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16:0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四单元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知预习 导学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梳理
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瞭望( ) 缅怀( )
遵照( ) 朱熹( )
探察( ) 埋没( )
liào
miǎn
zūn

tàn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容誉( ) 傍徨( )
验讨( ) 极变( )
格物至知( ) 柚手旁观( )
不知所错( )







词语辨析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__________: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__________: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__________: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4)__________: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格物致知
一帆风顺
4.根据辨析,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探讨 探究 探索】
辨析 这三个词是近义词,都有探求、研究知识、事物、未知领域
的意思,但它们的意义和侧重点略有不同。“探讨”,重在人与人间的商
量讨论;“探究”,强调探索、研究;“探索”,重在对未知领域或事物的
探究和研究。
(1)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______。
(2)语文世界多姿多彩,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一起______语法规律吧。
(3)小华说他将来要当一名潜水员,去______海底的奥秘。
探讨
探究
探索
文学文化常识
5.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
______________奖。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诺贝尔物理学
6.王守仁(1472—1529),字______,世称__________。余姚(今属浙
江)人,____代哲学家、教育家。
伯安
阳明先生

问题导思
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①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②这是科
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
的。现实意义: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
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与今天素
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是相符的。
重点直击 导析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文章结构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开
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
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含义,再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格物
致知的必要性。结尾,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2.论证方法
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有力、充分。作者举王阳明“格”竹
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摆出中国
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和自己到美国学物理时吃苦头的事例,
论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作者还结合《大学》中的理论讲道理,
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从理论上论述了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素养达标 导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基础巩固
阅读小文同学的演讲稿《做自强不息的奋进者》部分内容,完成1~5题。
①自强不息是顺境中的不放松。许多青年都有这样的情况,即在实
现阶段性目标后意志消沉、无精打采、不思进取。考上大学后只想着考
试及格就好,进入职场后只念着差不多就行。在成功过后终日缅( )
怀曾经的辉煌,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度日,这无异于放弃了未
来的无限可能。青年是最有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当只争朝
夕、不负韶华。在每一次liào( )望中把握机遇,在每一个机遇里收
获成长,在每一次成长中实现飞跃,从而找到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
的正确打开方式。
②自强不息是激昂的音符,能谱写出催人奋进的乐章;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卧薪尝胆”“悬
梁刺股”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泱泱华夏,自强自立之君子,比比皆
是。新时代的青年,面对国家建设,从不袖手旁观,有的为国立“芯”,
让超级计算机的“中国速度”扬威世界;有的攻坚“卡脖子”技术,争当AR
领域创新的领跑者……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时代的进步,要
求青年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自强不息,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
力量!
③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
坪女高,有一段震撼人心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
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句话激励了许多家境贫寒的山区女孩,
不彷徨、不认命、不服输,坚定心志,走出山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自强不息,就是坚信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设定。从“我也就这样”的自我
束缚到“我还能这样”的自我突破,不仅打破了一种观念,更开启了一种
新的人生。
1.阅读选文第①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缅( ) 怀
(2)liào( ) 望
miǎn

2.选文第①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强不息 无精打采 只争朝夕(写出两个即可)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
(1)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彷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4.请仿照第②段画波浪线的部分,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强不息是响亮的号角
能吹奏出激动人心的旋律
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A.青年是最有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B.时代的进步,要求青年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自强不息,为国家
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C.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D.自强不息,就是坚信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设定。
(删去“要求青年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中的两个“的”)
能力提升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
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
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
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
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
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
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
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
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
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
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
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
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
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
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
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
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
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
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
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
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
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选文第①②③段的观点是什么?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A项是第①段提出的观点,B、C、D项是第②③段对观点的论述)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
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说具备“格
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要有努力探索的精神,要有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的精神。
8.第⑥段加点的“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锦囊
“新的”指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真正”指实质跟名义完全相符的。解答
本题,先把握原义,再代入语境分析即可。
示例:“新的”一词强调此处说的“格物致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
知”,而是作者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真正”一词说明作
者认为中国文化中尚缺实验精神。
9.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
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
正的格物致知,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
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
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②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
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
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
适应现在的世界。
综合拓展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
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
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
事画活了”,他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
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章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
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
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
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
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
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
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
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
所成就
③守, A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
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
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
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十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
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
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
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到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
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 B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
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
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
也不会越过原有的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
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 C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
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
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
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上峰”。对新发现应先
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
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
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
“守破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A、B、C处。(填序号)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____ B.____ C.____
(联系第②段“守”“破”“离”的意义,结合三段的事例分析,“守”是跟师傅
修业,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第③段的事例从反面论述“守”的重要作用,
与“守”衔接最恰当的应是第③句;“破”是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即
“突破”,与第①句衔接最恰当;“离”是开创自己的新境界,以创新为核,
有非同寻常的构想,与第②句衔接最恰当)
【答案】③; ①; ②
11.本文论述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观点→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总说何谓“守破离”
分别论述“守”“破”“离”
12.阅读第③~⑤段,想一想:下面的事例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 为什么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
雨雪没有阻碍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饿贫寒
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放入第③段比较合适。事例中的“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饥饿贫
寒没有熄灭……”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符合“守”的内涵,能证明
第③段的观点。
13.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匠心”的理解,并举出一个具有
匠心的人物的事例。(选文及【链接材料】中的事例除外)
【链接材料】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
更速成不得。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完成一件
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
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
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
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所谓匠心,就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
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
院的焊接工人高凤林,他坚守35年,累计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0.16
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
误差,高凤林精准控制每一个焊点的位置、角度、轻重,确保每一次焊
接动作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