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模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模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14: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前郭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模拟测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第9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经》里这种悠长的情感,不仅是当时的人可以体会的,也可以变成今天的某种美学,所以大家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有学者试图恢复歌唱《诗经》的方式,他们为此使用了宋元以后的很多资料,但会让人感觉到乐器的形式、歌唱的形式太繁复,反而不能接近《诗经》。
当初唱《氓》的时候如果有乐器伴奏,会是什么乐器?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那个时候还没有琵琶,很可能是一种很简单的乐器——埙,或者是笛,甚至是打猎射箭用的弓(可以摩擦产生声音)。
《荷马史诗》里有一系列的古代英雄,可是《诗经》里的主角是谁?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氓”,是一个在中老年时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点感伤的农家采桑女子。《诗经》里的主角一直活在土地上,是小人物。为什么我看电影《黄土地》会想到《诗经》?因为这些人活在黄土地上,与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在农业社会,人才能谦卑得像土地一样,在土地里生长,最后又回到土地中去,感情特别朴素、平实。如果大家想感悟《诗经》的情感,不仅要阅读《诗经》,还要把《诗经》当成一种在当代延续的美学来看。
《诗经》里的人都不是英雄,《诗经》是农业社会的诗。农业社会具有与大自然同期性的循环,农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学。农业民族学会了把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天生有一种长久的耐心,《诗经》蕴含着典型的农业美学。
电影《悲情城市》里,女主角走向山路,两边是秋天里刚刚发白的芒草,画外音叙述了她的幸福感。那大概是侯孝贤电影里最美的片段,完全像《诗经》。侯孝贤电影中的人物都不是英雄,全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比如《风柜来的人》里那个早年打棒球,后来头被棒球打到,从此就坐在澎湖海边看晚霞的中年男子。这类小人物是属于农业社会的,具有悠长、朴素的情感。
希望《诗经》表达的情感在今天仍然是被珍惜的人类情感,虽然农业社会已渐渐远去。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深厚的经验,那种悠长、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丧失;但农业社会的文明已经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弥足珍贵。
还有一位非常能代表《诗经》情感的导演——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大家去看他的《早安》《晚春》和《东京物语》,可以看到东方农业美学所产生的那种诗一般的情感,非常稳定。可见《诗经》所代表的审美,在整个亚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发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是偏向于游牧和商业的(比如腓尼基人),它的农业没有亚洲这么稳定,这影响了其农业美学的延续。而亚洲很多民歌具有的共性,即《诗经》的这种审美,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
如今,要进入另外一个快节奏的、所有情感都要被切断的社会,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流行歌几乎都是用嘶叫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寂寞和孤独。
《诗经》里的女子用桑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她在农业社会里能体会到桑叶从青绿,到变黄,再到掉落,这就是季节。人的悲秋之情其实是农业社会里隐藏着的对青春逝去的忧伤,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兴手法。
女子在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时,是在用桑叶形容自己,曾经青春过,鲜丽过,也曾引得那个“氓”蚩蚩地笑。可是下面一段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说桑树发黄了,枯萎了,凋零了,其中有非常明显的农业社会中的情感。
在工业社会或者商业社会来临以后,人们会在商品里寄托情感,可是《诗经》里的情感寄托非常悠远,因为大自然是长久不变的。人类迄今为止至少已经有一万年的农业经验了,因此,它变成了我们的巨大乡愁。
《诗经》是彻底的农业审美,孔子评《诗经》“哀而不伤”,人们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因为农业社会里的人们相信循环,冬天万物都会枯萎、死去,可是大家知道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会来。
农业社会里有一种对土地的信仰,或者是对长久岁月的信仰,这种信仰最后会变成一种艺术形式。
(摘编自《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材料二:
梁启超说,《诗经》为古籍中最纯粹、最可靠的书,为我国最古老、最优美的文学作品。跨越2500年,《诗经》一直为我们收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最质朴、最真挚的情与美,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诗经》之美是由内而外的。几千年过去了,《诗经》中的文字仍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统计过,出自《诗经》的成语多达300个。其中的很多诗歌也早已成为文学史上不容置疑的经典。从《诗经》里找灵感早已有之,名人中“名从《诗经》来”的也不在少数。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名字就源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为“美好的声誉”;而她的伴侣梁思成先生的名字则取自《诗经·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的名字也都来自诗经。
《诗经》不仅有形式上的“文美”,更有内涵上的“情美”。梁启超谈《诗经》,曾说:“其表现情感之法,有极缠绵而极蕴藉者,有极委婉而实极决绝者,有于无字句处写其深痛或挚爱者,有其辞繁而不杀以曲达莞结不可解之情者,有极淡远而一往情深者,有极旖旎而含情渺然者。”
人类文学最可爱的阶段是它的童年期和少年期。2500多年前的《诗经》,是非常童真的。《诗经》里的诗,是原始的、可爱的、能打动人的,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真挚的那份感情。
(摘编自《〈诗经〉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学者试图恢复歌唱《诗经》的方式,这样反而不能接近《诗经》,所以大家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
B.电影《黄土地》中的人活在黄土地上,与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材料一的作者看《黄土地》时,想到了《诗经》。
C.发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是偏向于游牧和商业的,它的农业没有亚洲这么稳定,欧洲文化中没有农业美学。
D.《诗经》是非常童真的,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真挚的那份感情。《诗经》比后世的文学更可爱,更能打动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农业社会的诗,农业社会具有与大自然同期性的循环,农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学,《诗经》蕴含着典型的农业美学。
B.侯孝贤的电影与《诗经》有相似之处,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这类小人物是属于农业社会的,具有悠长、朴素的情感。
C.《诗经》里的女子在农业社会里能体会到桑叶从青绿到变黄、再到掉落的过程,所以她用桑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D.材料二作者认为《诗经》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他说《诗经》为古籍中最纯粹、最可靠的书,为我国最优美的文学作品。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由《荷马史诗》里的英雄谈到《诗经》里的“氓”,阐述了《诗经》里的主角一直活在土地上,不是英雄,而是小人物。
B.材料一举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早安》等作品之例,论证了《诗经》所代表的审美在整个亚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C.材料一引用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哀而不伤”,是为了论证农业社会里的人们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
D.材料二举林徽因、梁思成、屠呦呦和王国维的名字源自《诗经》的例子,论证了名人中“名从《诗经》来”的也不在少数。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诗经》”,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在阅读和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可以从两则材料的相关阐述中得到哪些借鉴?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牛老爷的痰盂 老舍
牛博士,老爷,大人,什么什么委员,这个长那个长,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少年中过秀才,二十八岁在美得过博士,三十岁以后做过各样的高官。
牛博士的学问不深,可是博,博得很。①因为博学,所以对物物留神,事事细心;虽做着高官尚心细如发,细巨不遗;躺在床上的时候还想着家事国事天下事。
这样的官儿是干才,所以不好伺候。牛博士到哪里为官,都发着最大的脾气,而使手下人战战兢兢,在穿着夏布大衫的天气还要发抖。大家越发抖,牛老爷越威风,他晓得自己是了不得的人物,而大家是庸才。
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的时候,曾经亲手打过庶务科科长两个很响的嘴巴。
打嘴巴的原因与买汽车有关。庶务科科长是个摩登人物,很晓得汽车的式样,构造,舒适,速度,与怎样拿扣头。这回,可碰了钉子。
科长押着新车,很得意的开到牛监督门外。牛监督正在书房里看书。这本书是中国书而用西式装订起来的,遇到客人来,牛监督便翻一翻书。客人要是老派的呢,他便谈洋书;反之,客人要是摩登的呢,他便谈旧学问。
科长进了书房,牛监督并没去翻那本天书。牛监督发了话:“你知道我干吗买这辆车?”
“衙门的那辆太旧了,”科长试着步儿说,“那还是去年买的呢,”可是觉出“去年”与那“还”字间的文气不甚顺溜。
牛监督摇了头:“一点也不对!我为是看看你办事的能力怎样。真金不怕火炼,我的属员得经得住我的试炼。第一件我要问你的,你知道我的房子是新赁的,而没有车棚,同时你又晓得我得坐汽车,为什么不先派人来先造车棚子呢?”
“马上我就派人来修!马上——”科长的嘴忽然有点结巴。
“马上?你早干什么来着?先看看车去!”
②科长急忙往外走,心里轻松了一点,以为一看见车,牛监督必能转怒为笑的。
看了车里边一眼,牛监督给了科长两个嘴巴。牛监督从中外的学问里研究出来的:做大官的必不许带官僚气,而对于属员应有铁般的纪律。
“我问你,”③牛监督用热辣辣的手指,指着科长热辣辣的脸蛋,“你晓得不晓得我这老一点的人有时候是要吐痰的?痰要是吐在车里是否合于卫生?那么,为什么不在车里安个痰盂?”
“马上就去安一个!”科长遮着脸说。
“安什么样子的?怎么个安法?我问你!”牛监督的绿脸上满跳起更绿的筋。
“买一只小白铜的,大概——”
“买一只,还大概?你这个东西,根本不拿事当事做!你进来!”
科长随着牛监督又进了书房。
“我告诉过你了,叫你办这点事是为看看你的办事能力怎样。”牛监督又躺在床上,“你要知道,中国的衰败,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后生不肯吃苦做事,不肯用脑子想事,你们只管拿薪水。”
牛监督喝了口酽茶,喘了口气,继续训话:“就拿安一只痰盂说,这里有多少学问与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来讲,凡事不准说大概!告诉你,先以艺术的观点来说,这只痰盂必须做得极美,必定不能随便买一只。它的质,它的形,都须研究一番。据我看,铜的太亮,铁的太蠢,镀银的太俗,顶好是玉的。不过,质与形之外,还要顾到卫生的条件。还要研究痰盂的位置与安法;位置,不用说,必须极方便;安法,不用说,必须利用机械学的知识,盖儿自动的起落,盂的本身也能转动,以备车里有二人以上的时候都不费事而能吐痰,我这不过是指示个大概,可已经包括好几种学问在内。”牛监督指了指脑袋。
科长一手遮脸,一手抓头。
牛监督叹了口气。“你回去吧,先派四名木匠,四名泥水匠,两名漆匠,两名机器匠来。我用不着你,我自己会告诉他们怎么办。车棚,痰盂,地板,浴室,小孩的玩具,都得收拾与建造,全用不着你分心了,我自己会办!回去,赶快把工人们先派来。”牛监督决定不再说什么,因为已经非常疲倦。
科长先把木匠们派来,而后到医院去看牙。虽然挨了打,他倒并不怀恨牛监督。反之,下半天他又到牛监督宅上看看还有什么该办的事没有。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天天,他总到牛监督宅里去看一眼。
在牛监督宅里,他遇见了会计科长。他一猜便猜着了,牛监督是要看看会计科科长办事的能力如何。对会计科长他是相当的佩服,因为会计科科长不但没挨嘴巴,并且连牛监督家中的厨子与男女仆的工钱也蒙牛监督允准由衙门里代开;关于那十几个匠人的工资自然更没有问题。十几个工人几乎是昼夜不停地工作,连牛监督的小孩坐着玩的小板凳都由牛监督自出花样,用红木做面,精嵌蛤蚌的花儿。
他可是没看见他们做那个艺术的科学的卫生的痰盂。后来才打听出来,原来牛监督已决定到福建定做五十个闽漆嵌银的,科长放了点心,他晓得这么办可以省他许多的事,只需定活一到,他把货呈上去而后把账条交给会计科就行了。
闽漆的痰盂来到以后,牛监督感到了一点满意;把痰盂留下五个,其余的送给了朋友们。于是全城里有汽车的人都有了一个精美的痰盂,好看,好用,而且很光荣,因为是牛监督送给的。不久,由一城传到另一城,汽车里要是没一个“监督痰盂”就差些气派。由牛监督的秘书计算,在一个月里,牛监督接到五百多封信,其中有一百二十五封是恳切的请求牛监督赏个痰盂的。牛监督只好又定做了二百个。
痰盂而外,牛监督还有许多发明,牛监督到哪里做官,都会就地取材发明一些东西,并且拿这些东西的监制与上账看看属员们办事的能力。
④在这些发明之中,“监督痰盂”总得算个得意之作。
(原载于1937年《民众日报·文艺》,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博士,牛老爷,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三十岁以后做过各样的高官,他不好伺候。他到哪里为官,手下人都惧怕他。
B.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的时候,曾经亲手打过庶务科科长两个很响的嘴巴,因为他对庶务科科长购买的新汽车很不满意。
C.庶务科科长虽然挨了打,但是不怀恨牛监督,他依旧到牛监督宅上看看还有没有什么该办的事,几乎天天都是这样。
D.牛监督对闽漆的痰盂感到了一点满意,他留下了五个痰盂,把其余的送给了朋友们,拥有“监督痰盂”成为时尚。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牛老爷心细如发,躺在床上时还想着家事国事天下事,是为了突出他的学问广博。
B.句子②描写了庶务科科长的心理活动,他心里轻松了一点,认为牛监督会认可他购买的汽车。
C.句子③连用了三个问句,写出了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对属下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态度。
D.句子④收束全文,非常简洁,呼应了标题,“发明”“监督痰盂”“得意之作”暗含讽刺。
8.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牛老爷的形象特点。(4分)
9.请简要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有删改)
材料二: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归氏几于不祀矣。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归有光《家谱记》,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录A于有司B而窃观C天下D之治乱E生民F之利病G每有隐H忧于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不具狱”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具”词义不同。
C.“卓然成大家”中的“然”与成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同。
D.“见长老”与“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见”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完全通晓《五经》《三史》等书。他多次考进士都没考中,后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
B.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才成为进士,任长兴知县,他用古代的教化之理来治理政事;后来他调任顺德通判,名义上是升迁。
C.王世贞主宰文坛时,归有光抵制排斥,王世贞大为不满,但后来王世贞对归有光也诚心折服了,为他写赞语,推崇归有光。
D.归氏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他的祖辈到各位叔父,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4分)
(2)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4分)
14.归有光一生遭遇许多不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④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仕途失意的李白滞留当涂较长时间。②西江: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的长江为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其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恰逢袁宏在船中吟诵已作《咏史》诗,谢尚对其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④斯人:谢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景,西江、青天和牛渚山等一同构成了空阔悠远、静穆澄明的诗歌意境。
B.诗人登船望月,想起了谢将军,面对仕途失意的现实,空余失落,只能是“空忆”。
C.中间两联“怀古”,叙事简约,“忆谢将军”谈古事,发心声,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尾联写诗人想象离去的情景,明早要扬帆而去,枫叶零落,表达了不舍离去之意。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颈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草木到人,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慨。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乐景写哀情,描写了祠堂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凭吊之情。
(3)《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 ① _地描述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唤觉”的人,就 ② ,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 )。自己做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 ③ 。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或者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的原因,而且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开始成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恰恰是由于这一点的原因,反而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开始成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B.恰恰是因为由于这一点,而且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思想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C.恰恰是由于这一点,而且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思想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D.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思想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并且指桑骂槐,施展叭儿狗的伎俩
B.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
C.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
D.并且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施展叭儿狗的伎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益生菌是一种从动物、植物中分离出正常菌群并经过多道工序后而生产出的用来促进肠道健康的活菌制剂。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人体吃进去的益生菌其实 ① ,而是在大肠里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了。
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益生菌 ② ,适量补充益生菌可以增强结肠发酵作用。但是如果量太多而发酵太剧烈,就会让人产生腹胀、腹痛的症状,甚至引起腹泻。医疗常识告诉我们,因摄入某种食物或过量摄入某种食物而使人拉肚子,都是不健康的现象。每个人因自身情况不同所需的益生菌也不一定相同,如果过度摄入并且在肠道里定植(长期存在),可能会引起肠道本身菌群的失调。健康人群一般 ③ ,因为肠道内的菌群一直在保持平衡状态。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要付诸实践,厚植家国情怀。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全世界团结一心,带着地球家园“一起流浪”,生死与共,这是中国文化的“家国”烙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
今天,我们谈家国情怀,常指人们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项,强加因果,原文是“《诗经》里这种悠长的情感,不仅是当时的人可以体会的,也可以变成今天的某种美学,所以大家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有学者试图恢复歌唱《诗经》的方式 反而不能接近《诗经》”。C项,“欧洲文化中没有农业美学”说法绝对,原文是“发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是偏向于游牧和商业的(比如腓尼基人),它的农业没有亚洲这么稳定,这影响了其农业美学的延续”。D项,“《诗经》比后世的文学……更能打动人”不合文意,原文是“《诗经》里的诗,是原始的、可爱的、能打动人的,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真挚的那份感情”】
2.D(张冠李戴,“《诗经》为古籍中最纯粹、最可靠的书,为我国最优美的文学作品”是梁启超说的.不是作者说的)
3.C(“是为了论证农业社会里的人们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分析不当,应“是为了论证《诗经》是彻底的农业审美”)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诗经》是农业社会的诗,蕴含着典型的农业美学;并指出农业社会的文明已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弥足珍贵。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诗经》收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最质朴、最真挚的情与美,《诗经》不仅有“文美”,更有“情美”。(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要把《诗经》当成一种在当代延续的美学来看,感悟《诗经》的情感。②要体会并珍惜《诗经》表达的那种悠长、朴素的情感。③学会感受《诗经》之美——形式上的“文美”和内涵上的“情美”。(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B(“因为他对庶务科科长购买的新汽车很不满意”因果不当,依据原文可知,牛老爷不满意的是没有修建车棚和安装痰盂)
7.A(“是为了突出他的学问广博”分析不当,这里“是为了突出他学问不深,不务正业”)
8.①学问不深,喜欢卖弄。牛老爷的学问不深,可是博得很;遇到客人来,监督便翻一翻书。客人要是老派的呢,他便谈洋书;反之,客人要是摩登的呢,他便谈旧学问。②脾气大,爱耍威风,自以为是。他使手下人战战兢兢,他觉得自己了不得,而大家是庸才;随意就给了庶务科科长两个嘴巴。③贪图享受,不务正业。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购买新汽车,替换前一年买的汽车,还要在新汽车上安装痰盂;他还有许多发明,到哪里做官,都会就地取材发明一些东西,不干正事。(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小说主要讲述了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要求属下在购买的新汽车里安装痰盂而属下极力迎合他、人们巴结他的故事。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批判了当时某些官员的贪图享乐、不务正业,揭露了人们的愚昧。(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EG【(原文标点)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11.D(两句中的“见”词义不同:前者为“见到、看见”,后者为“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2.D(“从他的祖辈到各位叔父,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不合文意,依据原文,应理解为“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
13.(1)上级官吏的命令不恰当.就躺在阁楼里不去办公。该决断的时候,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办。(“不便”“击断”“意”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不便,不恰当;击断,决断;意,意思,想法)
(2)所以我想要为归氏写家谱,不是(写)空有其名的家谱,而是寻求写家谱的意义。(“故”“徒”“者也”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故,因此,所以;徒,空;者也,表判断)
14.①归有光出生时,家族一天天地更加衰败,他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②归有光八次考进士都没考中,不被官府录用。③归有光任长兴知县,上级官吏大多讨厌他,就调他任顺德通判,名义上是升迁,实际上是贬低他。(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完全通晓《五经》《三史》等书,师从同乡的魏校。嘉靖十九年乡试中举,八次考进士都没考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谈论义理。学生常常有几百人,(归有光)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才成为进士,被授官长兴知县。他用古代的教化之理来治理政事。每次听诉讼时,将妇女儿童叫到案前,絮絮叨叨地说着吴地语言,审判结束后就让他们离去,不备文定罪。上级官吏的命令不恰当,就躺在阁楼里不去办公。该决断的时候,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办。上级官吏大多讨厌他,就调他任顺德通判,专门管辖马政。明代,进士当县令没有迁任副职的,(归有光)名义上是升迁,实际上是大大地贬低他。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向来就知道归有光,引荐他任南京太仆丞,留下他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归有光)在任期间去世。归有光作古文,来源于经学,喜好《太史公书》,领悟到书的精神旨意。当时王世贞主宰文坛,归有光极力抵制排斥,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权威人物。王世贞大为不满,后来对归有光也诚心折服了,为他写赞语说:“一千年才出了归有光,继承韩愈和欧阳修。我哪里是志趣有不同,久而久之自哀伤。”他推崇归有光到这样的程度。归有光考科举遵循大义,经学精湛深厚,卓然成为大家。后来德清县的胡友信与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材料二:
我(归有光)在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而内心十分痛苦。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我(归有光)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我虽然过着贫困俭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之势,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才想到家谱。所以我想要为归氏写家谱,不是(写)空有其名的家谱,而是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15.D(“表达了不舍离去之意”分析不当,枫叶零落,诗人漂泊,仕途失意,心怀忧伤,没有表达“不舍离去之意”)
16.①含意:我也能够朗吟高咏充满才情的诗歌,可惜没有像谢尚那样识才的伯乐倾听。②情感:抒发了诗人对没有遇到像谢尚那样的伯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①绘声绘色②疑神疑鬼③惴惴不安(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绘声绘色: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段事情很逼真。疑神疑鬼:比喻特别多疑,胡乱猜想。惴惴不安:因恐惧担忧而心神不定,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19.D(原句有三处语病:①成分赘余,删除“的原因”;②不合逻辑,将“而且”改为“反而”;③语序不当.将“开始成熟思想”改为“思想开始成熟”。A项,有①③的语病。B项,有①的语病,删去“因为”或“由于”;有②的语病。C项,有②的语病)
20.B(“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放在开头,与前文衔接更紧密,再说“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更符合逻辑)
21.①不能直接被消化②并不是越多越好③不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示例:①益生菌是一种活菌制剂,②是用来促进肠道健康的,③生产中先要从动物、植物中分离出正常菌群,④还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句1分,表达通顺流畅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第二段指出文化自信要付诸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并举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之例,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和自信表现,第三段阐释了家国情怀的含义。材料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高度认同国家和中华文化,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肩负时代使命。
参考立意:①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②将文化自信付诸实践;③厚植家国情怀,肩负时代使命。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确定立意
写作必须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