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汉平原
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2.1036年,工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奏请“文武官年及七十者,乞并令自陈致仕……给全俸。若不自陈,许御史台纠察以闻,特令致仕”。司马池此举旨在( )
A.完善科举制度 B.缓解冗官问题 C.加强中央集权 D.整治腐败现象
3.北宋政府铸造的货币先由直属皇室的内藏库收拢,再拨出一部分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北宋中期,王安石进行变法,司农寺成为同皇室内藏库一样的财政管理中心,主管朝廷钱物,朝廷财赋“虽天子不得而用”。这一变化( )
A.造成了中枢机构的臃肿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保障了政府的有序运行 D.构成对专制皇权的威胁
4.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①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②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葺修先圣庙”
③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崇文抑武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5.两宋路级四监司职权分工表,据下表可知,四监司的设置( )
四监司 安抚使 转运使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职权分工 掌兵民之政 经度财赋,掌“婚田税赋” 掌“狱讼经总” 视丰歉而为之敛散,掌“常平茶盐”
——据高进等《监察之监察:宋代的监司互察》整理
A.确保了吏治清正廉洁 B.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
C.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文学作品也是呈现历史信息的载体,让历史更为具象化、形象化。“岂不念,疆圻;岂不念,微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明代文微明《满江红·拂拭残碑》对历史的议论就颇有见地。这有助于我们认识( )
A.强秦速亡 B.匈奴灭晋 C.南宋偏安 D.清军入关
7.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 )
A.推动社会转型 B.加强中央集权 C.整顿官僚机构 D.实现富国强兵
8.宋初“儒将”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与“惋侚若儒生”的武将。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强调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南宋时期“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宋代“儒将”含义的演变折射出( )
A.政治形势的变迁 B.崇文抑武的贯彻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强化
9.宋史专家邓小南谈到:我们能举出唐代一些重要的政治家,比如房玄龄、杜如晦,但我们看不到他们在文章、诗作上有什么成就。宋代一流的人物,如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等,他们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不仅需要熟读、解释儒家经典,还兼具道德表率与教化的职责。这表明宋代( )
A.士人阶层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B.科举制的发展培养了德才兼备的政治家
C.知识分子注重儒家经典的解读 D.以文治国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
10.据《宋史·职官志》记载,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 B.科举录取人数增加
C.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D.君主集权不断强化
11.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在汴京设立市易司,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一做法( )
A.体现国家对经济管控 B.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C.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 D.违背了市场运行规律
12.针对“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的局面,北宋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文官任知州 ②实行更戍法
③设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 ④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3.宋神宗说“先措置得兵乃及农”,因为“治农事须财,兵不省财,财无由足”,王安石则回答道:“农亦不可以为在兵事之后。前代兴王知不废农事乃能并天下。兴农事自不费国财,但因民所利而利之,则亦因民财力而用也。”王安石主要是为了( )
A.关注民生减小变革阻力 B.积极发展生产开辟财源
C.以儒家义利观改革财政 D.巩固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14.下表所示,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北宋初 (960年) 景德 (1004-1007年) 皇佑 (1049-1053年) 南宋庆元 (1195—1201年)
职数(人) 五千 一万多 两万多 四万余
A.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乡村基层治理增强
C.统治范围日益扩大 D.世家大族荫袭严重
15.熙宁八年(1076),诏:“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告获一人,赏钱千缗;即居停知情人能告首,原罪外亦与酬赏。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据此可知当时政府意在( )
A.注重维护地方稳定 B.预防国家机密外泄
C.保障经济正常发展 D.加强监察提高效率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澶渊之盟条约的效果被普遍歪曲了,尤其是岁币被描绘成给宋朝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年送给契丹岁币的份额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个州如越州的产量。而且条约缔结之后,辽宋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得以恢复,在这一贸易中,宋朝获得了大量的盈余,岁币中银的大约60%,作为购买宋朝产品的支付款项,最终仍回到宋朝手中。契丹把绢用于自身巨大的国内消费,比如在和约之后立即建立了新中京,而且他们还用大量的绢与他们的邻居,包括回鹘人、党项人、高丽人和蒙古地区诸部落的部民进行贸易。
——摘编自[英]崔瑞德[美]史乐民《剑桥中国宋代史》
材料二 今湖南西部及其边临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宋代继承发展了唐以来的羁縻制度,实行以“本土之法”治本土的政策,“民不服役,田不输赋”,又设立博易场,“皆听与互市”。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1072年,变法主将章惇为荆湖南北查访使,在梅山地区先后设新化县、安化县。章惇作《开梅山歌》云:“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畬田……如今丁口渐繁息……给牛货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不久,又在湘西设立沅州,少数民族归顺,“岁入课米,以盐酬之”。
——摘编自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安石变法前后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圣七年(1029年)《天圣编敕》修定进呈后,仁宗发布诏书:“见行编敕及续降宣敕其未便者,听中外具利害以闻。”详定编敕所回复说:“准诏,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当所已写录到海外行编敕并目录共三十卷。”天下官吏百姓均可指陈得失。政和元年(1111年)修撰编敕,徽宗命各地“晓谕官吏诸色人,如有见得见行敕令、续(降)等条贯,有未尽未便合行更改,或别有利害,未经条约者,指挥到日,限两月内具状分明指说,实封,经所在投陈。随处州军附急递至京,仰都进奏院直赴本所把风下”。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熙宁六年,提举印造编敕所奏言:“新敕刊本将毕,虑中书、枢密院更有合入条约及续降条约,乞候来年颁降。”宋法律的颁布传达渠道,最初有两个,一是转运司,一为进奏院。宋还采取榜示公告的形式让百姓大众知晓。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六日大赦诏书,进奏院七日即递送到京东西路曹州。大赦令到达地方后,“沛然之泽,无所不涤”。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法律制定、公布的信息渠道》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法律制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法律公布传达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边防压力,向西北地区运送粮食有利于维持西北地区的边防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运输的情况,不能整体反映国家赋税的情况,不能得知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汉平原,排除B项;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材料中的粮食运输主要是为了应对边防需要,而非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中期,三冗局面严重,司马池试图通过保持致仕官员俸禄不变来推动官员主动辞官,从而缓解冗官问题,B项正确;材料主旨与完善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冗官问题,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整治腐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北宋中期,王安石进行变法,司农寺成为同皇室内藏库一样的财政管理中心,主管朝廷钱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将皇室财政与朝廷财政分开管理,有利于保障政府的有序运行,C项正确;司农寺分管朝廷财政而内藏库分管皇室财政,由此推不出造成中枢机构臃肿的结论,排除A项;财政收入的增加取决于开源或者节流,题干中的机构调整并不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B项;题干中的司农寺并没有取代服务于皇室的内藏库,推不出司农寺对专制皇权构成威胁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依据材料“宰相须用读书人……命茸修先圣庙……并励武人读书”反映了宋代统治者重用文人抑制武将,倡导发展文教的做法,即重文抑武的政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反映冗官现象严重,排除C项;“以文治国”并不能说明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宋(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在地方路级设置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确保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四监司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不能得出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四监司是对地方州的监控,不是扩大地方州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徽钦辱”指的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一桧亦何能”的“桧”指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宰相秦桧。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由此可见,《满江红·拂拭残碑》有助于我们认识南宋偏安的历史信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灭亡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匈奴灭亡西晋的历史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军进入山海关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69年(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问题,王安石变法通过多种措施想要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D项正确; 北宋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王安石变法是为实现富国强兵而非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中诸多领域的改革是为了富国强兵,对地方收了财权、兵权、行政权才是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 整顿官制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太祖、太宗出于平衡文武关系、巩固统治的目的,提倡和推崇“儒将”,北宋中后期,文臣士大夫通过对“儒将”的赞扬拒斥武人,巩固崇文抑武格局。南宋时期随着武将势力的膨胀“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在严峻的军事、政治形势下,人们通过追述和再评价“儒将”历史为现实困境寻求出路,A项正确。崇文抑武的贯彻是直接反映出来的,不是折射,折射应是背后本质的因素,排除B项;科举发展和儒将演变无关,排除C项;中央集权强化不是本质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到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政治家在取得较高政治成就和地位的同时,在文学上也卓有成就,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北宋推行崇文抑武政策,以文治国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D项正确。材料只是列举了几位代表性的政治家,未涉及其在文学创作的总群体所占的比例,排除A项;“培养了德才兼备的政治家”的说法夸大化,而且材料未提及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等的选拔来源,排除B项;“知识分子注重儒家经典的解读”只是材料其中一方面的表现,也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的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在宋代,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皇帝为了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频繁调动官员以防止他们坐大形成势力,同时通过设立台阁、禁从等中枢机构集中决策权,这些职位因接近权力中心而成为士大夫追求的目标,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君主为了削弱官员的实际权力,加强个人统治而采取的手段,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强化趋势,D项正确;题干中描述的官员心态和追求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科举录取人数增加,也这与官员们追求的实际职务重要性和进入朝廷的荣誉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中的现象描述的是官员的心态和追求,而非行政管理的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朝廷在汴京设立市易司,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可知,需要从选项中选择王安石变法期间设立市易司的目的,A项体现国家对经济管控,与材料中朝廷设立市易司,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做法相符,A项正确;B项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设立市易司是为了规范市场管理,平抑物价,与民众赋役负担的无关,排除B项;题干是对市场的治理,不是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排除C项;D项违背了市场运行规律,材料中并未提及设立市易司是否违背市场运行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指的是唐朝以来,地方势力过强,威胁中央,因此北宋采取的措施包括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实行更戍法等,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而非加强中央集权,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农亦不可以为在兵事之后。前代兴王知不废农事乃能并天下。兴农事自不费国财,但因民所利而利之,则亦因民财力而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的新法思想,即通过改革来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军事和其他国家需要的开支。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不会耗费国家财力,反而能够通过增加农民的收益而间接地增加国家的税收,B项正确;材料关注的不是民生,没有体现变革阻力,排除A项;材料主旨“开辟财源”,而“儒家义利观”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巩固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数据和所学可知,宋朝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尤其是为分散机构权力,机构设置重叠,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A项正确。乡村基层治理人员不属于官僚,排除B项;南宋偏安于南方,统治范围日益缩小,排除C项;世家大族荫袭严重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可知,北宋王朝采取了奖励举报外国间谍的措施,说明其意在通过防范间谍的方式预防国家机密外泄,B项正确;材料信息“外国刺事人、北人泛使将至”与维护地方稳定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保障经济正常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王朝的监察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宋代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边境持久和平;契丹获得额外收入,致力于国内发展;促进了榷场贸易,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得到发展;有利于各民族间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2)从羁縻制度到设置州县;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免除赋役到纳税课粮。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力求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宋辽的澶渊之盟是战签订停止协定可得出宋代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边境持久和平;据材料“每年送给契丹岁币的份额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个州如越州的产量。”可得出契丹获得额外收入,致力于国内发展;据材料“而且条约缔结之后,辽宋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得以恢复”可得出促进了榷场贸易,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得到发展;据材料“契丹把绢用于自身巨大的国内消费,比如在和约之后立即建立了新中京,而且他们还用大量的绢与他们的邻居,包括回鹘人、党项人、高丽人和蒙古地区诸部落的部民进行贸易。”有利于各民族间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先回答其变化,然后阐述其带来的影响。据材料“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1072年,变法主将章惇为荆湖南北查访使,在梅山地区先后设新化县、安化县。”可得出从羁縻制度到设置州县;据材料“给牛货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可得出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据材料“岁入课米,以盐酬之”。从免除赋役到纳税课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得出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力求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结合其变化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内容可得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封建化进程;据材料“不久,又在湘西设立沅州,少数民族归顺,”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17.(1)特点:参与人员广泛(或臣民参与)注重时效性;专门机构管理;形成制度化。(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有利条件:中央集权的强化;专门机构的推动;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雕版印刷的普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见行编敕及续降宣敕其未便者,听中外具利害以闻”“天下官吏百姓均可指陈得失”可知,参与人员广泛(或臣民参与);根据材料“准诏,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或别有利害,未经条约者,指挥到日,限两月内具状分明指说,实封,经所在投陈。随处州军附急递至京,仰都进奏院直赴本所把风下”可知,注重时效性;形成制度化;根据材料“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可知,专门机构管理。
(2)有利条件: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准诏,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晓谕官吏诸色人,如有见得见行敕令、续(降)等条贯,有未尽未便合行更改,或别有利害,未经条约者,指挥到日,限两月内具状分明指说,实封,经所在投陈。随处州军附急递至京,仰都进奏院直赴本所把风下”可知,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宋法律的颁布传达渠道,最初有两个,一是转运司,一为进奏院”可知,专门机构的推动;根据材料“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可知,雕版印刷的普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