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5月模拟预测
历史
本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的使用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称某族的成员,可称“某族之人”,但未见称“某族之民”或“族民”者。称“民”者则多是某地之民或下层民众,如“向之民”“国内之民”“晋国之民”等。这表明当时( )
A.地域认知影响的增强 B.宗法分封制彻底崩溃
C.居民身份趋于多样化 D.民的社会地位在下降
2.西汉时期,度量衡的管理实行“度者……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衡权者……职在大行,鸿胪掌之”。这一政策( )
A.反映了抑商政策导向 B.利于规范社会经济秩序
C.造成了机构职能重叠 D.旨在促进统一市场建设
3.唐义净翻译尊者胜友集的《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八)中,提到有五种“盐药”,第五种为“三没达攞(luó)”,并解释说它是“煮海为之”。义净翻译的经文中还涉及制造沙糖团的技术。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佛教( )
A.助推了科技的传播 B.重在研究营养膳食
C.对信众的影响广泛 D.教理逐渐走向实用
4.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下设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个使司,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体系。理藩院的管理内容涉及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理藩院的设立旨在( )
A.践行因俗而治的理念 B.巩固国家政治大一统局面
C.推动宗藩体制的建立 D.增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5.1860年,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考虑到“此次苏、常之陷,变起仓猝,其遇害官绅士女,尤不忍令其湮没”,在行营设立忠义局,对殉难的官绅、士民、妇女、“详核事实,兼考世系,出示遍行晓谕”,并奏请建立总祠总坊,对于“死事尤烈者”,建立专祠专坊。此举旨在( )
A.揭露太平军杀戮的残酷性 B.重树战区的道德价值体系
C.增强民众对清政府的认同 D.说明太平天国叛乱的本质
6.1904年,四川成立劝工总局,作为推行实业的总机构,其宗旨是使川省产品力求精进,抵制外货;又规定凡民间有能仿制洋货或发明新器者,均可呈送总局,以便推广;总局还选派留学生赴日本、比利时留学,实习各种工艺制造。这些措施( )
A.践行了“新政”经济思想 B.源于民众思想的觉醒
C.突破了中体西用局限 D.促进了民族工业产生
7.1934年,毛泽东在谈到根据地经济建设时指出:“国家经营的经济事业,在目前,只限于可能的和必要的一部分”“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合作社事业,是在极迅速的发展中”。毛泽东意在( )
A.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B.落实新民主主义理论
C.服务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D.应对根据地的严峻形势
8.下表为1950—1952年农轻重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及比重变化情况(单位:%),该表可用于说明( )
项目 工农业合计 农业 工业
小计 轻工业 重工业
平均增长速度 21.1 14.1 34.8 29.0 48.5
农轻重比重变化 1950年 100 66.7 33.3 23.5 9.8
1951年 100 61.4 38.6 26.1 12.5
1952年 100 58.5 41.5 26.7 14.8
A.农业集体化稳步推进 B.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D.新生政权完全巩固
9.2014年以来,我国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生态文明立法进一步加快;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出台外商投资法,助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首部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这反映出我国( )
A.法治建设将市场经济作为中心 B.民众法治观念不断增强
C.加强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D.立法形式趋于丰富多样
10.公元前477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提洛同盟。雅典利用强大的实力强迫同盟将金库迁移至雅典,强令盟国的重要案件交由雅典审理,规定同盟采用雅典货币。这些举措旨在( )
A.保障希腊城邦的独立自治 B.强化雅典的政治影响力
C.扩大雅典城邦的公民权利 D.促进民主政体普遍建立
11.某学者曾这样描述近代某次思想解放运动:世俗文明在宗教文明旁边自觉地壮大起来了。这股世俗文明的潜流此起彼落,不断膨胀扩大,形成较强大的力量,到此时就顽强地破土而出了。该运动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12.下图为1720—1913年世界贸易年增长率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可推知(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贸易增长最迅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贸易额逐年下降
C.一战前夕世界贸易整体增长相对稳定 D.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13.有学者指出: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究其根源,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该学者揭示了(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B.西方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C.工业革命异化现代化道路 D.苏联经济模式的优越性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治家让·莫内主张减少欧洲各国的主权,把这部分权力让渡给一个联邦制的欧洲政府,最终建立美国式的欧洲合众国;而戴高乐等人则反对让渡国家主权,主张欧洲的联合只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其最高目标是建立英联邦式的欧洲邦联。这反映出二者都( )
A.主张保持每个国家的特性 B.蕴涵着欧洲联合统一的思想
C.提倡国家部分主权的让渡 D.强调要接受欧洲衰落的事实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两大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持续对抗,但中美洲共同市场、东南亚国家联盟、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共体等区域性经济组织纷纷建立。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 B.发展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诉求
C.世界多极化逐步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逐渐走向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到宋元时期,书院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机构。下表是宋代白鹿洞书院部分活动简况。
活动形式 简况
藏书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江州知州周述向朝廷汇报了白鹿洞书院的办学情况后,“乞赐《九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仪礼》《周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缀梁伶》)给书院、使肆习之”,太宗诏从其请,令将国子监印本《九经》“据送至洞”收藏,白鹿洞书院由是声名鹊起,四海播扬
制定学规 朱熹于浮熙六年(1179年)修复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右,而揭之相闻”,令师生“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其具体内容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祭祀 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后,乃为周敦颐建专祠,配祀二程,并建“五贤堂”,祀陶潜、刘涣之、刘恕、李公择和陈了翁:饶鲁于石洞书院,尚白鹿洞书院规制,祭祀以“夫子居中,配于颜、曾、思、孟”及“周、程、张、朱五贤”;江万里于白鹭洲书院立六君子祠,祀周敦颐、二程、张裁、邵雅、朱晏等人。白虎洞书院还祭祀李涉、李渤、李善道、朱弼等与本院有关的某些人物,以纪念他们的功绩,激励生徒继承他们的遗教,并进而起到“正道脉而定所宗”的目的
——据谢长法《宋元时期书院的教化功能刍议》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具有“制度化”的特征。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五月间,革新之诏数十下。士民条陈新政者日数十辈,部臣疆臣,日不暇给。秋八月,康有为事败,亡走海外。其弟康广仁,及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杨锐、林旭等斩于市,诏罢新政。慈禧皇太后已归政九年,至是复听政。
——沈恩膏《历史教科书本朝史》,1908年
材料二 德宗(光绪帝)原是英明之主,那时虽已亲政,无如孝钦后和恭亲王事事牵制,不能自主……当时政治气象,为之一新,但那班顽固的官僚,深恶不利于己,多方破坏,因此发生新旧之争。那时太后本厌恶新党,遂起废德宗之意。后来便由后党直隶总督荣禄等,密谋破坏,散布谣言,说新党要围颐和园,谋害太后;一面奉太后还朝,下诏德宗有病,重行听政。同时捕杀御史杨深秀等六人——号为戊戌六君子。
——朱翊新、陆东平《高中本国史》(1929年)
材料三 1898年9月26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评论到“满人投靠俄国,汉人依赖英国”,故戊戌政变在名义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矛盾,实际上则完全是“亲英派与亲俄派的权力争夺”。10月,大隈首相在东邦协会发表讲演称:中国地广人众,绝不会被列强以武力消灭,但若守旧如故,则是自取灭亡。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最适合担当“诱掖引导中国之责”。
——摘编自王美平《日本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态度与战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书对于戊戌政变的看法。(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戊戌政变的态度。(5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各方对戊戌政变评价不同的原因。(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3年,曼彻斯特一位技术工人的妻子列出了这样一份她每周的消费清单:12个先令用于购买黄油、茶叶、面粉、食盐、燕麦片、咸肉、马铃薯、牛奶、糖、辣椒、芥末……早餐她们家吃的是粥、面包和牛奶;喝午茶的时候还会吃一些面包和黄油;晚餐时,他们吃燕麦粥、马铃薯、咸肉和她自己烘烤的白面包。
——摘编自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娘米勒曼特对新郎米拉贝尔说:“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决不能自作主张靠近(我的茶桌)。”对此米拉贝尔只能作答说:“我服从茶桌的统治权。”
——[英]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喜剧)(1700年)
材料三 茶传入欧洲后,英国、荷兰等国成立了茶会、饮茶俱乐部,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茶舞,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茶诗。诗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咏茶诗篇,其中有《饮茶王后》《绿茶女神》《赞茶诗》《课业》《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及《中国茶》等。英国还产生了喜剧歌曲《序中之茶》、小曲《一滴茶》等。
——摘编自孙云、张稚秀《西方茶文化溯源》
材料四 置身于这地地道道的家庭的舒适氛围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呀!那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的火光是多么温暖呀!为了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完美,桌子上连茶点都摆好了——英国的茶点,那一套闪闪发亮的茶具,从古色古香的银制茶壶和用同样金属制作的大水壶,到由于紫色和镀金显得色彩暗淡的小瓷杯,都或曾相识地向我眨着眼睛。
——摘自[英]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半自传体小说,首版于1853年)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12分)
(2)小组成员中有人对以上一部分材料的史料价值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哪些材料?说明理由。(4分)
历史
选择题答案速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答案 A B A B C A D B C B A C B B B
一、选择题
1.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民”主要以地域为称,并不以族为称,它表现的是社会成员的地域特征,而“人”则可以表现其作为某族的血缘关系特征,这表明社会成员间血缘认知的影响削弱,而地域认知的影响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人”以“某族之人”称谓,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是关于“人”“民”的使用情况,没有体现社会居民的身份问题,排除C项:“民”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民”的社会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排除D项。
2.B 【解析】材料反映了度量衡由中央机构分工统一管理,这有利于规范社会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制商人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下度量衡由中央机构分工负责,没有造成机构职能重叠,排除C项;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并非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典籍中提及一些化学知识,如盐与糖的提取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技术,故A项正确。营养膳食并非佛教研究的重点,排除B项;佛教对信众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所载佛经中的技术并不是佛教教理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
4.B 【解析】据材料“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体系”“管理内容涉及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可知,清朝理藩院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相对皮疆地区的管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大一统局面,故B项正确。A、D两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宗藩体制”属于对外关系的范畴,理藩院属于民族管理机构,排除C项。
5.C 【解析】材料中曾国藩采取一系列措施旌性殉难者,进行大规模表彰和纪念,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民众对清政府的认同,争取民众的支持,故C项正确.A、B、D三项并非主要目的,排除。
6.A 【解析】根据材料“推行实业”“使用省产品力求精进,抵制外货”等信息,可以看出劝工总局采取的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践行了“新政”经济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政府行为,源于民众思想的觉醒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些措施突破了中体西用局限、排除C项;材料措施并不能促进民族工业“产生”。排除D项。
7.D 【解析】1934年,根据地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毛泽东强调调动不同力量发展生产是为了应对根据地的严峻形势,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经济成分的发展,未涉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A项;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排除B项:1934年,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根据地的主要威胁是国民党军队的“围期”,排除C项。
8.B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1950—1952年我国工农业都有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农、轻、重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善,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此时尚未推进,排除A项;此时“一五”计划还未实施,排除C项:新生政权完全巩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9.C 【解析】材料中的法律涉及生态、国家安全、经济、民事等方面,这是我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反映出我国加强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故C项正确。经济立法只是材料中多项立法中的一项,无法反映法治建设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法治观念增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法律制定的形式,排除D项。
10.B 【解析】材料中希腊城邦结成提洛同盟。雅典利用强大实力将提洛同盟作为控制各城邦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强化雅典的政治影响力,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希腊城邦同盟,并不能看出希腊所有城邦的自治状况,排除A项:“公民权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民主政体在同盟内普遍建立,排除D项。
11.A 【解析】材料“世俗文明在宗教文明旁边自觉地壮大起来”“世俗文明……破土而出;等信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的基督教开始受到质疑,人们开始探索更为世俗化和人文主义的观念和生活的特征,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70-1913年世界贸易发展总体上呈加速趋势,且年增长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贸易整体增长相对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世界贸易年增长率最高是在1860—1870年,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贸易增长率先降后升,但没有负增长,“下降”说法错误,排除B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状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3.B 【解析】材料指出“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揭示出原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存在着现实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该学者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4.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让·莫内与戴高乐等人关于如何实现欧洲联合、实现怎样的联合这一问题的分歧,但分歧的前提都是主张欧洲的联合,即二方的观点都蕴含着欧洲联合统一的思想,故B项正确。主张保持每个国家的特性只是戴高乐等人的思想,排除A项:提倡国家部分主权的让渡只是让·莫内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二者都在强调欧洲联合的方式,与接受欧洲衰落的事实无关,排除D项。
15.B 【解析】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虽然是导致世界局势紧张的因素,但欧共体的建立,以及中美洲共同市场、东南亚国家联盟、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等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区域性经济组织,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反映出发展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诉求,故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在材料中并无体现,且区域性经济组织纷纷建立可以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排除;两极格局逐渐走向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白鹿洞书院接受御赐图书等形式,有利于书院被纳入国家教化体系中。(4分)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重在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以加强对书院的管理,意在培养“忠君”“爱亲”“敬长”的人才。(4分)白鹿洞书院开展祭祀活动,借祭祀对象树立楷模,使学生乃至教师在庄严肃穆的祭拜过程中见贤思齐,以励后学,也藉此起到凝聚学派力量和扩大学派影响与势力的目的。(4分)
总之,宋代书院在推动纲常伦理教育社会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教化活动使书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和延续封建统治的工具,体现了它具有“制度化”的特征。(2分)
17.(1)材料一认为慈禧中断新政,发起政变是为“归政”,认为戊戌政变是统治权的变更。(4分)材料二认为戊戌政变是由守旧势力的阻挠、多方破坏造成的,且主要将其归咎于顽固派大臣,认为政变是荣禄等煽动引起。(4分)(2)日本认为戊戌政变名义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汉人与满人的矛盾,本质上是英俄争夺中国的斗争,并强调戊戌政变是“守旧”,会使中国自取灭亡。(5分)
(3)材料一出自1908年的《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当时中国依然处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历史评价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材料二出自1929年的《高中本国史》,当时晚清政府已经覆灭,进入了民国时期,经历了思想解放的洗礼,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对戊戌政变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是戊戌政变发生不久后日本各界的有关言论,当时列强瓜分中国,日俄争夺中国激烈,日本推行所谓“保全中国”的政策,实质上是在为确保本国国防安全的同时,企图在中国扶植本国权益代言人,从而推行大陆扩张政策。(12分)
18.(1)从城市家庭喝午茶的习惯等信息,说明饮茶影响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英国人的用餐时间和用餐习惯。从新娘对茶桌地位的维护及新郎服从茶桌的统治权等信息,说明茶桌礼仪影响着女性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识,体现了追求男女平等的风尚。从茶舞、茶诗、喜剧歌曲等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促进了英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了英国文化。从茶蕴含的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等信息,说明茶成为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12分)(2)材料二、四。(2分)两则材料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