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5:5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隋唐以后,社会精英们大多脱离土地,搬入城市居住,在故乡以外的地方购置房产,死后也不再归葬故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土重迁观念减弱 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选官任官制度变革 D.农业赋税负担沉重
2.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
A.客观上减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B.推动了雇佣关系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3.下图反映的是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世卿世禄制的限制 B.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C.察举选官的盛行 D.科举制度的推行
4.吕思勉评价科举制:“凡有举子皆可应,不复责之于人。往者以族姓相号召,今则五服之外,族姓之亲,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作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是维护士族特权的政治工具 B.打破了士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C.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D.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5.唐贞观三年,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讨论结束后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
①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趋势 ②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
③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的滥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以诗词证史是史学研究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诗词理解正确的是( )
选项 诗词 理解
A “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輳,万国欢声。” 民族间交往频繁
B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人世俗化的审美意趣
C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A.A B.B C.C D.D
7.唐诗《重赋》有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据此可知,两税法( )
A.彻底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 B.意图减轻百姓的赋税压力
C.杜绝了政府官吏贪污腐败 D.加强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8.南北朝时期,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梁武帝颁布诏书,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上述人才选拔制度( )
A.反映九品中正制已经废除 B.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为科举制确立准备了条件 D.扭转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9.唐文宗对宰相说:“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种情况说明当时( )
A.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门阀政治经久不衰 D.民间婚姻崇尚奢侈
10.唐代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分为两类,宰相和“行宰相”。前者固定为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后者则是临时被特许的会议参加者,他们必须加带有宰相职衔,否则是不能登堂议政的。唐代政事堂会议的这一分类( )
A.主要服务于皇权的统治 B.体现出中枢机构设置过于重叠
C.表明宰相成为决策核心 D.折射出决策与执行权绝对分立
11.隋唐以前,中央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这(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反映士族政治影响巨大
C.体现选官制度的创新 D.有效防范腐败现象发生
12.唐高祖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诸州总管、刺史向朝廷举荐人才。武则天长安二年曾一次授官“百余人”;长安三年,增“置员外郎二千余员”。唐中宗时期所谓“斜封官”多达“数千员”。在唐代的统治阶层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家世贫寒之人)占21.5%。由此可见,唐代( )
①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 ②科举制度缺乏社会基础
③选官用人机制尚需完善 ④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大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3.下图为一份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记录。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
A.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 B.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C.国家严控着土地交易 D.中央政府的权力式微
14.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15.西晋时期,有官员曾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该官员提到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
A.官吏选拔缺乏标准 B.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C.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庶族地主势力崛起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材料二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据《礼记》
材料二 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制度。汉武帝时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曰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并取消资产限制,这使得察举制逐渐完善起来。
——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这个制度初行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担任中正官者往往就是大族官僚,而中正所要品评的是“衣冠士族”,也是为大族士人服务的。所以这个制度的出台,注定要成为官僚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
——据张凯之《中国历史新编》
材料四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九品官人法不再适应形势,于是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官人法,代之以科举制。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周至隋唐选官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实行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材料可知,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垄断,社会精英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导致他们脱离土地,搬入城市居住,C项正确;小农经济下整个社会依然存在安土重迁思想,材料只是精英阶层的变化,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是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赋税沉重与否对精英阶层的影响并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并结合所学“首先除了分清楚府兵制和募兵制外,也不要把募兵制与征兵制混淆,征兵制是强制征召,募兵制主要依靠招募志愿者。在募兵制下,国家往往会设立军队招募机构,通过广告、宣传、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吸引志愿者。募兵制减少了对农民的征调兵役”可得出,材料中的变化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A项正确;雇佣关系产生于明代,排除B项;结合所学,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这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一个条件,但不能直接说是募兵制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另外唐代之后的宋、明等朝代也采用募兵制,却没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均田制度渐趋瓦解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受到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影响,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寒门子弟入仕途的少,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魏晋时期不推行察举制,排除C项;隋唐时推行科举制度,此时还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减少选官过程中偏袒同族宗亲的情况,也即材料所述“族姓之亲,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到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A项;科举制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重视应试者的才学,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是科举制减少选官过程中偏袒同族宗亲的情况,更加公正公开。“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说法宽泛,与材料内容结合不紧,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并对皇帝政令具有一定制约作用,这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③④说法正确,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集权强化”,①说法错误,排除A、B两项;②材料并未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D项反映科举高中的得意之情,唐朝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D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对外交往,排除A项;B项诗人托物言志,非世俗化的审美意趣,排除B项;反映了两税法下人民负担沉重,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可知,两税法的实行本意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与设置意图不符的情况,官员腐败,农民负担变重,B项正确;“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且两税法未杜绝政府官吏贪污腐败,排除C项;两税法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梁武帝颁布诏书,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可知,南北朝时期选官用人标准开始向才能、考试成绩转变,这些选拔制度为科举制确立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此时九品中正制还未废除,排除A项;上述人才选拔制度为科举制确立准备了条件,并不会巩固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扭转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在唐朝的婚姻仍受门第观念影响,说明门第观念仍然流行,A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唐朝的婚姻观念,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B项;门阀政治在唐朝时就走向衰落,排除C项;材料主旨“门第观念仍然流行”,而“民间婚姻崇尚奢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唐代虽设置政事堂,宰相在一齐议政,但是增加了宰相的人数,有利于分割宰相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故而这种措施主要服务于皇权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的成员是分为两类的,后者是临时的,所以不能得出机构设置过于重叠,排除B项;决策的中心是皇帝,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临时成员也参与了决策,不能得出决策与执行权绝对分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属官则长官自己选用”到“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的变化,可知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隋唐时期,士族的政治影响力有所下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属官有中央任命还是地方长官选用,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创新,排除C项;九品以上官员由中央任命不能“有效”防范腐败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国)。题干所示为唐代统治阶层出身占比情况“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家世贫寒之人)占21.5%”,说明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大,④说法正确;武则天时期和唐中宗时期,皇帝亲自授官,表明选官用人机制尚不够完善,③说法正确,D正确;科举制度加快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适应了广大的庶族地主和平民的需要,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①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政府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受地农民需承担赋税,但所分土地不得买卖。根据材料可知,户主邯寿寿共应受田131亩,但现实却是87亩的地未受,受田不足的现象表明政府掌握的国有土地不足,反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有所发展,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B项正确;户主邯寿寿仍然有44亩土地,而非已破产。公元701年处于唐朝前期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社会比较稳定,“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受田不足的现象表明政府掌握的土地不足,反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有所发展,不能体现国家严控土地交易,排除C项;公元701年处于唐朝前期武则天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而非中央政府权力式微,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及第之后,还需要吏部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说明对官员的要求在提升,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升,B项正确;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但不能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C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掀起了民众健身的热潮,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演变为只看门第,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C项正确;当时的选拔标准为门第,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并非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无法看出庶族地主势力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答出三点即可)
(2)作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创新中枢机构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对后朝影响深远。(答出四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有利因素: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分析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结合国家统一可分析出这时期国家的统一,为隋唐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经济发展可分析出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政治制度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开明文化政策可分析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有利于隋唐时期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结合统治者个人努力可分析出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作用:根据材料“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可分析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根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可分析出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根据材料“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可分析出创新中枢机构决策机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根据材料“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可分析出对后朝影响深远。
17.(1)标准:西周以血缘;汉朝重品行;魏晋凭门第:隋唐依才学。
(2)特点:自下而上推举,中央考核:按比例进行选拔;取消资产限制;逐渐制度化。
(3)意义:进一步打破贵族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上营造了读书氛围;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以血缘为标准,汉朝是实行察举制,品德为标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凡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下而上推举,中央考核;根据材料二“不久又规定依人曰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并取消资产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比例进行选拔并且取消资产限制;根据材料二“ 这使得察举制逐渐完善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逐渐制度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所以这个制度的出台,注定要成为官僚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打破贵族政治;根据材料四“代之以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上营造了读书氛围并且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