封建专制,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努力和奋斗过程,不能体现出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7.B【解析】根据题干“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非洲三个部分,看上去像是在0中套了个T型,因此被称为T-0地图”和地图中信息可知,欧洲可以通过地中海、海洋等途径到达亚洲,地中海是欧亚传统商路,故该地图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项正确;地图中没有美洲大陆,说明该地图应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前,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地圆说盛行,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美洲、大洋洲等,无法得出客观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A【解析】根据题干漫画“再见,巴士底狱”“1789年”可知,材料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有关,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A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开始后颁布《人权宣言》,但是与题干漫画不符,排除B项;法国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引发法国大革命,但不是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排除C项;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9.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尤其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进了电的利用以及发电机的产生,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主要发明是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未出现电磁学理论,排除A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排除C项;“冷战”晚于“电磁学理论”,题干涉及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10.A【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图片“北约”是美苏冷战对峙在军事上的表现,图片“柏林墙”体现了冷战期间东西方力量的对峙,它们均与美苏冷战密切相关,A项正确;图片“北约”体现了美国对北约国家的控制,且当时北约的成员国都不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两图体现不出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主要反映的是美苏冷战对峙,排除CD 项。故选A项。
1.D【解析】由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实施的,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面对经济萧条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清朝实施的对外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2.C【解析】根据“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是纪念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C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反映的是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与明朝灭亡无关,排除A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这一女真族政权,与明朝灭亡不符,排除B项;清军入关时明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3.B【解析】据材料“1948年11月”“将军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指陈毅、邓小平)主力似应力求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隔断孙(指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B项正确;辽沈战役战场在东北地区,排除A项;平津战役在平津地区,而不是徐州,排除C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现代史。①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夏;②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③转战陕北发生在1947年3月;④三大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据时间顺序可知,正确排序是③①④②,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A【解析】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G省地形多山地、石漠化现象严重,喀斯特地貌典型,著名的河流有乌江等,说明该省区是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故该省区著名的旅游资源有遵义会议旧址等,A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江西省,乌江没有流经江西省,排除B项;古田会议旧址位于福建上杭县,福建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态势,与图示中所示省份地形地貌不符,排除C项;中共一大旧址位于上海,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与图示中所示省份地形地貌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B【解析】根据材料“政协”比“人大”先开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大在做决策之前,要把决策先提交给人大以及各界的代表,在政协里进行协商、讨论、审议,政治协商纳入在决策层面中,决策前要进行充分的协商,广泛听取民意,更好汇聚民智,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B项正确;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而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虽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权力机关,也不具有人大那样的法定职权,排除A项;政治制度的安排和会议日程的确定通常是基于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政治考量,而不仅仅是习惯,排除C项;人大在做决策决策前要进行充分的协商,广泛听取民意,更好汇聚民智,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而不是“政协”曾代行“人大”的职权,排除D项。故选B项。
7.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进喜、焦裕禄和雷锋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代表人物,他们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体现的共同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A项正确;王进喜和雷锋不是官员,不能体现执政为民,排除B项;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代表人物,不能体现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排除C项;他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能体现勇于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8.A【解析】根据题干“1949—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情况变化图”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1953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产量不断提升;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急于求成,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困难,粮食产量下降;18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粮食产量逐步回升;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这说明粮食产量的增减同国家的政策紧密相关,A项正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趋势,排除B项;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增产的决定因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1978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
9.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撒、亚历山大和拿破仑发动政府战争都对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损害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A项正确;亚历山大和凯撒没有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势力,排除B项;拿破仑征服战争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排除C项;拿破仑征服主要在欧洲地区,没有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0.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是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选项中“照片: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属于第一手史料,是当时拍摄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照片,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没有掺杂个人观点,B项正确;“《美国的悲剧》(1925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39--1945年)不符,排除A项;“邮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1995年)”“电影:《珍珠港》(2001年)”都属于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艺术加工,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历史,不属于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排除CD项。故选B项。
材料分析题 题型归纳与解题攻略
题型分析 题型特点 应试必备 真题回眸 名校预测 名师押题
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是中考历史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可能来源于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数据等,形式多样,它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题的问题设计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能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多个方面。且此类题型再中考中的分值比重较大,是得分的关键。
1.材料多样性:材料来源广泛,可能包括历史文献、文献摘录、图片、地图、图表、漫画等。
材料形式多样,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觉和文本呈现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考查内容综合性:材料题往往围绕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综合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考查的内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或现象有全面的了解。
3.问题设计层次性:材料题的问题设计通常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知识的考查到深层次的分析、归纳、比较和评价。问题可能涉及对材料内容的直接理解、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分析、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影响评价等。
4.思维灵活性:材料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推理分析。
学生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或现象,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
5.开放性:材料题的问题设计通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提出合理的假设和解释,展示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联系实际性:部分材料题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或现象,展示自己的跨学科整合能力。
1.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和设问,理解题目的要求,包括要回答的问题、角度、范围等。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不得引用原文”等,这些关键词往往指明了答题的方向和要求。
2.阅读材料:先读材料的首尾部分,了解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材料的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重点关注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把涉及到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勾画出来,为答题做好准备。
3.找取相关信息点:从材料中找取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包含了答题所需的重要信息。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句号、分号、省略号等,它们有助于划分材料的层次和重点。
4.联系课本知识点:虽然材料题不是直接照搬课本内容,但往往会涉及到课本中的知识点。因此,在解答材料题时,要尽量联系课本中的知识点,尤其是与题目相关的重点知识。通过联系课本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内容,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5.组织答案:紧扣题目要求,不要偏离主题。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字数回答问题,尽量用课本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不要啰嗦。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口语化或网络化的语言。
6.核对答案:在写出答案后,要仔细核对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查看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检查答案中的要点是否全面,确认答案中的细节是否准确。注意答案的语言表达是否规范和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7.注意时间管理:在考试中,时间管理非常重要。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道题目都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分析和解答。如果遇到难题或不确定的问题,不要过分纠结,可以先跳过或标记下来,等完成其他题目后再回来思考。
1.(2023·宁夏·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1)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工商业的发展
(3)老子孔子
第二节
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2.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活跃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合纵连横的斗争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
(4)诸子百家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
(2)请你为“第三章”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2.(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货币与贸易息息相关,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前期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统计
时间 使用的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宝钞 白银 其他 合计
洪武年间 1368-1398 7张 1张 8张
永乐年间 1403-1424 15张 1张 16张
宣德年间 1426-1435 4张 13张 17张
正统年间 1436-1449 17张 31张 48张
景泰年间 1450-1456 10张 2张 12张
成化年间 1465-1487 32张 32张
(注:宝钞为明代发行的纸币)
——摘编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材料二 洪武八年,朱元璋开始造大明宝钞,规定一贯宝钞折白银一两,不允许以金银直接交易,“违者治罪”。到了宣德末年,银一两可抵宝钞千余贯。正统元年开始,明政府把江南地区的赋税一概折银征收,规定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运往京城。景泰三年,在京文武官吏的俸禄一律按市价给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明朝晚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其中,西班牙找到的从墨西哥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澳门的航路,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商人将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运至马尼拉。此后,美洲白银陆续流入中国。据学者保守估计,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一百年间,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中主要通货的变化,并运用材料二加以解释。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3.(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深入发动群众,让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指出材料中“这场战争”的名称以及此时中国共产党依靠的阶级力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斗争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3)请举一例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并用该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4.(2023·西藏·中考真题)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就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背景 改革内容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②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 迁都 迁都洛阳
措施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联独爱之如一。”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第一百一十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改革名称。分析此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唐朝民族交往的事件。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的民族政策。写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5.(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存在重大局限。以古希腊史为例,那时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所学,写出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哪一地区?依据材料判断,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哪个时间更具有可信度?说明理由。
材料二 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近代世界文明。西欧一方面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另一方面,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2)概括材料二观点。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结合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进行论述,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摘编自《新的文化使命》、《吉林日报》(2023.06.05)
(3)针对材料三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谈谈你的实际做法。
1.(2024·山东济宁·二模)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精神印记·文字相伴】
材料一 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秦代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产生怎样的影响?
【政治印记·制度留痕】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代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
【物态印记·经济革命】
材料三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任选1个所谓的宋代“革命”,列举一个对应的史实。
2.(2024·河南南阳·一模)同学们搜集到了一些民主革命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三首军歌。请你分析歌词,完成任务。
歌名 歌词(部分)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工农学兵,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八路军军歌》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我们是人民的武装……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三首军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请你另举一例民主革命时期的音乐作品?依据材料分析“国民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3)你认为这些歌曲反映了军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3.(2024·山东济宁·一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 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李大钊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李大钊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的判断上有何分歧?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作出的努力。
材料二 毛泽东说“过去我们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指什么? “自己想问题”开始于哪一事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越过不断变化的“急流险滩”时,“惊涛骇浪” 也一波接着一波,一个获得独立解放的新生政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恢复国民经济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实践难题。
——摘编自赵明豪《从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代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为破解材料三所描述的“重大实践难题”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
材料四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 并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4.(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法典”指的是哪一部法典?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部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材料二 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平和、最持久的一次。”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三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人权宣言》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人权宣言》的进步性。
材料四 习近平强调,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料整理
(4)结合材料四及上述问题,谈谈你对法治文明建设的认识。
5.(2024·江苏盐城·二模)“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大国崛起》
材料二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西欧)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全球通史》
材料三目前,反移民浪潮也成为反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约有三分之一的移民从发展中国家前往发达国家。……非法移民会抢走工作,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有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之所以选择脱欧,就与这种担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伊朗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代表,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因,也是反全球化的主要支持者。1996年10月,伊朗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生产出萨拉娃娃,欲取代在伊朗流行的美国产的芭比娃娃。……伊斯兰圣战组织的兴起和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袭击此起彼伏,也是反全球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体现。
——庞中英《“反全球化”:另一种全球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地理大发现”指什么事件?概括指出“全球坐标”的意义。
(2)材料二认为,“欧洲对世界的支配”的基础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在西欧“成为世界的中心”过程中,非洲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灾难?
(3)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不得照抄材料)。
(4)今天我们应如何应对?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班固《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始皇实行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实施了什么政策?执政期间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若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
(4)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述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哪一点原因?
【盛世经济】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摘自杜甫《忆昔》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景象?从生产工具角度分析,导致唐朝“稻米流脂”的技术创新有哪些(列举两例)
(3)诗中这种全盛局面是因什么事件而被打破的?造成这个事件发生的皇帝是谁?
【民族交往】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我得尚大唐公主”有什么历史意义?
【对外政策】
材料四: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5)列举材料四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6)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
(7)综合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能够兴盛的原因有哪些?(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借鉴?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2016年中央电视台《信念永恒》朗诵词
材料二 中国革命中的“农村中心”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复杂环境中,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
——张弛、黄少群《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农村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材料三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这句话有何含义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革命成功之路”形成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内容与哪一次会议有关 请概述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
(4)从上述材料概括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4.思想是时代的先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思想结晶如泉水喷发,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轴心时代”。在差不多同一段时间里,各文明中心都出现一批优秀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孔子的仁爱之说,佛陀的苦谛顿悟,犹太经典中的“原罪”与“救赎”,希腊哲人的宇宙思考,我们今天各大民族精神深处蕴藏的基因,仍可追溯到那个时代。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包括宗教) 的广泛传播,往往是和强大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的束缚下得到了解放。
——刘刚《简明欧洲史》
材料三 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另外就是引进了近代西方的先进思想,并经过试验和选择,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对中国进行社会改造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也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人民网
材料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解决的问题。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孔子的仁爱之说”是如何开始“和强大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西方人“从神的权威下解放”的事件。并举例说明西方人又是如何“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所指的历史事件。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也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的理解。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是时代的先声”的认识。
5.国际组织一般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间联合而形成的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中,国家之间形成战争同盟是欧洲不同于其他地线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我们看到的结盟现象,即一战中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和以德国、奥匈争国为核心的周盟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二战中以英美俄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和以德意日为核心的轴心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始终贯穿于整个欧洲战争史。
——冯文伍《欧洲近代战争史中的结重现象》
材料二 在意识形态上,冷战的历史是共产主义抵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或者说,至少是为了争夺全球影响力。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已方。西方重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欧洲、中东和亚洲的反共国家结成了联盟。苏联迁回到西方的背后,在世界上贫穷和发展中国家中培养革命的量友。
——费尔南德斯《世界:一部历史(下)》
材料三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评价说:“中国入世,全球共享繁荣,而中国入世的成功,也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也能实行市场经济,并在全球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 2004年4月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日本和菲律宾领导人本周将前往美国举行三边峰会,预计他们将在峰会期间有意向针对台湾和南海加强防备关系。中方对此有何回应?发言人毛宁表示,我想说的是任何国家开展任何合作都应当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我们发对拼凑排他性的“小圈子”,反对在本地区搞阵营对抗。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苏联)合作对抗德国的根本原因分别有什么不同。
(2)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3)据上表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立场的认识。
1.(1)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种学说兴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1)变化:白银逐步成为主要通货;宝钞退出交易。
解释:明朝初期,政府不允许用金银交易,宝钞是主要通货;宣德、正统年间,宝钞贬值,宝钞逐步退出交易;政府赋税折收白银,官员俸禄改用白银,白银逐步成为主要通货。
(2)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明朝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产品成为航路的重要商品;美洲盛产的白银为航路贸易提供货币:西班牙等国商业活动的推动。
(3)在世界经济中居中心地位。
3.(1)名称:北伐战争;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2)措施:打土豪、分田地(或土地革命);
原因: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争取农民对革命和中共的支持。
(3)示例1:史实: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说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由内战到联合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或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实现。
示例2:史实: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农民和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示例3:史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学生、工人、农民、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民族资产阶级等爱国力量,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取得抗战的胜利。
4.(1)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融;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4)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1)爱琴海地区公元前2000年以前
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
(2)观点论述结合史实,围绕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展开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示例:
观点: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
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符合题意,一点即可)
1.(1)措施:统一文字;
影响:文字的统一,为后世文字逐步发展并简化打下基础,楷体字从此成为通用文字;对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维系中国政治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
(3)“绿色革命”:水稻种植面积迅速,产量增加;复种技术得到推广等;“商业革命”: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等;“货币革命”:出现交子,宋朝铸币量剧增等;“城市革命”: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经商时间不受严格管控,早市、夜市发展等;“信息革命”:印刷术盛行,促进了知识的传播等;“科技革命”: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朝时期基本成熟,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等。
2.(1)时代背景:《国民革命歌》,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或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八路军军歌》,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等。(任答一例即可)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
(3)精神品质:为争取国家民族解放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不畏强权、英勇奋斗的战斗精神;军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3.(1)分歧:陈独秀认为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农民是重要的革命力量。
努力: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带领部队向敌人通知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在井冈山建立起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2)很大的损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事件:遵义会议。
(3)措施及成就:①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实施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③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4)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事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1)法典:《汉谟拉比法典》;阶级:奴隶主阶级。
(2)有道理;认识:“第一次以武力”指的是罗马通过武力扩张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第二次以宗教”是指罗马境内产生的基督教的传播;“第三次则以法律”指的是罗马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原则泽被后世。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因此其“最为平和、最为持久”。
(3)进步性:阐明了人权、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观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
(4)认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源远流长;法治文明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
5.(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基础:工业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灾难:三角贸易(黑奴贸易)
(3)第一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发达国家影响就业、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利益的冲突;加剧了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
(4)团结合作,共谋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1)措施:统一度量衡。
(2)政策:休养生息;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3)原因: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著作:《齐民要术》
(4)因素:先进技术;安定的环境;政府的政策。
2.(1)皇帝:唐太宗。原因:虚心纳谏,重用人才。
(2)景象:“开元盛世”。技术创新:曲辕犁和筒车。
(3)事件:安史之乱。皇帝:唐玄宗。
(4)公主:文成公主。
意义: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6)主题:盛唐景象。
(7)原因:生产工具的更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对外交往;疆域辽阔,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借鉴:致力于国家的统一,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注重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要重视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等。
3.(1)历史事件:中共一大召开(或中国共产党诞生);
含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特点: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
(3)会议:中共七大。
背景:抗战即将胜利。
(4)原因:坚持党的领导;从国情出发;先进理论指导等,言之有理即可。
4.(1)说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事件:文艺复兴运动。
举例: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3)事件:新文化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最早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先进的思想理论,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等。
5.(1)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合对抗德国的原因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德国在欧洲崛起,为了获得更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同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突出,德国联合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同盟国,开展军备竞赛,威胁到英法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合作对抗德国是因为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组成法西斯同盟,威胁到欧洲乃至世界和平。
(2)标志:苏联解体。
影响:政治方面:冷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导致世界被划分为两个敌对阵营,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反对冷战,主张自主发展,万隆会议就是在此背景下成功召开的。经济方面: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竞争虽然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但严重阻碍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往。军事方面: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及其盟友之间挑起多次局部冲突战争,如朝鲜战争等。社会方面:冷战导致了东西方之间的长期对立,破坏了国家统一和平,如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但是,冷战局面下,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实力下降,使得大多数长期遭受殖民压迫亚非拉国家掀起独立浪潮,埃及、阿尔及利亚的独立,1960年的“非洲独立年”都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
(3)认识:中国加入各类国际组织,既为中国谋取发展,更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反对让世界回到冷战时代,为的是世界的和平发展。
探究题 题型归纳与解题攻略
题型分析 题型特点 应试必备 真题回眸 名校预测 名师押题
中考历史探究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对试卷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与发现,形成自己认识的题型。这种题型不仅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符合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这类题目通常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或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并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组织策划一项活动,在活动中运用书本知识,达到创新的目的。常见的有问题探究型:试题给出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可以设置多个问题,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
1.开放性:探究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探究题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个人见解。
2.探究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的阅读、观察分析、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情境设计新颖,要求考生从具体情境出发,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创新能力。探究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鼓励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或情境,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趣味性和应用性:题目设计常结合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创造新情境,使历史学习更加生动,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性:探究题往往涉及多个历史知识点和学科领域,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
5.实践性:探究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操作性。
1.审清题目,领会题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探究的主题。所有的设问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因此要避免答题时偏离主题。其次,要审明题目的要求,注意用词如“简述”、“举例说明”、“评价”、“影响”、“作用”、“意义”、“认识”、“看法”等,以及审明时空范围和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指令性词汇,如“简述”、“举例说明”、“评价”等,这些词汇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深度。
2.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探究性试题的题目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因此解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在解题时,要灵活领会课本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课本的整体结构,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观点相对照,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明确答题的大方向。
3.组织答案:发散思维,史论结合。对于开放性的探究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不能空谈。发散思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注意答案的结构,使用序号化和段落化的方式,使答案条理清晰。
4.规范答题,力求完整:准确、规范地答题,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晰、合乎逻辑。同时,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增加得分的概率。
5.运用“因为……所以……”的思路:将有关知识点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以“因为……所以……”的形式呈现,有助于更清晰地表达观点和论据。:答案不要求唯一,只要观点合理、有逻辑性,并且紧密联系主题即可。
6.注意分值:参考题目的分值来确定答案的详细程度,分值高的题目需要更详尽的分析和论证。
1.(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活动探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活动二:【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三:【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材料四: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A ______ 。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设置B ______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完成表格,在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两种)
活动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