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15:1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洞庭》教学教案
一、学情分析
在进行《望洞庭》的教学前,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的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浓厚。然而,由于古诗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上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强化。针对这些特点,教学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同时加强生字、生词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审美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望洞庭》。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二)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插图或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吟诵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三)情感目标
1. 学生能够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够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感悟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1. 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洞庭湖美景展示
①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②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① 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
② 通过讲述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对诗人的认识。
3. 课文主题引入
①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洞庭湖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 引入课文主题,解释“望洞庭”的含义,即诗人远望洞庭湖时的所见所感。
(二)新课呈现
1. 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以饱满的情感和正确的语调朗读《望洞庭》,让学生聆听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人对洞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学生跟读练习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和停顿,同时注意生字的正确发音,如“湖光”中的“光”字,要读作第二声。
3. 课文内容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解释“湖光”是指湖面上反射的月光,“两相和”则形容湖光与秋月相互辉映,和谐统一。
4. 古诗意境描绘
通过课文中的诗句,如“潭面无风镜未磨”,教师帮助学生想象一个平静如镜的湖面,以及“白银盘里一青螺”中君山的秀丽,让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5.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前朗读,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和喜爱。
(三)生字生词学习
1. 课文导入与生字认识
(1)导入新课
①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
② 引出课文《望洞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生字学习
① 展示生字“断”、“楚”,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② 讲解“断”字的读音[dùan],以及“楚”字的读音[chǔ]。
2. 生词理解与应用
(1)生词“湖光”解析
① 通过图片展示湖面反射阳光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湖光”。
② 引导学生用“湖光”造句,如:“湖光闪烁,美不胜收。”
(2)生词“潭面”学习
① 展示潭水平静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潭面”的宁静。
② 让学生描述潭面的特点,如:“潭面平静如镜。”
3. 课文填空练习
(1)填空题设计
① “湖光____秋月两相和。”
② “潭面____风镜未磨。”
(2)填空题答案与分析
① 答案:“湖光秋月两相和。” 填空处为“秋”,意指秋天的月亮
② 答案:“潭面无风镜未磨。” 填空处为“无”,表示没有风,水面平静。
4. 多音字辨析
(1)“和”字多音辨析
① 展示“和”字不同读音[hè]、[hé]、[hú]、[húo]、[huò]的用法。
② 通过例句让学生区分“和”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2)“磨”字读音与意义
① 讲解“磨”字[mó]的读音,以及作为动词“磨”的意义。
② 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理解“磨”的动作。
5. 课文原句解析
(1)原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①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两相和”表示和谐统一。
② 讨论“湖光”与“秋月”如何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画面。
(2)原句“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 让学生想象无风时潭面的平静,类比未磨的铜镜。
② 讨论“镜未磨”如何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平静与清澈。
(四)句子分析
1. 多音字解析与应用
(1) 课文中“和”字出现了两次,分别作为动词和形容词使用。在“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作为动词,表示和谐、协调,描绘了湖光与秋月相互辉映的景象。在“潭面无风镜未磨”中,“和”作为形容词,意为平静、安宁,形容潭水像未磨的镜子一样平静。通过比较这两个“和”字的不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变化。
(2) “磨”字在课文中作为动词使用,意为打磨、擦亮。在“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通过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平滑和清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磨”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其他用法,并鼓励学生用“磨”字造句,加深对多音字的理解。
2. 优美句子赏析
(1) “湖光秋月两相和”是一句典型的对偶句,通过“湖光”与“秋月”的对仗,形成了音韵和意象上的和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对仗的美感,并让学生尝试找出类似的对偶句,培养他们对古诗文韵律和节奏的感知。
(2) “白银盘里一青螺”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一青螺”,形象地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种比喻的妙处,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类似的比喻手法描述自己熟悉的景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课文内容理解
1. 课文背景介绍
(1)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让学生对洞庭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讲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此诗的情感基础。
2. 诗句意象分析
(1)分析“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湖光”和“秋月”如何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的画面。
(2)探讨“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比喻,通过展示古代铜镜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未磨铜镜与平静湖面的相似之处。
3. 诗句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体会“遥望洞庭山水翠”中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2)分析“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比喻,让学生理解君山在湖中的倒影,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比喻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4. 互动式学习探讨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诗人站在湖边,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重点难点讲解
1. 课文原文解析
(1)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望洞庭》,理解每一句诗的含义。例如,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湖光”指的是洞庭湖的水面,“秋月”指的是秋天的月亮,而“两相和”则形容湖光与月光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和谐美丽的景象。通过这样的解析,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中的意境。
(2) 接着,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比喻。这里,诗人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平静和清澈。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 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赏析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的“白银盘”指的是湖面,而“青螺”则是指湖中的君山,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将君山描绘得既小巧又精致,如同放在白银盘中的一颗青螺,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修辞手法学习
(1) 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分析“湖光秋月两相和”和“白银盘里一青螺”等句子,让学生理解比喻如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让学生在赏析中学习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修辞手法,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1) 通过《望洞庭》的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2) 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3) 最后,我们要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七)课堂互动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洞庭湖的景色。
(2)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或自己的话表达对洞庭湖美景的感受。
2. 分组讨论,深入理解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或词语。
(2)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字如何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比喻是如何构建的?
(3)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3. 角色扮演,体验诗人情感
(1)让学生扮演诗人刘禹锡,想象站在湖边,描述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景象。
(2)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的话来表达。
(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情感的表达和诗句的意境。
4. 互动问答,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洞庭湖的景色在诗中是如何被描绘的?”
(2)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3)通过问答,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 创意写作,拓展思维
(1)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段描述自己家乡景色的短文。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3)选取几篇作品在班上朗读,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
六、课堂总结
1. 总结学生在本课中学到的知识点。
2. 强调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自然美景。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望洞庭》全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美景的短文,尝试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