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备忘录》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昆虫备忘录》,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使用。
3.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培养爱护自然的情感。
2.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中昆虫的特征描述和习性介绍。
2. 生字新词的学习和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昆虫的复眼等专业术语。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激发对昆虫世界的探究兴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昆虫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蜻蜓、瓢虫、独角仙等。
(2)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外形特征,如复眼、翅膀、触角等。
(3)询问学生对昆虫的初步印象和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 简单介绍昆虫的基本种类和特点。
(1)介绍昆虫的基本分类,如甲壳类、鳞翅类等。
(2)讲解昆虫的一般特征,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外骨骼等。
(3)通过昆虫图片,具体展示不同种类昆虫的特点,如蜻蜓的复眼、瓢虫的硬翅等。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1)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昆虫是如何看世界的吗?”引入课文主题。
(2)引用课文中的描述,如“我从一本书上知道蜻蜓有复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鼓励学生思考,如果人类长了复眼会是怎样的情景。
4. 引入课文《昆虫备忘录》。
(1)介绍课文作者汪曾祺,简单讲述作者的文学成就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标题“昆虫备忘录”的含义,预设学生可能会联想到昆虫的特点和习性。
(3)提问学生对昆虫有哪些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准备学习课文。
(1)提出问题:“课文中的昆虫有哪些特点?它们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昆虫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可能描述的昆虫习性和特征。
(3)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准备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
1. 课文内容导入
(1)教师展示昆虫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① 介绍昆虫的基本种类和特点,如蜻蜓、瓢虫等。
② 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如蜻蜓的复眼、瓢虫的硬翅。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① “你们知道蜻蜓为什么能飞得那么快吗?”
② “瓢虫的硬翅上的小圆点有什么作用呢?”
2. 教师示范朗读
(1)教师选择课文中描述昆虫特征的段落进行示范朗读。
① “我从一本书上知道蜻蜓有复眼,从那以后,就一直在琢磨复眼是怎么回事。”
② 强调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如“复眼”、“视觉灵敏”。
(2)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
① 教师示范如何正确发音,如“复眼”(fu4 yan3)中的轻声和三声。
②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如好奇、惊讶。
3. 学生跟读与练习
(1)学生跟读教师示范的段落。
① 学生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注意课文中的停顿和重音。
②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朗读。
(2)学生分组练习。
①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昆虫进行朗读练习。
② 每组展示他们的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并提出建议。
(3)朗读比赛。
①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② 通过比赛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生字新词学习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昆虫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昆虫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入课文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昆虫的课文,名字叫《昆虫备忘录》。”
2. 逐字教授生字
(1) 教师展示课文中的生字:“录”、“凡”、“距”等,逐字讲解其读音和基本含义。
(2) 教师举例说明每个生字的用法,如:“录”可以组成“记录”、“录像机”等词。
(3) 学生跟读生字,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发音。
3. 记忆字形与组词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笔画和结构,记忆字形。
(2)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确保书写规范。
(3) 教师提供组词练习,如:“凡”字可以组成“凡尘”、“凡夫俗子”等词,让学生口头组词,增强记忆。
4. 课文中词语运用
(1) 教师挑选课文中的新词,如“复眼”、“款款”、“益虫”等,解释其含义。
(2) 教师通过课文中的句子,展示这些新词的用法,如:“蜻蜓有复眼,视觉很灵敏。”
(3) 学生尝试用这些新词造句,教师给予点评和纠正。
5. 互动问答与应用
(1)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提到的‘花大姐’是什么昆虫?它有什么特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 教师设计小游戏,如“昆虫接龙”,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新学的词语,加深记忆。
6. 课文原句分析
(1) 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句子,如:“花大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款款”一词的表达效果。
(3) 学生尝试仿写句子,教师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7. 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1) 教师创设情境:“假设你是一只昆虫,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一天?”
(2) 学生发挥想象,用新学的词语和句式描述,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8. 课堂小结
(1) 教师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生字新词,强调其重要性。
(2) 学生复述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3)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如收集更多昆虫的名称和特点,准备下节课分享。
(四)、句子分析
1. 课文关键句子分析
(1)多音字解析
① “似”字在课文中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ì”和“shì”。例如,“蜻蜒有复眼”中的“似”读作“sì”,意为“像”;而“好似”中的“似”读作“shì”,意为“如同”。
② 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和意义。
(2)生词解析
① “复眼”是指昆虫视觉器官的一种特殊结构,由许多小眼组成。课文中提到“我从一本书上知道蜻蜒有复眼”,这里的“复眼”就是指蜻蜓的视觉器官。
② 学生通过教师的解释,理解生词的含义,并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3)形近字辨析
① “凡”和“帆”是两个形近字,课文中“凡尘”的“凡”表示普通、平凡的意思,而“帆”通常指船帆。
② 通过比较形近字,学生能够区分它们的不同,并记住各自的意义。
(4)特殊句式赏析
① 课文中“花大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瓢虫以人的举止,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② 学生通过赏析特殊句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课文原句引用与分析
(1)引用原句
① “独角仙的力气很大。”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独角仙力量大的特点。
(2)句子分析
① 通过这句话,学生能够理解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事物的特点。
(3)设计目的
①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观察力。
3. 课文生字词运用
(1)生字运用
① 课文中的生字如“录”、“凡”等,学生需要学会在句子中正确使用。
(2)生词运用
① 学生通过实际造句,如“两个彗星同时出现在我国上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加深对生词“千载难逢”的理解。
(3)设计目的
① 通过生字词的运用,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课文内容的深入探讨
(1)课文内容引用
① “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这句话激发了学生对蚂蚱飞行时声音的好奇心。
(2)内容探讨
①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蚂蚱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以及这种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设计目的
①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课文内容理解
1. 课文内容概述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昆虫备忘录》中介绍的昆虫种类,如蜻蜓、瓢虫、独角仙和蚂蚱。
(2)通过提问,让学生描述这些昆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例如:“蜻蜓的复眼是如何帮助它观察周围环境的?”
2. 昆虫特征深入探讨
(1)教师展示蜻蜓的图片,并解释复眼的概念及其对蜻蜓捕食和飞行的帮助。
(2)学生分组讨论瓢虫的“星”点数量对它们分类的意义,以及不同种类瓢虫的益害之分。
(3)教师解释独角仙的体型和力量,以及它们在昆虫界的地位。
3. 课文语言特色赏析
(1)选取课文中描述蚂蚱的句子,如“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
(2)分析作者汪曾祺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课文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3)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描述自己熟悉的昆虫,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情感态度培养
1. 引导学生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 通过课文中提到的昆虫,如蜻蜓、瓢虫、独角仙和蚂蚱等,让学生认识到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例如“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
(2) 引导学生讨论昆虫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如帮助控制害虫、传播花粉等。
(3)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保护昆虫的重要性,如“保护昆虫,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引用课文中对昆虫的描述,如“花大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让学生感受到昆虫的美丽和独特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昆虫,例如不随意捕捉、不破坏它们的栖息地等。
(3) 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宣传保护昆虫的重要性,成为环保小使者。
3. 通过昆虫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
(1) 讲述一些关于昆虫的有趣故事,如“独角仙的力气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2)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感受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智慧,增强对昆虫的感情。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昆虫故事,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4. 创设情境,体验昆虫的生活
(1) 设计模拟昆虫生活的游戏,如扮演不同种类的昆虫,体验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
(2)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如“尖头蚂蚱是国画家很喜欢画的”。
(3)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昆虫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5.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昆虫的问题,如“为什么蜻蜓有复眼?”,并指导他们如何寻找答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昆虫的特征和习性,如“瓢虫的硬翅颜色、星点数量”。
(3)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通过课外阅读、昆虫标本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昆虫,增强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
七、作业安排
1. 完成课文的背诵。
2. 制作一份关于昆虫的手工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