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6:12:48

文档简介

绝密 ★ 启用前
2024年春季学期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期中考试
高 一 年级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第I卷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据记载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这一诏令( )
A.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 B.是商业税收迅速增加的反映
C.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促使财政收入保持长期稳定
2、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C.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
A. 宋朝二府三司制 B.元朝的行省制度
C. 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
4、“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甘薯、玉米等新农作物引入中国并广泛种植”。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东晋江南开发 B.唐朝的盛世局面
C.宋元的城市繁荣 D.明清的社会经济
5、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而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
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 商品经济发展达成了男女平等
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天人感应” 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存天理,灭人欲” D.“以法治国”
7、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获得永久居住权 B. 获取巨额战争赔款
C. 要打开中国市场 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 )
A.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 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
9、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与该组诗歌密切相关的是( )
A. 《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 《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0、《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公司)1912年获利4 万余元,1913 年获利增至 10 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 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19世纪的报刊、揭贴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人20 世纪
“国民”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这反映出( )
A. 五四运动促成了民族觉醒 B. 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C. 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中体西用”传播了启蒙思想
12、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全国到处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织,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也甚嚣尘上。针对该现象,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的旗号是(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德先生”与“赛先生” D.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5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城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夹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文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榷场贸易的主要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共同局限性?(12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10分)2024年春季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期中考试
高 一 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 选择题(48分)(本卷共12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2 3 4 5 6 7 8
C C B D C B C D
9 10 11 12
A C B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52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1)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沿袭秦朝边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设置了各种机构加强治理。(6分)
(2)影响: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10分)
(3)意义: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0分)
(注:以上作为参考答案,言之有理都得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2分)
(2)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8分)
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4分)
(3)出路: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4分)
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6分)
(注:以上作为参考答案,言之有理都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