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 ★ 启用前
2024年秋季学期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生物试卷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1.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 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
D. 性别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
2. 下列生物中,不适宜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 )
A. 狗尾草 B. 蚜虫 C. 跳蝻 D. 金丝猴
3. 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形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速率最大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4. 弃耕农田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形成森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演替过程中不断进化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 群落演替使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 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5. 为了研究校园土壤动物丰富度,某小组采用土壤取样器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离和种类鉴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校园的不同地点土壤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由于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故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C.若在不同地点都采集到同一种动物,则这种动物的生态位可能相对较宽
D.用干漏斗分离装置采集土壤动物时,利用了它们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点
6. 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热带雨林中生活着的动物善于攀缘生活
B. 草原动物多善于挖洞或奔跑
C. 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
D. 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只有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8. 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 蘑菇可参与丁过程
C.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
D. 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9. 信息素是生物个体之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包括引诱、交配、集群、报警、防御等功能,例如某种蜘蛛能分泌一种与性外激素相似的物质,诱使相应的昆虫自投罗网。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同种昆虫之间还可通过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进行交流
B.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来防治食虫虻属于生物防治
C.题中蜘蛛诱捕昆虫的方式体现了信息素能调节种间关系
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直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1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B.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差别不大
C. 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D.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其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
11. 生态伦理道德强调人类应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下做法与这一论点不相符的是( )
A. 适当砍伐森林中的树木,促进林木生长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喂食和建巢
C.为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建立自然保护区
D.在高速公路的路基上修建动物穿行的涵洞
12.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循环原理
B. 单一种植的樟子松林违背了整体原理
C. 生态工程最终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D. 生态工程是一种无污染、多效益的工程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空2分)
13. 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a表示________。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________(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_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___形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
(4)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__(填“多”或“少”)。
14. 自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倡议后,我国多地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在生态治理方而取得了优异成绩。回答下列问题:
(1)从群落演替的类型分析,退耕还林发生的是________,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
(2)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等。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
(3)研究退耕还林前后的群落区别,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出两个)。
(4)森林不仅能调节气候,在人类的文化、休闲和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食品和药品,以上描述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15.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作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 。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图甲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代表的是图甲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 (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
(2)图甲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3)图乙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Ⅰ的生物属于 (填成分)。
(4)从图乙“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2024年秋季学期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生物答案
选择题
D 2.D 3.A 4.A 5.D 6.C
C 8.C 9.D 10.B 11.B 12.A
非选择题
(1)性别比例 b
基本不变 10 J
随机取样
多
(1)次生演替 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阳光、温度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研究它们的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
间接和直接价值
(1)8 (2)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 (3)捕食和竞争
(4)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增多 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
(1)B ②③ (2) 消费者 CO2 (3) 生产者 (4)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