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
新知预习 导学
17 壶口瀑布
知识梳理
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推搡( ) 霎时( )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迂回( )
汩汩( ) 出轧( )
怒不可遏( )
sǎnɡ
shà
chěnɡ
xuán
jìn
yū
ɡǔ
zhá
è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告戒( ) 湿潞潞( )
弥蔓( ) 雾蔼( )
深不可策( ) 振耳欲聋( )
诫
漉漉
漫
霭
测
震
词语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驰骋:________________
(2)寒噤:__________
(3)迂回:______________
(4)怒不可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前呼后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骑马)奔驰。
打寒战。
回旋;环绕。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形容排场大,随从多。后也形容前后很多人拥着走。
4.结合下列词语的解释,选词填空。
【霎时 顿时】
辨析 释义不同。“霎时”指极短的时间;“顿时”指立刻。侧重点不
同。“霎时”侧重于指此刻发生的事;“顿时”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
(1)听到神舟十七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中国人______欢呼起来。
(2)天气变得真快,刚才还是晴空万里,______乌云密布。
顿时
霎时
文学文化常识
5.《壶口瀑布》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学者、新闻理论家、
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
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树梢
上的中国》。
梁衡文集
梁衡
问题导思
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作者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那么
从全文来看,描写这次经历的部分是否显得多余?请说说理由。
不多余。第一次看瀑布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
的形象,给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做铺垫,同时留下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第五单元
重点直击 导析
1.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风格凝练简洁,用词精准生动,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具
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突显出壶口瀑布的壮丽和优美,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作者
的描述方式极具画面感,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感受到瀑布的雄浑和荡涤。总之,作者以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地展现
了壶口瀑布的壮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写作手法
全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以“小”的壶口瀑布去见证“大”的壮美
黄河,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精神。
素养达标 导练
17 壶口瀑布
基础巩固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近观壶口瀑布】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立刻被她博大的
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
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
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从远方驰chěnɡ( )而来,惊
涛拍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
跨两岸。黄水万顷,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
右旋,推搡着掀起团团浪花、泡沫,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眼前之景让
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力量铸( )造出了这么一个惊天动地的奇观!
【壶口瀑布的变迁】回顾壶口瀑布的历史,你会发现,大约100万
年前,壶口瀑布并不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交界处,而是远在下游65千
米的龙门。由于地壳运动,龙门岩层发生断裂,形成东西方向的断层,
自北向南流淌的黄河水在经过断层时形成了瀑布。自形成开始,河水裹
挟着泥沙,就像一块流动的砂纸,不断打磨河床的台阶,使得瀑布的基
点一直往上游移动。换句话说,每一秒壶口瀑布都在发生着变化。据估
算,在溯源侵蚀作用下,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动。
1.阅读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驰chěnɡ( )
(2)铸( ) 造
骋
zhù
2.语段【近观壶口瀑布】中有不少成语,请找出其中的三个,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鬼斧神工 水天一色 无拘无束 慌不择路 震耳欲聋 惊天动地(写出三个即可)
3.解释语段【近观壶口瀑布】中画横线的词语。
(1)推搡: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来推去。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4.下列诗句不适用于描述黄河的一项是( )
C
A.万卷云涛奔怒海,千重沙浪过黄河。
B.白日地中涌,黄河天外来。
C.一池春夏秋冬水,满苑东西南北花。
D.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C项描写的是梅花池而非黄河)
5.下列从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D
A.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
B.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
C.大约100万年前,壶口瀑布并不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交界处,而是
远在下游65千米的龙门。
D.据估算,在溯源侵蚀作用下,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动。
(缺主语,在“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动”前面加上“壶口
瀑布”)
能力提升
①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
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
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
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
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
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
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②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
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
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
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
们看见。
6.赏析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凿”“旋”“切”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个动词的运用突出了水的力量巨大,巨石的“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
“动”的力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写出了黄河水无坚不摧、无往不前
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小锦囊
赏析动词的表达效果,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结合具体人物
形象。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文章中,要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去把握动词的作
用。②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③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样式:运用一系列动词,展现了……过程,表现(表达、体现)
了……(感情、思想)。
7.纵观全文,文章绝大部分是围绕着水来写的,而选文第①段却写脚下
的石头。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请阅读选文最后一段,
说说作者由黄河个性所产生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由黄河的个性,感悟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或:感悟到中华民族经历磨难的抗争精神)。
从侧面表现出黄河水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特点,写出了黄河的刚强和
抗争精神。过渡自然,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做铺
垫。
综合拓展
春到壶口
刘 江
①第一次去壶口是天旱水瘦时节。还没走到壶口岸边,先被脚下那
黝黑的河床石惊呆了。那河床石被泥沙打磨得棱角全无,光滑圆润,闪
烁着铜浇铁铸一般的光泽。再往河边走,河床石变得愈发狰狞起来,石
与石之间的缝隙足有两尺多深,一道道顺着河流的走向排列,短的三五
米,长的十多米,犀利而又静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坚硬的河床成了
这般模样?
②后来当了电视台的记者,隆冬时节,我们去拍壶口。四五百米宽
的晋陕峡谷之间一片冰阵,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造山运动,擎山拓谷,
跌宕起伏。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冬之神定格,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连
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岛也深陷在冰阵之中。壶口上游的龙王辿河床
比较宽阔,虽然搁浅的流凌夹岸,但主河道并没有完全封冻,十多米宽
的细流绿幽幽的,缓缓流淌。而壶口也因十里龙槽与龙王辿之间失去了
落差,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有一股水雾喷发,像是有一只巨
兽深潜在冰下,吞吐吸纳,蓄势待发。
③待到惊蛰之际我们再去拍壶口,则是另一番景象。那搁浅在岸边
的冰阵被泥沙覆盖,有的像古城堡的断垣残壁,有的则像巨兽一般张牙
舞爪。我们上下攀缘,冷风中出了一身热汗,终于可以望见瀑布了。朋
友说,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大地回春,冰块都开始发酥了,
我们现在站的冰块下方是石岸,还在实处,再往前,下面就是龙槽。
④站在这里看壶口,就像一个活火山口,只不过它升腾的不是岩浆
而是水雾。整整一个冬季,那水雾一层一层地落在四周的冰面上,结成
了冰,正对着壶口的那一面就形成了一座冰的悬崖,喷薄的水雾使悬冰
下冰挂如林,远远望去酷似一尊金须飘飘的龙首。注目中忽听轰隆一声
巨响,对面十米高的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
起,彩虹飞扬。这是地与天的呼应!惊蛰到,地回春,龙抬头,河开了!
⑤此时再向那冰封的十里龙槽望去,才发现正中间顺着大河的走向
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深深的冰隙,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刚刚从这里告别了地
母,顺天意应时势,冲破一切重负和羁绊冲天而去,这一川的冰凌正是
它抖落的一身鳞片。
⑥顺流向前,孟门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冲开一条路,激流涌着大
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夹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
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这是一场水与冰、
春与冬的较量。大河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势一路向前。据黄河水利
委员会的数据,凌汛期河水的秒流量可增加到一千立方米以上,最高时
可达八千立方米。这,便是桃花汛来了!
⑦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
那是冰的磨砺。
⑧春天来了,暖阳升起,沉睡了一冬的壶口醒了,冰岸崩塌如春雷
震地,晋陕峡谷两岸桃花盛开,风吹落英像天女散花,彩虹飞舞似霓裳
翩翩。桃花汛消融了生铁一般狰狞的流凌,荡起一河炽热的春水,奔向
蓝色的海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9.请大家一边阅读文章,一边做好勾画圈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期 特点
天旱水瘦时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一片冰阵,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有一股
水雾喷发。
惊蛰之际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床石棱角全无,光滑圆润;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足有两尺多深,犀利静默。
隆冬时节
冰块开始发酥,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
10.本文语言优美。下面是师生的对话,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老师:好的词语可以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篇文章就有
很多词语用得极为精妙。哪位同学可以举例说明一下?
小林:我认为第⑥段中加点词“较量”用得非常好,因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较量”是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生动地
写出了惊蛰之际黄河壶口冰锁河道、水削冰岸的壮观景象,生动传神。
11.从下面的手法任选其一,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阅读心得分析该手法
在文中的作用。
手法:①首尾呼应;②对比衬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文章开头写作者在干旱水瘦时节来到黄河壶口,看到河床“黝
黑”“狰狞”,发出“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坚硬的河床成了这般模样”的疑
问。后面写在惊蛰之际再次来到壶口,目睹了黄河“以摧枯拉朽、所向
披靡之势一路向前”之后,在第⑦段写“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
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从而解开了开头的疑
团。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
文章的表现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文章前面写干旱水瘦时节黄河壶口河床的“黝黑”“狰狞”,隆冬
时节“一片冰阵”“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与后文写惊蛰之际“冰岸
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的磅礴气势形成鲜明的
对比,并以前面的“静”衬托后面的“动”,有力地突出了黄河勇往直前的
精神。(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