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一)历史试题(福建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一)历史试题(福建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6: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福建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图案中,“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上述考古发现( )
A.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 B.佐证了母系氏族公社社会风貌
C.折射了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 D.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
2.西域地区曾长期存在“悖逆侮老”的“蛮夷之性”。但在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该地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思想蔚然成风。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边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宗法分封制影响社会风气
3.下表为唐朝中晚期人口分布状况和变化统计表(官方数据)。出现表中各地户数统计情况和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道别 户数 升降百分比(开元为100)
开元户 元和户
关内道 710352 283778 39.9
河南道 1436461 158710 11
河东道 723367 249160 33.9
河北道 1084856 185783 17.1
山南道 491917 214719 43.69
江南道 1334988 791736 59.3
湖南道 300666 177612 59.1
剑南道 739145 159860 21.6
岭南道 285456 146139 522
陇右道上 64060 无统计数据
陇右道下 56376 无统计数据
淮南道 186541 无统计数据
A.政治局势的动荡导致人口锐减 B.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人口分布
C.赋税制度的变革导致人口减少 D.中央集权的弱化影响人口统计
4.下表所示为宋代出口商品的种类。这说明宋代( )
① 纺织品,有绢、帛、锦缎、五色茸(丝线)等蚕丝产品,还有蕉布、葛布、生苎布等麻织品
② 陶瓷品,有碗、坛、瓮,罐、盆、钵等。为了扩大瓷器外销,福建泉州地区的瓷窑还专门生产特种瓷器以应外国需要
③ 金属及其制品,如铜钱、铁块(条)及铜器、金银饰品等
④ 日用品,有漆器、绢扇、针、梳、伞、席以及笔、墨、书籍等
⑤ 粮食(主要是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
A.长途贩运兴起 B.抑商政策松弛
C.生产技术发达 D.南北经济平衡
5.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有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6.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 )
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 B.延续了传统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C.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茫然无知 D.试图修正旧的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
7.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 B.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 D.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8. 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往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我河山”“岳飞”等字样。此类侨批( )
A. 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B. 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宣传对象
C. 推动了国际汇兑业务发展 D. 回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
9.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经无记名秘密投票方式从39名候选人中选出18名政府委员,其中共产党员占7名,共产党人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
A.旨在保持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 B.体现出边区政府的工农基础
C.改变了抗日根据地的防御态势 D.贯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
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壁垒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7.7%,比2001年增长了近4倍。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势头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但中国外贸总体依然复苏向好,2021年中国出口额飙升,远高于2008年前的峰值。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B.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C.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已经瓦解 D.区域集团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11.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一卷中记载: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该仪式主要体现了( )
A.封臣对封君要爱其所爱 B.封臣对封君要仇其所仇
C.封臣对封君要绝对效忠 D.封臣对封君要卖身依附
12.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经荷兰议会授权,获得荷兰与非洲南端好望角以东的非洲、亚洲地区贸易的垄断权,不断拓展对印度、印尼及日本等地区的直航贸易,并逐步将对华贸易作为该公司亚洲贸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发展( )
A.冲击了英国在亚洲地区的垄断地位
B.表明了贸易是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C.适应了荷兰国内工商业发展的需求
D.推动了中国与西欧国家的自由往来
13.18世纪,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受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以自然的权威取代上帝的权威,以人的科学改造传统文化,以科学理性建构新的社会政治体制。材料旨在说明( )
A.近代科学体系形成 B.牛顿力学得到普遍认同
C.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D.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14.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由于德国对凡尔赛体系没有道义上的义务,又没有一个防止它提出挑战的明确均势,一旦它开始挑战凡尔赛战后安排,唯有靠法国使用武力或美国永久卷入欧洲大陆事务,方能保障和约条款的执行。上述观点说明( )
A.美国企图谋取世界霸权 B.凡尔赛体系自身的脆弱性
C.英国丧失欧洲的主导权 D.国际法原则确认的必要性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依照《摩诃婆罗多》等古代文献,将雅利安文明向前推了好几个世纪,并认为“已有的传统并不等于而是超越了我们所拥有的其他的传统。”此举意在( )
A.重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B.唤起民众的民族自信心
C.对抗印度种族歧视政策 D.恢复国大党的执政地位
16.有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是“被中断的”,因为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通过向群众意识中灌输“外部”和“内部”敌人形象的方式在国内营造了一种紧张的社会氛围,正是这种紧张的氛围证明了斯大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采取非常措施的必要性。材料旨在强调( )
A.苏俄经济面临着困境 B.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C.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D.苏联工业化的紧迫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问题。(8分)
材料: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从大的发展趋向上具有一定向度,并涉及全方位、多层面、结构性转变。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而言,是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工商业形态转向;从政治体制而言,是从传统皇权官僚体制向近代民主宪政体制转向;从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是从封闭自足向开放交汇、力争做自由平等的现代世界一员的转向。这是宏观而言的社会转型的主线。从微观而言,衣食住行、社会风习和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社会流动等内容,改变了社会的整体面貌,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点。
——摘编自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请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宏观与微观转型”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晏子春秋》一书出土于西汉前期的墓葬,书中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
春秋之后关于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鲜有资料记载,及至汉代,出现了很多与二桃杀三士故事相关的石刻画像,从石刻画像出现的地域来看,二桃杀三士故事在当时已广泛流传。李白等唐宋文人多有诗词借用此典故,并对三士抱有同情。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晏平仲二桃杀三士》,详细叙述了三士因何被齐景公重用赏赐,以及三士因不通文墨、不知礼让,在朝廷横行霸道,视君臣如草木,齐景公每次在殿上看到他们,如芒刺在背,并添加了“晏子使楚”“楚王朝齐”等情节。
清人蔡元放改编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为《东周列国志》,其中也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该文本中三士因勇功获得齐景公的赏识,虽粗疏无礼,但齐景公仍十分惜才,不以为意。齐景公为嘉奖三士的英勇,封三士为“五乘之宾”。但齐相晏子认为三士“异日声势相倚,为国家之患”,后设计以桃使得三士自刎而亡,景公最后厚葬了三士。
——摘编自曲晶《二桃杀三士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意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二桃杀三士”故事的史学价值,并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控制体系。新中国初期的城市社会组织体系的重构应该说是成功的,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较为成功的选择,它有效地实现了部分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在强大的基层组织体系的保障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一个个动乱分裂的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
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实现“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时代背景。(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漫画:《被英国征税人强迫喝茶的波士顿居民》(1773年)
备注:图中的茶叶为中国茶,由英国公司输往北美
示意图:《“可憎法案”投票表决结果分布图》
备注:182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从20%提高到40%以上,被时人称为“可憎法案”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8-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可知,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描绘了丰富且形象的神秘图案,体现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折射出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不能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排除A项;距今约8000年虽是母系氏族的社会,但不能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无法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在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该地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思想蔚然成风”可知,西域地区从“蛮夷之性”到西域都护设置后,出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说明的是当时儒家思想对社会习俗的影响,A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排除B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分封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走向瓦解,且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中晚期各地统计户数出现严重下降,甚至出现没有统计数据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唐朝晚期藩镇割据的不断发展,严重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所以政府统计的户数严重下降,D项正确;陇右道和淮南道没有统计数据并非因为没有人口,且藩镇割据没有让唐朝人口锐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整体的情况,没有专门涉及南北地区的对比,且材料中南方的统计人口也有急剧减少,排除B项;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出口商品的种类:纺织品,有绢、帛、锦缎、五色茸(丝线)等……陶瓷品,有碗、坛、瓮,罐、盆、钵等……还专门生产特种瓷器以应外国需要……”可得知宋代生产技术发达,C项正确;材料和长途贩运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对比,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明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据材料“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倍其值不吝也’”可知,明代手工作坊出现了雇佣劳动,说明当时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B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排除;材料没有其他地区的数据,不能说明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排除C项;材料与家庭副业无关,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以顾炎武的撰书经历的视角来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顾炎武在文献记载中延续传统观念将葡萄牙写入南蛮范围,体现出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未出现明显变化,故选B;顾炎武的实证精神在西北等地可以印证,排除A;茫然无知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对华夷之辨的修正,排除D。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可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一度出现“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的局面,但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加之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更强调集体意志,在“传统伦理和国家为难双重作用”的影响下,“个人主义”思潮迅速被边缘化,故C项正确;“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是“个人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不是被边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是影响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我河山’‘岳飞’等字样”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侨胞积极支援国内抗战,体现了他们对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D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国际汇兑业务发展的相关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选出的18名政府委员中有7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徐特立立即退出,并递补了一名党外人士,这一做法表明,当时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体现了团结党外人士共同抗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D项正确;此时边区政府强调各阶级团结抗日,对保持政权无产阶级性质的要求体现并不明显,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工农联合的特点,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仍然处于防御状态,排除。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壁垒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中国出口额飙升,说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没有体现主导经济全球化信息,排除B项;苏联解体,标志着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瓦解,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此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非区域集团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西欧中古时期,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君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臣的主要义务是服兵役。该仪式主要体现了封臣对封君要全面绝对效忠。C正确,AB不全面,D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成为其对外殖民扩张的重要工具,这与荷兰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有助于其拓展和维护荷兰在亚非地区的商业利益,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在荷兰之前,垄断亚洲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而非英国,故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是荷兰政府支持的殖民机构,通过贸易和暴力掠夺等方式为荷兰谋取殖民权益,贸易是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明末和清前中期,中国大部分时间推行“海禁”政策,与西欧国家并未自由交往,故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部分法国人受牛顿科学思想影响形成的一些新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代表人物,他还是近代力学的建立者,因此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的表述符合题意,D项正确。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题干涉及时间是18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牛顿力学得到部分法国人的认同,而非普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会冲击教会的统治,但是材料主要强调科学革命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作用,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旦它开始挑战凡尔赛战后安排,唯有靠法国使用武力或美国永久卷入欧洲大陆事务,方能保障和约条款的执行”可知,凡尔赛体系缺乏维护的力量,具有脆弱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企图谋取世界霸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法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将雅利安文明向前推了好几个世纪”“已有的传统并不等于而是超越了我们所拥有的其他的传统”可知,提拉克此举意在唤起民众的民族自信心,B项正确;重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不是提拉克此举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种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大党的执政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通过向群众意识中灌输‘外部’和‘内部’敌人形象的方式在国内营造了一种紧张的社会氛围”“非常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非常措施”即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之所以能够形成与斯大林的个人认知以及他推行的措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材料主要是在剖析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分析了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体现不出苏俄经济面临着困境,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新经济政策是“被中断的”,强调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苏联国内加快建设工业化的紧张氛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
17.答案:示例论题:清末西潮冲击下,近代社会生活急速转型。
论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随着《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五口通商、近代工商业城市兴起、商业贸易发展并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近代机制品洋货输入并流行,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受冲击,长期封闭隔绝的农村开始发生变化。同时,新式交通工具也被相继引入。社会生活开始向与近代市场相连的商业化、城市化趋向发展,近代城市的面貌改变。甲午战争后,在清末西潮冲击下,社会生活急速变化,学习西方、标榜文明、新派人士提倡移风易俗、戒鸦片、戒缠足、婚丧从简、讲究卫生和国民精神改造,这些深刻改变了晚清的社会面貌。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遭到冲击,商品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民众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变。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都呈现出从传统逐步向近代过渡的特征,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与近代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发生融合与碰撞,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整体面貌。
总之,近代列强侵略的冲击和近代化的推进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主要推动力。
解析:第一步,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信息“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而言”“从政治体制而言”“从与世界的关系而言”等,从中国社会宏观转型方面拟定论题;也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日常生活”“生活环境、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社会流动”等,从中国社会微观转型方面拟定论题。第二步,进行论证。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根据所拟论题选择中国近代史实进行论述。第三步,总结。总结时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与论题相呼应。
18.答案:①可信度较低,对研究春秋齐国和晏子价值不大;主要见于《晏子春秋》《喻世明言》以及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变化较大。
②其文本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这一角度的研究价值较大。
解析: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但也存在一定的虚构成分。考生在作答时需注意从不同角度展开。
19.答案:(1)功能: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2分)
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江南人才聚集推动文化的发展;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自然规律。(6分)
(2)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拥护;提高了群众的建设热情;为以后城市管理提供经验借鉴。(8分)
(3)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发展由东部向西部推进;全国总体稳定快速发展。(4分)
时代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1世纪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4分)
解析:(1)第一小问是功能,结合所学从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一“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可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从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的角度分析;据材料一“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可知,江南人才聚集推动文化的发展;材料一“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可知,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自然规律。
(2)据材料二“它有效地实现了部分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可知,奠定了新中国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结合所学从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拥护、提高了群众的建设热情、为以后城市管理提供经验借鉴的角度分析。
(3)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三“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可知,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据材料三“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可知,城市发展由东部向西部推进;据材料三“1980年5月”“1984年5月”“2001年”可知,全国总体稳定快速发展。第二小问是时代背景,据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据材料三“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实行改革开放;据材料三“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可知,21世纪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答案:论题:关税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1分)
在没有限制的竞争下,一个不发达的国家不论在生产上存在什么自然优势,如果不加以保护,工业就不会取得有效的发展和完全的独立,因此必须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而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关税成为治国重器的政治思想主要来自于独立后的美国。美洲殖民地因反抗英国对茶叶进口实行差别关税而发起“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诞生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即授予国会征收关税的权利。在首任财长汉密尔顿贸易保护主张影响下,美国建国即选择高关税政策,理由是美国国内新工业尚处早期,发展效率不髙,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直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汉密尔顿同时提出一项意义深远的发展制造业计划,建议将保护性关税作为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杠杆。1828年第三次《关税法案》出台,上调棉花和棉纺织品、羊毛和羊毛制品、以及钢铁和钢铁制品关税率,进一步阻止欧洲尤其是英国同类商品的竞争,同时保护国内农民利益,因其进口关税平均超过25%,被称为“可憎的关税法案”,为后来南北战争埋下政治导火线。随后,支持高度贸易保护的政策成为美国商业和政治生活的主导特点之一。(10分)
综上所述,结合美国的关税政策演变以及其工业化的发展,说明关税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1分)
解析:首先,提炼论题,根据材料“《被英国征税人强迫喝茶的波士顿居民》、《可憎法案》表决分布图”,结合美国在18—19世纪的发展情况,可以提炼出论题为:关税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关税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结合美国的发展历史,从关税作用、美国对关税的运用、美国关税目的、“可憎法案”的颁布等角度进行说明,如:在没有限制的竞争下,一个不发达的国家不论在生产上存在什么自然优势,如果不加以保护,工业就不会取得有效的发展和完全的独立,因此必须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而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关税成为治国重器的政治思想主要来自于独立后的美国。美洲殖民地因反抗英国对茶叶进口实行差别关税而发起“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诞生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即授予国会征收关税的权利。在首任财长汉密尔顿贸易保护主张影响下,美国建国即选择高关税政策,理由是美国国内新工业尚处早期,发展效率不髙,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直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汉密尔顿同时提出一项意义深远的发展制造业计划,建议将保护性关税作为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杠杆。1828年第三次《关税法案》出台,上调棉花和棉纺织品、羊毛和羊毛制品、以及钢铁和钢铁制品关税率,进一步阻止欧洲尤其是英国同类商品的竞争,同时保护国内农民利益,因其进口关税平均超过25%,被称为“可憎的关税法案”,为后来南北战争埋下政治导火线。随后,支持高度贸易保护的政策成为美国商业和政治生活的主导特点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