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第19章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第19章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13:1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阅读
理解
第十九章
目录
CONTENTS
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01
02
04
LOGO
03
05
06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文言文的特点
01
文言文的特点
(一)言文分离
基本方法
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酐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 文分离的现象。
文言文的特点
(二)历久不变
基本方法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 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 了原先的面貌。
文言文的特点
(三)行文简练
基本方法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文言文的特点
(四)古奥难懂
基本方法
由千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估屈赘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 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做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02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第一要掌握的就是文言文里字词的意思,但是一个一个的去记忆很 难的,可能今天早上记住了,
过儿天就忘了。几次之后,就丧失兴趣了,以后一看 到文言文就头疼。这个可以通过背书来解决,
一个个的去记忆字词的意思没有关联 性很难记住。整篇的课文就不同了,通篇是一个整体,
记忆起来容易一些,注意在 背诵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这样就能
达到记忆文言文字词意思的效果了。久而久之,背诵的多了一些基本字词的意思就能记住,
以后再看文章就能看懂了
基本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背诵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古汉语的有些语法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在掌握字词的意思的时候同时要知道
古汉语的语法规则,这个可以去找一本资料看看,在看文言文的同时看看里面都用了哪些语法规则,
这样掌握得快一点。最后就是课外阅读了,要经常在古汉语的语言环境中练习,才能最终掌握。另外
在阅读文言文文章的时候碰见不懂的字词要立刻查字典,这样日积月累,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也能掌握了。
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会了就能轻松地从古典书籍中汲取知识、获得自己的体验。
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
03
文言文翻译
(一)运翻译的步骤
例 如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 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
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四重奏")
例 如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即准确无误,忠千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
二是要 做到“达”,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三是要做到“雅",指文句流畅,
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动。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 翻译四重奏" :
文言文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四重奏")
例 如
1 .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
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文言文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四重奏")
例 如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 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文言文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四重奏")
例 如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
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做动词,名词做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文言文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四重奏")
例 如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 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
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例 如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 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 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例 如
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散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
把握文跻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
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
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
(五)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例 如
1 .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2. 意译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
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 变化,旬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
(六)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就是留、删、补、换、调、变
例 如
1 .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哈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哈。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 "补”就是增补心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 “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 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6.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 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一)文言实词
例 如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二)识别通假字
例 如
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a o“。二要靠平 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 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 l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三)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例 如
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 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仍,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 . ; 而现在巳是 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 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 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四)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例 如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 新" , "故"的意思是旧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五)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 如
例1 : 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 箕叁运千渤海之尾。 “箕叁”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 累"。 “使.... …混乱” ;劳,“使……劳
例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六)文言虚词
例 如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 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千记忆。
文言文阅读知识的重点难点
(七)理解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例 如
1 .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 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 子。把握了核心旬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3. 结合有关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入云意义。
4.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千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分析写法、品味语言。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05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例 如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备考中应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等语言现象。另外,文言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类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词可以按照 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即词的活用,这种用法在备考中也必须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古汉语知识,才能对文言文中一些语言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也才能对实词做出确切的解释。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二)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例 如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划定了26个,它们是安、但、而、耳、乎、何、故、或、 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千、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数量虽然远不及实词多,但使用的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在汉语发展中变化之大,都远胜过实词,可见掌握虚词意义及用法的重要。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能分清虚实,辨明用法,通畅古今,注意特殊等。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例 如
古今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四大种。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四)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例 如
(1)者,... …也;或: ..... 者,……;或:……,……也;或:民..... 者也
(2)用”乃“ ”为“ ”则” ”即“ “因” “皆"··.. ·'"是!~·. ·''非”等词语表判断。
(3)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意合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五)被动句的基本形式
例 如
(1)用“千”字表示;
(2)用“见”“见 于 ”受······ 于 ‘表示
(3)用“为“”为...... 所...... " ……为所·…; ,, 表示;
(4)用”被”表示;
(5)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六)省略句的基本形式
例 如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5)省略介词”于"。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七)倒装句
例 如
(1)主谓倒装(古今相同)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介词短语后置等。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八)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例 如
翻译的标准一是要做到“信”,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二是要做到“达”,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三是要做到“雅",指文句流畅,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 动。原则上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留、换、删、补、调等。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九)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患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例 如
首先要理解阅读者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即能从文中获取定向所应提取的信息。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例 如
这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归纳根据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的能力。要求学生或说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或说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说出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等等。
考题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十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 如
这一条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思想”所不同的是,原文作者不只是客观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而是还要表述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和看法在文中又不是十分显露,而是比较含蓄曲折。要求分析概括无疑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这类题要求高,试题中偶有出现。 。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06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一)通假字(上部分)
例 如
1 .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 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
3.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的意思(谁说 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指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一)通假字(下部分)
例 如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指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指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愚公移山》)
9.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指遍及,普遍。 (《曹判论战》)
10. 一切乌有。 “乌“通“无",指没有。 (《山市》)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二)古今异义(上部分)
例 如
1.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戍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旰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 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综纷。 (《桃花源记》)
5. 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 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
7.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曹判论战》)
8. 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二)古今异义(下部分)
例 如
9. 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 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
11.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判论战》)
12. 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13. 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14. 走古义: "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15. 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16.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17.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判论战》)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三) ”之"的用法
例 如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如:
而一牧童见之, ”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 ”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 "之”作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如:不译久之,目似眼。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四) “其"的用法
例 如
1. 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2. "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日、 “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五)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例 如
1.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重点字例题解析(例句选自教材)
(六)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 ”也,矣、乎、耶、邪”等。
例 如
1.此画斗牛也, ”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 "矣”:语气词,译作”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译作”吗"。
全文例题解析(例题自选教材)
07
全文例题解析(例题选自教材)
(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勹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例 如
1. 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__和___是知音,从__—这两句可以看出。
词语(高山流水)出自这个故事中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死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两句可以看出
妙 手
解 题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
妙 手 解 题 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俞伯牙和钟子这对知音。
全文例题解析(例题选自教材)
(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勹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例 如
3. 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人们把知音比作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妙 手
解 题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
妙 手 解 题 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破,再也不弹琴了。
同学们!下节课见!
谢谢
观看
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