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第14章 阅读中修辞手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第14章 阅读中修辞手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13:0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阅读中的修辞手法
阅读
理解
第十四章
目录
CONTENTS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01
02
LOGO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01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一)比前
基本方法
又叫“打比方”,即对两种彼此有相似点但不同类的事物,使用其中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使用比喻能使句子变得生动能使深奥的内容变得浅显能化抽象为具体等。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常用比喻词
例 如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
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例 如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如这三例就不是比喻句:
1 . 他长得像母亲一一同类事物做比较
2.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另足示猜想
3. 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雨一一词的比喻意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四)明喻
例 如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 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弯弯的月亮像只小船。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五) 暗喻
例 如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 形式是:甲是乙。例如:秋天一到
这里就成了果园。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六)借喻
例 如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这里借“毒蛇猛兽”来比喻那些欺压人民的坏人)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七)博喻
例 如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八)常用答题格式
例 如
将……(本体)比作……(喻体),使……(本体)的……特点更加突出,形象地写出了什么的……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九)明喻
例 如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暗喻
例 如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一)借喻
例 如
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材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二)比拟
例 如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 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 “把甲物乙物化"。使用比拟,能使语句感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三)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 如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四)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 如
火山发出一声呴哮。 (拟人) 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
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 (拟人)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
嘎子竖起耳朵听。 (拟物)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五)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使用排比能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有气势,一气呵成等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 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常用答题格式 充分表现出……的……,增强了语势等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六)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设问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 如
为什么小树会长高长大?因为它有雨露的滋润,有阳光的普照
常用答题格式 引起了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七)反问(激问、反诘、诘间)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 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常用答题格式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使得句子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八)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把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做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千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或是突出了
例 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常用答题格式 ……突出了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十九)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使用夸张,能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根据使用方式可分为三种。
例 如
1. 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惺贯.乌蒙磅礁走泥丸。
3. 超前夸张。 卧醴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例 如
包含夸张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怒发冲冠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字于金 一尘不染
常用答题格式 突出……的特点,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一)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 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的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有音乐美感。其主要方式有:
例 如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常用答题格式 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二)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旬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 “一箭双雕" ”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例 如
1. 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情”同音构双关(《竹枝词》刘禹锡)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 “要死哟!要死哟!“利用音近表面 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雷雨前》茅盾)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眶四遭老虎拉车一一谁赶(敢)?孔夫子搬家一一净是书(输)。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三)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例 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 “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 `墨水'还太少呢!“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学问或知识。 (《吃墨水》小学语文课文)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 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马脚”也是实际用的比喻义:破绽。 (《林海雪原》 曲波)
(3)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寒威”和“冷气”指的是天气也指保守的社会(《风筝》鲁迅)
常用的答题格式 使..... 表达得含蓄、幽默,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四)引用 引用诗词、名言警句、歌词等。能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例 如
在我的苦苦思索下终千有了解题思路,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常用答题格式 ……充分,增强说服力,使语言精炼、含蓄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五)借代
例 如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使用借代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六)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 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七)铝正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 如
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现代化的话》茅盾)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八)具体代抽象
例 如
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陈毅)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九)工具代本体
例 如
等到惊垫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围底,揭不开锅。(《榆钱饭》刘绍常)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三十)专名代泛称 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 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 演》闻一多)。
常用答题格式 ……充分,增强说服力,使语言精炼、含蓄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三十一)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 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此词语或句子,所要表 达的侧重点在千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运用在诗文中 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根据使用方法,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例 如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像一个国。
常用的答题格式 表达或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三十二)对仗 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例 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常用答题格式 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02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一)比拟与比前的主要区别
例 如
比喻 即打比方,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 另一事物。包括明喻、
暗喻和借喻三种。例如: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瑟缩地偎依在他的身旁。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二)比拟 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例 如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小鸟在树上唱歌。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那个坏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比喻与比拟有某些相似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点在 ”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也就是用写甲事物的词来写乙事物。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三)双关与对偶的区别
例 如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表面上所说的是甲义,
实际上所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 石三鸟” “一箭双雕" ”指桑骂槐",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四)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
例 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 晴。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 (《竹枝词》刘禹锡)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五)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例 如
他(指陈毅)却笑着说: “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 水'还太少呢!“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 学问或知识。 (《吃墨水》小学语文课文)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六)什么是“对偶''修辞手法
例 如
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两个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千记忆和传诵;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比如: 水光激港晴方好,山色空濮雨亦奇(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初晴后雨》苏轼) 满招损,谦受益。 (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尚书·大禹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串对 ——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七)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例 如
对仗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拟成对偶的语句,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其对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八)对偶
例 如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 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 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 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是很严格。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像的语言形式。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九)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例 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这两 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千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 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 ”之“ ”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白乐天》刘禹锡)这组联句是 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整,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十)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例 如
对偶与对仗之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千隋唐的格律诗, 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颌联与颈联必须对仗。
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 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 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所不能及的。可以 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口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 “
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 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 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十一)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例 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范仲淹)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天山景物记》碧野)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巳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纪 念刘和珍君》鲁迅)一—只对偶,不对仗。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鲁迅)——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泽东)一一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 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既对偶,又 . 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至此,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十二)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
例 如
操场有一群红领巾。“红领巾”为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2. 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进补进。3.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4.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X X像X X"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存在相似性,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有相似性。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十三)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例 如
红领巾给老大娘让了座。 (“红领巾“借代小学生,但与小学生无相似性,不能说“小学生像红领巾"。)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例如上面的两个句子。第一句不可以改为:红领巾就像小学生,而第二句就可改为:地主家就像"阎王殿”。 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十四)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例 如
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苍蝇“借 喻“反动的家伙"' "苍蝇“不是眼前的事物,而且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干戈” “延安“借代“抗日战争”和 “中国共产党"' "干戈”是战争中的武器之一,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 据地,都是与现实有关的事物。) 巾帷不让须眉(以"巾幅“借代女人、 "须眉“借代男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以“朱 门“借代富贵之家、 “死骨“借代尸体。) 过尽千帆皆不是。一一《梦江南》温庭筠(以"帆“借代帆船。) 黄发、垂岩,并怡然自乐。一一《桃花源记》陶潜(以“黄发“借代老人、 "垂署'借代小孩。) 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以“白衣天使“借代护士。)
同学们!下节课见!
谢谢
观看
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