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16:5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受外国人欺负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在学习生字词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学时侧重引导学生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教会学生将几件事连起来的方式把握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会写赞、顾等12个字,会写严肃、默默等16个词语,理解崛起、占据等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学习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3.学习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理解崛起、占据等词语意思,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文解字“志”(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来听老师讲解个字,好不好?师:,这个字是金文,在金文中, =志,是之,前往的意思,是心,思想的意思,造字本意是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
2.导入课文内容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少年周恩来的内心追求,学习他的立志故事。(出示课题)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下课题?课件出示“崛”
师:这是今天要学的生字“崛”,左右结构 ,左边“山”,右边“屈”。跟老师读“崛”,崛起。生跟读。
师:“崛起”在字典中有这两种解释(出示课件),在文中,崛起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生选择。
师:谁能结合“崛起”的意思,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相机指导理解“之”是的意思,“中华”即中国。
生:为了中国的兴起而读书。
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消灭“拦路虎”,初步体会“中华不振”
师:现在,老师先请同学们带着任务自由读课文。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把生字词这个“拦路虎”找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读通课文。读通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得流利,不磕磕绊绊,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就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轻轻打开课本,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1.师:现在老师要请个“打虎英雄”来当小老师,谁来?
疑惑不解 模范 清晰 淮安 惩处 训斥 苦难 热闹非凡
读准“惩、斥” 的翘舌音,师:老师请一个同学说说读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读准翘舌音)齐读
学习形近字“淮、难”,举一反三如:谁、推……
学习多音字“难”
生字书写
师过渡:大家把词语读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来学生字,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根据结构、宽窄、重点笔画说说注意点。教师讲解、范写。
(赞:上下结构,上下两部分写均衡,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些,左边“先”的竖弯钩要变成竖提,下半部分贝的最后一笔是长点)
(顾:左右两部分写均衡,左半部分的笔顺为:横、撇、横折钩、竖提,左边页字的最后一笔是长点)
2.师:刚才大家观察得很认真,现在大家快速拿出学习单。在方框里把这两个字各描一个,写两个。投屏展示点评。师:他有没有按老师说的那样写?学生点评间架结构、重点笔画、宽窄,并评星。
大家写得很认真,回去后大家可以把剩下的几个字继续写完。
3.师:由于特定的时代,课文中还有一些词,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帮助理解意思。例如“占据”,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占据图)
①师:这是被占据的实景图,谁能用刚才学过的四个字的词语来说明图片中的情景。生:热闹非凡(出示课件中国人民生活图)(出示课件对比图)
②师总结:同学们,这是在我们有着千年文明的中国大地上啊,被占据的地方热闹非凡,一片繁华。而我们中国人民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片凄苦。当少年周恩来看到这一切情景时,他一定会想起伯父说过的什么?生:中华不振。师:是的,就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立志要(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师:学完词语,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其实在这个少年周恩来立志故事中,包含有三件事,分别是周恩来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板书)
师:老师给大家一个学习锦囊,大家可以借助过渡段,或者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文章的内容。(课件出示)
划分几件事的方法:
1.借助过渡段。
2.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
师:大家再默读课文一遍,找出这三件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开始吧!
学生汇报。根据事件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生: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
课件出示: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师:现在老师再赠送学习锦囊一个,请同学们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说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照表格,同桌交流讨论,尝试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生:①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②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
③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
生:第一件事是结果,后面两件事是原因。
师:我们发现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课文是先出示结果后出示原因,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倒叙。
师: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课件出示)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②把概括好的几件事的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先将三件事的时间排序,然后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用上“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
相机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看到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负没处说理,感受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知道了可以通过查资料帮助理解词语意思,并懂得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能在下节课的学习中用上今天学会的这些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五)、作业布置:书写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想到的:1--10 结果
听到的:11--14 原因
看到的:15--17 原因
七、教学反思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课前为学生准备了说文解字这个环节,更好的引入新课。引出课题后进行解题,让学生明白这个课题的意思。同时进行“崛”这个生字的教学,以及“崛起”这个词语的意思的理解。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中华不振”。要教会学生会带着任务自由读课文,并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生字教学这个环节,我用识字归类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注重教会学生怎么去记住一个字,强调一个字的重点笔画、间架结构及宽窄。在学习词语的这个环节,教给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课堂上,我出示了两张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也能体会“中华不振”,从而引出少年周恩来为何要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第三个环节是初读课文,理清文脉。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要会懂得课文共讲了几件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能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能概括出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的是扶放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适时的提供给学生学习锦囊,帮助孩子进行段落的划分以及对每件事主要内容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理解崛起、占据词语的意思,并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学难点是学习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我努力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帮助学生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最后用之所以是因为连贯起来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制应变能力。一节课下来,我感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