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5:5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江淮地区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还有珠玑、犀、玳瑁、果、布等,吸引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反映江淮地区( )
A.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C.商贸专门市场形成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夏商的"族"指氏族,周代则指宗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的局面。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宗法体制遭到破坏
C.周王统治已然名存实亡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3.对于战国时期官僚的处境,西汉的东方朔在《答客难》中所说:“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支持)之则在青云直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这种现象( )
A.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体现出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折射出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 D.反映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4.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这说明他们都主张(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5.孟子认为“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据此可知,两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尚贤使能 C.以民为本 D.兼爱非攻
6.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材料旨在说明( )
A.各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各国积极变法以谋求富国强兵
C.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7.春秋战国时期,“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成为各诸侯国的共识。例如燕昭王“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秦孝公也曾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社会层级之间流动渐趋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出现
C.社会转型促使人才需求增加 D.平民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8.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 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 D.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9.《墨子·尚同上》提出:“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之以为三公……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这反映出墨子( )
A.意图构建分权体制 B.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
C.借鉴儒法两家思想 D.贤能治国的政治理想
10.穿越是近几年文学、影视的一个热点题材。如果有人穿越到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想要成为一名功名显赫的高级官员,他最应该( )
A.成为一名传统贵族 B.当兵作战,获取大量军功
C.生产粮食获得奖赏 D.成为富商,向国家多纳税
11.如表是节选自《吕氏春秋·期贤》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1)当今之时,世暗甚……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2)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
(3)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
A.诸侯国对人才重视 B.人才选拔机制日益保守
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社会阶层流动十分明显
12.孟子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后驱而之善。”荀子曰:“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差而不舍也。”两者都( )
A.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B.具有注重人伦的济世情怀
C.探求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 D.宣扬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13.2024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典型的楚国文字,比较飘逸,娟秀,修长。文字非常秀丽美观。”考古队员在椁室盖板上,发现和采集100多句、上千个墨书文字。经专家学者初步解读,文字内容标示盖板的位置与各侧室的功能,有望解开武王墩墓的部分营建之谜。据此,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属于文献史料,能客观反映楚国时代特征
B.属于实物史料,能较大程度还原历史面貌
C.属于口述史料,能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D.属于图像史料,能直观展示楚国辉煌历史
14.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晚期的混乱局面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传统政治秩序完全破坏 B.社会转型特征凸显
C.各国崇尚武力争霸频繁 D.国家统一趋势肇始
15.春秋时期,老子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据此可知,老子主张( )
A.顺应自然 B.以人为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秦国军功爵制规定: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根据爵位高低会有相对应的俸禄,秦国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主要是粟米,可兑换布匹。有爵位的人违法之后,量刑上也会宽松一些,还可以为家属赎身。
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然而,商鞅变法之后的一百多年里,真正被封过侯的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并且,军官和士兵战功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士兵可以计个人功劳,军官都要按照集体功劳算。
——摘编自史昊天《商鞅爵制思想渊源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秦国的军功爵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秦国的军功爵制。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面对战国的社会现实,吴起认为“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是相辅相成的,他告诫魏文侯只“修文德”不“治武备”无法确保国家安全,提醒魏文侯不要重蹈“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的历史覆辙。他在《吴子》中还指出,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必须“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认为通过“礼”“义”的教育可以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可以形成“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荣辱观,必须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吴子兵法》从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深刻的军事思想体系,反映了战国初期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
——摘编自付海滨、薛国安《〈吴子兵法〉军事思想综论》
(1)根据材料,概括吴起军事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的军事思想。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江淮地区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还有珠玑、犀、玳瑁、果、布等,吸引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可知,江淮地区物产丰饶,吸引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货物,可见此时江淮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侧重的是经济方面,并未涉及政治局势,排除A项;材料并未有商贸专门市场信息的体现,排除C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的“编户齐民”主要以地域关系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B项正确;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排除A项;“名存实亡”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宗法血缘的解体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无论贵族还是官僚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出来兴风作浪,官吏由国君任免,这折射出当时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材料所述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尚处于萌芽时期,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才最终得以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老子主张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不与万物争高下;墨子认为节俭是个人修养的体现。由此可见,三者都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B项正确;“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与“节俭”思想不符,排除A项;“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属于墨子的“节俭”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斯得民矣”、“以为民也”可知,孟子和荀子都主张重视民,因此体现了以民为本,C项正确;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尚贤使能和兼爱非攻都是墨家思想,排除B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为了争得‘正统’地位,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为向中原地区发展,取得“正统”地位,采取华夏文化,这说明各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旨“华夏认同观念”,而“各国积极变法以谋求富国强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政治秩序完全破坏”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收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 根据材料“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实现统一大业,都非常重视吸引人才,增强国力,C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影响,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出现,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项;平民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管仲、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主张,都强调了君主应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的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这些主张体现了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C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 ,排除A项;孔孟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大一统”的相关信息,且“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是秦汉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认为从天子到三公再到诸侯国君和诸侯国的正长都应该选择贤明的人担任,反映了墨子认为应该让贤人治国的政治理想,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墨子认为从天子到正长都由贤人担任,但没有涉及具体的政体运行,没有涉及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墨子对天子权力大小的认识,不能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中墨子主张贤能治国,仅据此不能体现其是否吸收了儒家、法家两家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如果有人穿越到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想要成为一名功名显赫的高级官员,他最应该当兵作战,获取大量军功,B项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A项;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但并不能成为官员,排除C项;商鞅改革重农抑商,“成为富商,向国家多纳税”并不能成为官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翻译为:现在这个时候,社会黑暗到极点了……凡国家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安定,国君的名声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显赫,一定要得到贤士才行;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这个职位。文侯就给了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家里去探望他;秦国出兵,想去攻魏,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国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止兵不再攻魏,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对人才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具体的人才选拔机制,排除B项;战国时期社会确实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学术的下移以及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确实存在阶层流动现象,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古代中国。根据题意可知,孟子强调明君应该让小民能够养家糊口,然后再教导他向善。荀子主张要注重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和夫妇之别。他们强调的都是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因此他们是都具有注重人伦的济世情怀,B项正确;他们都是在强调人伦,而不是强调等级观念和探求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排除AC项;他们是在强调人伦,而不是宣扬人文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考古队员在椁室盖板上,发现和采集100多句、上千个墨书文字。”及所学可知,考古队员在椁室盖板发现的文字属于实物史料,其史学研究价值较高,能较大程度还原历史面貌,B项正确;文献史料主要是指距离研究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记录着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排除A项;口述史料则是通过人类口耳相传或当事人口述留下的史料,如神话传说、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可能因讲述者的个人视角和主观意识而有所不同,“改变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那些物态化或形象化了的“史料”,如照片、绘画、雕塑等,它们以视觉形象的形式呈现历史信息。材料信息并不能直观展示楚国的辉煌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反映了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完全破坏,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传统政治秩序的瓦解”,而非社会转型,排除B项;战争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主要是兼并战争,排除C项;国家统一趋势早已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主张用心和善对待百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自然,排除A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对百姓的态度,未涉及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不同爵位的待遇不同;爵位可以世袭;根据爵位高低发放俸禄;量刑宽松
(2)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使得秦国在列国中脱颖而出;容易出现特权阶层,造成阶层固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得出不同爵位待遇不同。根据材料“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得出爵位可以世袭。根据材料“根据爵位高低会有相对应的俸禄,秦国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得出根据爵位高低发放俸禄。根据材料“量刑上也会宽松一些,还可以为家属赎身”得出量刑宽松。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得出增强了秦军战斗力,使得秦国从列国中脱颖而出。根据材料“真正被封过侯的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并且,军官和士兵战功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士兵可以计个人功劳,军官都要按照集体功劳算”得出容易出现特权阶层,形成阶层固化。
17.(1)内容:“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要同时进行;要选拔任用优秀的军事人才;通过“礼”“义”的教育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
原因: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动乱,各诸侯国急需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取胜利;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士阶层崛起;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招揽人才,士人活跃,学术文化繁荣。
(2)评价: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为后世军事理论奠定基础;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战争的态势。
【解析】【小题1】内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吴起认为‘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是相辅相成的”可知“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要同时进行;根据材料“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必须‘简募良才,以备不虞’”可知要选拔任用优秀的军事人才;根据材料“认为通过‘礼’‘义’的教育可以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可知通过“礼”“义”的教育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根据材料“必须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可知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去思考,具体分析可得: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动乱,各诸侯国急需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取胜利;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士阶层崛起;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招揽人才,士人活跃,学术文化繁荣。
【小题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第一小问的内容,我们可从对军队战斗力、对军人、对后世、对战争等角度去思考,具体分析可得: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为后世军事理论奠定基础;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战争的态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