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陆贾在游说南越王赵佗臣服于汉朝时说:“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陆贾的主要用意是( )
A.叙述楚汉战争的客观过程 B.阐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C.炫耀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D.突出汉朝建立的合法性
2.甘肃武威磨咀子62号汉墓出土的夔金铜耳漆杯,杯底刻“乘舆髹画木黄耳一升十六侖棓。绥和元年(前8年)考工,并造,匏工丰,护臣彭,佐臣伊,啬夫臣孝主,守右丞臣忠,守令臣丰省”。这反映了汉代( )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家庭手工业作坊发展为工场
C.官营作坊管理严格 D.手工业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
3.东汉中后期, 官场出现诸如:陈蕃初仕郡,举孝廉,“遭母忧,弃官行丧”;赵典会帝崩,“遂解印绶策付县,而弛到京师”;延笃举孝廉为平阳侯相,“以师丧弃官奔赴,五府并辟不就”等现象。这表明当时( )
A.封建官僚政治成熟完善 B.王国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C.儒家伦理影响政治行为 D.政治腐败加剧社会动荡
4.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5.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有为”之君,在位多年,用人不拘一格,“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他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29人,其中多数并非儒家。这反映当时( )
A.儒学主流思想的动摇 B.征辟制度弥补察举制度的不足
C.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D.服务现实统治需要是治国之本
6.据如表可知,两汉时期( )
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
著作 作者 中国史学地位 史学家对其评价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 东汉·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郑樵:“断代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
《汉纪》 东汉·荀悦 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 顾炎武:“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
《东观汉纪》 东汉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书 范晔:“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
A.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B.官修史书居于主导
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 D.史书价值总体不高
7.秦地既定,汉朝统治者“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这些举措旨在( )
A.加强边地治理 B.减轻民众负担 C.尊重当地习俗 D.推动地方发展
8.如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图例备注:无色表示汉郡,阴影表示王国)
A.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B.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C.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9.汉武帝即位后,宣称有的诸侯子嗣多达十几人,却只有嫡长子才可继承封地和爵位,这不利于宣扬仁孝之道。因此,规定诸侯必须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此举的目的是( )
A.宣扬儒家的仁孝之道 B.削弱诸侯封地和势力
C.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10.据下表可知,汉朝( )
资料 资料出处
敦煌郡设有主水史,下辖东都水官、西都水官,置都水长、丞,率都水卒、徒、官奴,整治水利 悬泉汉简
“自是以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汉书·沟洫志》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正月,朝廷从淮阳郡征调1500名戍田卒为居延(属张掖郡)骍马屯田地区开凿水渠 居延汉简
“汉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后又置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 [唐]《晋书·地理志》
A.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 B.河西农业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C.在西北地区进行长期屯田活动 D.丝绸之路受到政府重点保护
11.东汉大兴经学,民间家学累世相传逐渐形成了累世经学。而统治者也“奉行了一条‘经术’与‘吏化’相结合的政治路线”。无论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据此推知,材料中的现象( )
A.加速了儒学向基层渗透 B.加强了对郡国的控制力
C.提高了官员的执政素养 D.影响了魏晋的政治生态
12.秦朝实行郡县制,不封诸侯王;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又逐步削夺诸侯王封地和权力,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各地经济交往 B.加强中央集权
C.大力发展封建经济 D.促进民族融合
13.丘进在《汉代中西交往与社会开放》中提到:“赛里斯(中国)在罗马就成了中国丝绸和与东方开展贸易的象征,尽管这种贸易往往经过印度或安息的中介。……中国铁是“质量最佳的”,还有中国的大黄、桂皮等药物也是罗马人着力追求的商品。”据此可知,汉朝与罗马帝国( )
A.双方交往限于丝绸贸易 B.商品经济均占主导地位
C.双方有间接的经贸交流 D.双方海上贸易往来频繁
14.《史记·平准书》:“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材料反映了汉代( )
A.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B.强化西南地区管理
C.地方行政体系完备 D.大力推行羁縻政策
15.据《汉书》记载,汉武帝“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汉灵帝时,刘焉目睹政治衰缺,以为刺史威轻,乃建言: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授予军政权力,镇安方夏。汉灵帝时期州牧的设置( )
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倾向 B.调整了中央的行政体制
C.提高了地方的监察效率 D.动摇了郡县制度的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6.交流是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繁盛必不可少的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其公族原出东夷,西迁后长期与戎狄杂处,被目为戎狄。“好马及畜,善息养之”,传到襄公时,以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为诸侯,并授之周人的故土——“岐以西之地”。到秦缪公之时,国势强盛,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霸业。此时的秦缪公,在与戎王使者由余对话时,俨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中国自许。
——据田广林 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整理
材料二 敦煌便是国际文化进入的大门,……从地理上看,天山东部像一座半岛,遥遥相望的敦煌犹如一座灯塔,为“日款于塞下”的商胡贩客领航、指路;……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唐代敦煌的变化更为深刻……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已不亚于国都。……敦煌不仅是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国际贸易市场,也是佛门圣地……更为精彩的是,壁画和塑像反映出不同文明在碰撞中悄悄地改变着。
——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册
(1)春秋战国时期,各少数民族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这一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秦朝建立后顺应这一观念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敦煌郡设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宗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都,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汉书·诸侯王列表序》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分封王国的历史背景。汉初地方行政体制较秦朝有了怎样的变化?该变化导致了怎样的社会矛盾?
材料二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祸小;不削返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2)两则材料中的“上”各是谁?两则材料所提出的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和效果方面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陆贾在游说南越王赵佗臣服于汉朝时,宣扬汉高祖推翻秦朝和平定海内的历史功绩,认为汉高祖能够打败强大的对手、平定海内,都是天意所致,从天命的角度说明汉朝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从天命角度论述汉朝建立的合法性,排除A项;阐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不是陆贾的主要目的,目的是因出汉朝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未炫耀汉朝军事实力,而是从天命角度论述汉朝统治的必然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信息“匏工丰,护臣彭,佐臣伊,青夫臣孝主,守右承臣忠,守令臣丰省"可知汉代手工业生产分工明确,对产品质量要求高,这说明当时官营手工业作坊管理严格,C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没有说明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参与流通,即无法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从题干信息可知主要是官府参与管理,描述的主要是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题干信息主要论述制造过程的监管,无法看出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干中陈蕃、赵典、延笃等人在官场中的行为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人因为母丧、师丧等原因而弃官或有相关举动,这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对他们政治行为的深刻影响,C 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个人行为受儒家伦理影响,不能直接表明封建官僚政治成熟完善,排除A 项;题干未涉及王国势力的情况,排除B 项;题干中并未明确体现政治腐败加剧社会动荡,排除D 项。故选 C 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主要涉及战国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农牧接线的变化,据图可知,汉武帝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农牧界线向北移动,而且更加靠近少数民族统治区域,说明汉武帝时期,政府更想扩大统治区域,经略边疆,D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都在北方,没有转移,排除 B项;材料不仅涉及汉朝,还涉及战国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虽然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他在位50多年,任命的丞相、御史大夫29人中,多数并非儒家,这是为了其统治的需要,反映当时现实的政治需要才是治国之根本,D项正确;儒学主流思想的动摇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征辟制和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都主要是积极方面,征辟制度弥补察举制度的不足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表格可知,两汉时期,史学领域取得较多开创性成就,这说明当时比较注重历史文化传承,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修史书和私人修史的对比,无法得出官修史书居于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列举了史学成就,无法的得知文化氛围如何,排除C项;材料所列史书价值具有开创性成就,价值较大,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和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对巴中、两粤地区减免赋税,主要是为了收拢人心,加强边地治理,A项正确;减轻民众负担是产生的影响,非目的,排除B项;材料与尊重当地习俗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推动当地发展是影响之一,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两幅藩封图对比可知,从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虽然藩封数量增加了,但藩封的面积却变小了,这一变化体现出地方势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项正确;这一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题中未体现人口的大量增加,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这一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题中所述现象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要求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表面上是宣扬仁孝之道,实际上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削弱诸侯的封地和势力,B项正确;宣扬仁孝之道只是表面说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扩大统治基础不是此举的直接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无论是汉简还是史书记载都显示西汉在河西地区修水利这一事实,可见当时河西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一定改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的协调性经济活动,排除A项;表中仅居延汉简有屯田记载,无法说明当地长期屯田,排除C项;西汉设置河西五郡及在此修水利旨在巩固其统治,不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光武帝奉行了一条‘经术’与‘吏化’相结合的政治路线”“累世经学”可知汉代重视经学,实行通经入仕,经学世代相传,经学世家与政治权力逐渐结合,由“经学世家”而成为“累世官宦”甚至“累世公卿”,由此形成的门阀士族,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生态,D项正确;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门阀士族的形成不利于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通经入仕与官员执政素养的提高并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是鉴于周时分封制导致大国争霸争雄的教训;西汉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是鉴于诸侯王势力增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两者都着眼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B项正确;加强各地的经济交往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材料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促进民族融合不是材料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和罗马。根据“赛里斯(中国)在罗马就成了中国丝绸和与东方开展贸易的象征,尽管这种贸易往往经过印度或安息的中介”可知,中国的商品通过中转国家流通到罗马,说明中国与罗马之间存在间接的经贸交流,C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中国丝绸流入罗马,但不能说明中国和罗马之间的贸易限于丝绸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中国与罗马之间没有直接的经贸往来,不能说明双方海上贸易往来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可知,西汉时期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而且采用当地的风俗进行治理,不征收赋税,所以这是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西汉政府在西南地区不征收赋税,而非轻徭薄赋,排除A项;“体系完备”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羁縻政策是唐朝时期实行的,西汉时期实行的不是羁縻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刺史只是有监察地方的权力,汉灵帝时期国家衰微,此时在地方设置的州牧有军政大权,可以直接干预地方郡县事务,有效整合地方的力量,这从政治制度上埋下了群雄割据的种子,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化,不属于中央的行政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监察效率是否提高,排除C项;“动摇了郡县制度的基础”不符合史实,州牧体制也是郡县制度的发展演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因素:受封诸侯(仅答“护送平王东迁有功”不给分);各民族的往来与交流(或“各民族共同生产与生活”)。
措施: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并在当地设立郡县。
(2)影响:交通: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文化:传播了佛教文化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政治: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的管理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经济: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和秦朝。第一问,根据材料“传到襄公时,以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为诸侯”得出受封诸侯。根据材料“此时的秦缪公,在与戎王使者由余对话时,俨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中国自许”得出各民族的往来与交流(或“各民族共同生产与生活”)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并在当地设立郡县。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天山东部像一座半岛,遥遥相望的敦煌犹如一座灯塔,为‘日款于塞下’的商胡贩客领航、指路”得出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根据材料“敦煌不仅是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国际贸易市场,也是佛门圣地”得出传播了佛教文化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的管理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根据材料“更为精彩的是,壁画和塑像反映出不同文明在碰撞中悄悄地改变着”得出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17.(1)背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吸取秦亡的教训。变化:实行郡国并行制。社会矛盾: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威胁中央
(2)材料二中“上”指的是汉景帝;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汉武帝。不同:晁错主张大力削弱诸侯力量,但是最终激起诸侯反抗,引发七国之乱;主父偃主张实行推恩令,以和缓的方式削弱诸侯,最终成功大大削弱了诸侯力量。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第一问,根据材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得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吸取秦亡的教训。第二问,根据材料“ 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宗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得出郡国并行制。第三问,根据材料“藩国大者跨州兼都,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得出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威胁中央。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材料二中“上”指的是汉景帝;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汉武帝。第二问,根据材料“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祸小;不削返迟,祸大”得出晁错主张大力削弱诸侯力量,但是最终激起诸侯反抗,引发七国之乱。根据材料“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得出主父偃主张实行推恩令,以和缓的方式削弱诸侯,最终成功大大削弱了诸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