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技法指导
一、抑扬法
明明要褒,偏偏先贬;本是贬,却先褒,这种手法称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无论最终目的是“扬”是“抑”在方式上先采用强烈的对比,然后使文章陡生转变,行文的波澜也就激起了读者心理上的波澜。
1、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是指作者大力赞扬的对象,却先贬抑;等到时机成熟,再颂扬。即作者对写作对象先有某种负面看法,后来又在原先基础上否定了看法,得出一个新结论的写法。这里的“抑”,是“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
技法指导
一、抑扬法
【作用】
(1)行文曲折多变、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形成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2)符合人们的人生过程,真实可信。感情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文章抒发的感情显得真实可信,一点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
(3)使主题更加突出。为更好地颂扬人和事,也可对其进行某种贬抑,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这样写,不仅较一昧地褒扬显得波澜曲折,且更能显出“扬者越扬”的强烈效果。
1、欲扬先抑
技法指导
一、抑扬法
【示例】
传说,唐伯虎应邀出席一财主婆甲子寿宴。轮到他致祝寿词时,遥指寿星开口便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尚未缓和,他话锋一转:“九天仙下凡尘。”主家宾馆稍舒了口气,不待情绪安定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满座皆惊,无不怒目而视。不料,唐伯虎笑着妙语回天道:“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最后的压轴句引得众人开怀大笑,掌声雷鸣。 ——《唐伯虎的祝寿》
点拨:唐伯虎的祝寿词善用欲扬先抑之法,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他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扬、抑相互背离,造成强烈反差,最后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了褒扬的目的。
1、欲扬先抑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一、抑扬法
2、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抬高跌重法。运用诀窍是:“抬”是手段,“跌”是目的。行文中,宜多在“抬”上下功夫、做文章,但实际力量全在“跌”上。是为了造更大的陡势,更高的高度,使后面能够跌得沉重、有力,获得强烈的效果。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二、悬念法
巧设疑团于开篇或中部,再随情节一一解开,就是悬念。悬念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视需要而定。它可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如《驿站梨花》,悬念迭起、波兰不断是文章特色。这主要得益于素材安排巧妙,从而使情节常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深山月夜,正焦急时,“我们”发现了小茅屋;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二字,让人感到好不神秘。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是瑶族老人?老人说他不是。到底是谁?该感谢哈尼小姑娘吗?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全文误会重重,扑朔迷离,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这些悬念的设置,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
运用这钟方法,应注意两点:一、悬念既要推动情节发展,更要与中心相关;二、自然设置悬念: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新奇,又能达到生活的真实。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三、误会法
由误会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就是误会法。它求新、求意外,但又须真实得有道理。只有符合情理的人和事,才能波澜曲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使整个作品引人入胜,意味深长。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四、突转法
指事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中途发生逆转。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变为逆境,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反之亦然。如小小说《一幅国画》(片段):
四年一度的干部选拨回忆就要召开了。牛部长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将一个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部长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牛部长从画下发现了一行小字,他连忙凑上去看,还看不太清,又赶紧从上衣口袋拿出老花镜,看了起来。那是用蓝色圆珠笔写的,上面写道:“远观看似牛,近看不是牛。不把田耕地,只把香油偷。”
牛部长怀着兴奋地心情欣赏礼品,谁知却是一副讽刺之作,心情一下降到极点。这种前面层层渲染蓄势,高潮时笔锋陡然一转,忽然出现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的构思方式犹如平地一声春雷,让人耳目为之一震。
技法指导
五、对比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人物、事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的比较,最能够彰显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本质。而强烈的对比反差,也能够使读者的阅读心理形成落差,获得美感。比如小小说《刘一刀》:
刘屠户,名准。自幼随父卖肉,练就一刀割肉不差分毫,曾上央视一展绝技,人送外号刘一刀。因其好功夫,每日其肉案前人头攒动,生意火爆。
一日,一云游僧过此,视其绝技。先要十八斤八两。刘一刀手起刀落,上称,准。再要八斤八两,刘再挥刀,上称,准。僧不服,出一珍珠为赌资,再要一斤八两。此珠也,大如鸽卵,重约二两,通体晶莹,熠熠放光,乃一稀世宝物。围观者无不讶慕。刘一刀目呆呆睹此物半晌,持刀抖抖不能自已。众人催促,犹豫再三乃下刀,上称一约,一斤六两。僧收宝珠,大笑而去。众皆嗟叹。刘一刀绝技破矣,自此不复称一刀。
在金钱的诱惑面前,绝技却不显灵,这个深刻的主题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得。文章内容虽短,却波澜陡起,引人深思。
技法指导
六、伏笔法
伏笔,是指前文埋伏的线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预作的提示;照应,是指在后文中回应伏笔,做出具体的描述或交代。“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技法的运用,能够使情节跌宕有致,脉络分明,构思也更加严谨。
如《项链》中对项链是赝品的暗示: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恩节夫人随便的态度,说明项链并不贵重;丢失项链后, 玛蒂尔德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 时,老板说他没有卖出这挂项链,只卖出这个盒 子,说明盒子和项链不是原配,项链有可能是假 的;还项链时,佛来恩节夫人甚至没有打开看过, 再次说明所借项链并不贵重。
技法指导
七、巧合法
巧合法就是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然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起伏曲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
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于是他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情节
上的大转折。整篇文章,连设巧合,环环
相扣,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呈现出无
穷的艺术魅力。
技法指导
八、情感曲折法
人的感情由于受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错综复杂而又变化多端。采用这种结构时,其矛盾冲突的线索虽然比较单一,却起起落落,犹如黄河九曲。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这一案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情感经历了五次变化。善变成了奥楚蔑洛夫主要的性格特征。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滑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技法指导
九、欲擒故纵法
当敌人锐气尚盛时,我方故意避站示弱,骄纵敌志,使其懈怠,丧失警惕,而后乘机擒之。这就是军事上常用的欲擒故纵之计。其中,“纵”是到手段,“擒”是目的,放纵是为了更好地擒拿,是在充分掌握解决矛盾主动权基础上的一种机智。写作中为使情节波澜迭出,造成山重水复的表达效果,也常用这一方法。
如《水浒传》“林冲棒打洪教头”中,作者写作目的在于表现林冲的武艺高强和谦和大度,但文章并没有一下子揭示,而是先写林冲拜见洪教头,洪教头傲慢无理,这是一纵;洪教头说林冲是假教头,诱讨酒食,林冲默不作声,这是二纵;林教头提出比武,林冲却称不敢,这是三纵;林教头气势汹汹来攻林冲,林冲避让,这是四纵;接着开枷,拿二十五两银子为利物,这是五纵;最后,林冲一拳打倒洪教头,终于一“擒”。这种写法,使得文章有张有弛,人物性格也得到很好地表现。
技法指导
在写作中,使事件起波澜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也往往不只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值得注意的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不要为了过度追求事件的繁复曲折,而脱离中心,徒使文字冗长拖沓;或者情节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或者为了叙事 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技法训练
(1)《 》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
【提示:注意牛书记刚看到画时的心情(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得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那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心情又该如何?(痛苦?尴尬?)是什么让他的心情产生如何强烈的反差?】
参考示例: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那幅国画!牛书记吓了一大跳,再捡起画细看,一张老脸都绿了:这不分明画得是一只硕鼠吗?看着屋子摆得满满的礼品,想着刚才误以为自己被赞誉为“孺子牛”,牛书记的老脸又由绿转红了……
1、给下面的片段写结尾并拟标题,尽量前后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牛耶?鼠耶?
技法训练
(2)《 》
某厂“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比赛进入高潮。
“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监守岗位’。演讲员方婷婷嗓音甜润,吐字清晰。突然……
参考示例:她看了一下手表,对观众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下台,一直走出礼堂。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底下的观众急了,“哪儿去了?”“怎么还不回来?”“真不像话!”整整过了十分钟,方婷婷才从外面回来,又走上了讲台,再次响起了她甜润的嗓音:“像我这样,行吗?”停了停又说:“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观众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1、给下面的片段写结尾并拟标题,尽量前后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最佳演讲
技法训练
材料:
◆ 一个军人把鞋放到修鞋铺去修,却一直没有去取……
◆ 以“鞋”为线索,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构思一篇小小的记叙文,200字左右。
2、续写故事,运用悬念手法,尽快使故事有波澜。
技法训练
2、续写故事,运用悬念手法,尽快使故事有波澜。
鞋
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辉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波澜欲起,先“伏”一笔)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鞋?”
“啊……对呀。”(缓“起”)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就走。(再“起”一点)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开大步走了。(陡“起”,戛然而止)
参考示例
高效作文训练
题目:真没想到……
要求:用波澜起伏的笔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提示:本文的题眼是“没想到”,文章内容应是由“没想到”引发出来的、出乎自己意料的事。题目限定了所写对象是“我”,因此,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的,切忌编造。
根据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