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劝谏类文言文
序号 篇目 作(编)者 选文出处 创作时间 教材出处
1 《诫子书》 诸葛亮 《诸葛亮集·文集》 三国·蜀汉 七上
2 《孙权劝学》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七上
3 《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 《战国策·魏策四》 西汉 九下
4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宋濂全集》 元末明初 九下
5 《曹刿论战》 左丘明 《左传》 先秦 九下
6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战国策·齐策一》 西汉 九下
7 《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文集》 三国 九下
题目 内容
《诫子书》 劝谏者 父亲诸葛亮
劝谏对象 儿子诸葛瞻
劝谏目的 劝勉儿子修身养德、勤学立志、珍惜时光,希望他戒骄戒躁、摒弃杂念、宁静专一,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劝谏效果 诸葛瞻继承遗志,成年后,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在战场上以身殉职,留名青史,最终成为了忠臣孝子。《诫子书》也成为诸葛家族的家训,代代相传。
谏者形象 品格高洁、才学渊博,对儿子有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孙权劝学》 劝谏者 君王孙权
劝谏对象 臣子吕蒙
劝谏目的 劝勉吕蒙学习,了解历史
劝谏效果 蒙乃始就学,非复吴下阿蒙。 历史上记载,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后,多读兵书,辅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打败关羽夺回荆州。
谏者形象 关心部下并严格要求,勤于读书,善于劝学。
被劝者形象 能吸取别人的意见,知错就改,善于学习,
《唐雎不辱使命》 劝谏者 外交使者唐雎
劝谏对象 秦王
劝谏目的 劝谏秦王不要吞并弱小的安陵国
劝谏效果 唐雎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谏者形象 忠君爱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有胆有识,英勇无畏,勇于献身
被劝者形象 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送东阳马生序》 劝谏者 前辈宋濂
劝谏对象 同乡后辈马生以及当时的太学生
劝谏目的 宋濂以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劝勉马生及当时的太学生勤奋学习,学有所成。
劝谏效果 据史料记载,马生没有辜负宋濂的苦心劝勉,勤学有功,在任期间,颇有政绩。
谏者形象 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宽厚诚谨,谦恭下人
《曹刿论战》 劝谏者 乡人曹刿
劝谏对象 君王鲁庄公
劝谏目的 曹刿直谏鲁庄公要取信于民,民众才是能打胜仗的基础,要祥察敌情,把握作战时机,切不可鲁莽行事。
劝谏效果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争得胜。
谏者形象 有责任心,爱国,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作战时能准确地把握战机,从容镇定地作出决策
被劝者形象 急躁冒进,不懂行军作战.但能够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知人善任,不耻下问,是个明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劝谏者 臣子邹忌
劝谏对象 君主齐威王
劝谏目的 邹忌由生活中比美的小事引申到国家大事,委婉劝说齐王不要被身边的人蒙蔽双眼。
劝谏效果 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谏,采取一系列措施,广开言路,革除弊政,最后“战胜于朝廷”。
谏者形象 爱国,有责任心,善于思考,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敢于进谏,善于劝谏。
被劝者形象 虚心纳谏、知错能改
《出师表》 劝谏者 臣子诸葛亮
劝谏对象 君王刘禅
劝谏目的 诸葛亮劝谏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为了出师北伐之前能够稳定后方。
劝谏效果 据历史记载,劝谏失败,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即使诸葛亮如此情真意切对这个胸无大志,软弱无能的君主也不起作用。
谏者形象 知恩图报,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情。
劝谏的艺术
课内 课内 劝谏方式 课文 劝谏内容与方法
讽喻 以小见大 巧譬善喻 委婉含蓄 《邹忌讽齐王讷谏》 邹忌从生活中比美的小事入手,以妻、妾、客的“美于徐公”的夸赞而使自己受蒙蔽这件事为喻委婉地规劝齐威王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邹忌将比美小事与治国大事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反映了齐威王受蒙蔽程度之深,这种以小见大,讽喻类比的劝谏方式,委婉含蓄,说服力强,更容易使君王接受。
现身说法 因势利导 《孙权劝学》 孙权规劝吕蒙要多学习多读书,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作为君王的孙权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威强行命令吕蒙读书,而是以自己为例进行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就这样,吕蒙在孙权劝导下认真学习,造就了“非复吴下阿蒙”的千古奇谈。
《送东阳马生序》 退休的宋濂早已功成名就,当同乡后辈马生去拜访他时,他并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亲切的口吻现身说法,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经历:得书之难,求师不易,奔走劳累,生活艰辛来劝勉马生及当今太学生要珍惜现有的读书机会,勤奋学习,学有所成。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出师表》 诸葛亮在“先帝崩殂”,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形式下,他策划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于是在“北定中原”之前,写下了此篇文章。尽管诸葛亮的身份比较特殊,其对于刘禅来说,既是臣子,又是长辈,,但是诸葛亮没有摆出长辈的架子,全文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情”“理”兼顾,运用委婉、恳切的语言试图打动刘禅,感化刘禅,促使其能够当好一国之君。提醒刘禅要广开言路,切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并且要严明赏罚,“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要亲贤远佞,善于任用先帝选拔出来的侍卫大臣和边疆将士,这样的劝谏方式入情入理,真切而又自然。
巧妙用气 以弱胜强 《曹刿论战》 气”即“气概”,在《曹刿论战》中,乡人曹刿深知“气”的重要性,“夫战,勇气也”,曹刿认为,打仗靠的是毫不畏惧的气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在齐人三次击鼓之后知晓敌军士气降至低谷,这时才劝鲁庄公出击,主动把握了作战时机,帮助鲁庄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史称“长勺之战”。历史上也不乏以弱胜强的战役,例如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其取得胜利的原因大抵也是利用了“气”吧。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对决同样也利用了“气”。秦国强盛,实力强大,安陵国弱小,备受打压,两国国力对比鲜明,唐雎在这样的情形下想要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实属不易。一开始秦王气焰嚣张,想要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并且打着“以小换大”的旗号,加上自身国力的加持,想要唐雎屈服,然而唐雎此时反应与秦王相对,他心平气和,忍气吞声,以“受地于先帝而守之”来反驳,借此来迷惑秦王,使秦王更加暴怒。当秦王的暴怒达到顶峰,用“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时,唐雎不再示弱,而是一鼓作气,挺剑而起,通过列举专诸刺吴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事例来向秦王证明“士”的怒气,而非“庸夫之怒也”。至此,唐雎也赢得了外交的胜利,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课文外的劝诫艺术
课外劝谏艺术 忠言直谏 置生死不顾,犯颜直上,极陈厉害。 如唐魏征直谏唐太宗,比干谏言商纣王。
婉言劝谏 委婉曲折谏言,谈笑间说服君王 A. 旁敲侧击。从无关紧要的问题入手,让对方领悟其中的意思,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如:吴王要讨伐楚国,楚王说如有人上谏则严惩,有个侍从巧妙地设局,并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楚王幡然醒悟。 B. 诙谐言谈。幽默善讽,以诙谐机智的语言讽谏君王。如:齐威王喜欢猜谜语,也喜欢吃喝玩乐,作长夜之饮,嗜酒无度,不理朝政,国家危在旦夕,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敢去劝谏。淳于髡给他出了这样一个谜语:“国中有一只大鸟,停歇在王的庭堂上,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讽刺他,想了想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