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13:01: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北京的春节》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于小学高段提出如下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二、学情分析
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篇课文老舍先生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具有浓厚的年味和北京色彩。通过积累学生不难找出比喻等生动形象的句子,可以抓住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日渐淡薄,对于民俗文化的体会,对于春节对人们的意义理解起来有难度。
三、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于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因此,在备课时,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挑战朗读,齐读,结合自己对春节的理解,读出了老北京春节的喜庆,读出了字里行间对老北京春节的热爱。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四、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重点
品味来摄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六、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热爱春节、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和兴趣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除夕队预设要点: 1.从人们丰富的活动来谈:我们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在除夕这一天,人们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人们忙来忙去,这样多的活动令人应接不暇。 2.过年时,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红红的对联”和“各色的年画”这里写出了鲜艳的色彩。教师适时引导:说的不错。是啊,红红的春联,五彩的年画,顿时布置得家中喜气洋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副春联和年画。(出示)这几幅年画有什么寓意?现在由于我们住楼房,贴春联的习俗渐渐淡了,但是我们家家户户贴福字,贴福字有什么讲究吗?(预设: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教师适时鼓励:你真了不起,连我们中华的传统习俗都了解得这么清楚。 3.从色、味、音三方面体会除夕的热闹: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颜色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声音 4.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要回家来吃团圆饭。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师总结:是啊,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春节是团圆节,除夕是团圆夜。春节就像一根风筝线,将漂泊在外的游子紧紧地带回家的港湾。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努力把学生带入春节的气氛中.生:《北京的春节》。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内探究 元宵队预设要点: 1.整体来谈:元宵佳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自然是喜庆又热闹,在这一天,我们赏花灯,放花炮,吃汤圆......花灯特别多,其中作者运用了这样一句话: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花灯数量多。师总结:老舍先生的语言朴素简洁却又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人们热热闹闹过节的心情写的淋漓尽致,像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之一。 2.“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1)几百盏灯说明花灯的数量多,连用四个有的,说明了花灯种类多。看得及吗?眼睛会花吗?请你再读一读,把四个“有的”读好,谁来读,你再来试试。 (2)“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这些词都是一个意思。如果我们把它们去掉,再读一读,感觉怎么样?有看都看不及的感觉吗?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吗?感悟到元宵节花灯的多,全部,一律,说明了花灯不止一盏,有许许多多花灯,却又统一起来,挂在街上非常气派。(3)《水浒传》《红楼梦》都是我们中国的古典名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你的伟大发现鼓掌。我们来欣赏几场花灯吧。 3.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型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和刚刚的句子相比,(出示对比句子)都是写灯,区别在哪儿?(明确:这个句子很简洁)总结:刚刚写到了灯的种类繁多,如果再重复一遍文章就显得啰嗦无重点了 练习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时,要想快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和做更是必不可少的。 儿化韵是北京方言的典型特点,通过训练读儿化韵的词语,拉近学生和老北京的距离,感受最简单的老舍语言风格之一----“京味儿”
分组讨论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又一次带入了这浓浓的春节氛围中。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思考一个问题,这两个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预设都有一个总起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预设:除夕:总分;元宵节:总分总。) 曹禺的话在这既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借曹禺的话,来体会一代语言大师语言的魅力 一是教给学生列表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延伸 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游历了老北京的春节,重点领略了除夕和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一番“浓浓的京味儿”在笔头,我们不妨通过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试着写一写。4 倾听、思考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八、教学反思
一、联系实际,拉近文本距离对于春节,同学们并不陌生,所以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请同学们点击“春节关键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同学们的“春节关键词”到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关键词”,从实际生活过渡到文本中,学生在一个个关键词中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二、抓住结构,体会详略得当了解课文不能仅仅抓住几个关键性的句子,还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本节课中有两个地方对课文的结构进行梳理。本篇课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详略得当,学生在梳理春节的风俗习惯后很容易看出这一特点,简单地说出详略得当的好处。第二处在于将除夕和元宵节的结构进行比较,通过找总起句,发现除夕的结构是总分,元宵节的结构是总分总。
三、突破难点,进行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两个春节的高潮来品读,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经说过,“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巧好是明月当空。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人都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呢,处处张灯 结彩,红火与美丽”。可见,老舍先生对元宵节是有自己的偏爱的,所以元宵节的部分占得篇幅最大,写的也最美。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比喻句,一个最能表现元宵节热闹的句子,另一个表现花灯众多的句子。通过删减部分词语阅读和句子间纵向的比较,感悟元宵节的热闹。
四、思考反思,熟读拓展延伸首先值得庆幸 的是, 济南 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和老北京有很多相似 之处,所以学生在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时并不太困难,比如“腊八蒜”“腊八粥”“放鞭炮”“逛庙会”......然而虽然学生可以理解这些习俗,却不容易理解春节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所以在 民俗方面我认为做的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