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1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
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
选必中 第二单元 大单元教学第四课时 群文联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记念刘和珍君》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主题——苦难与新生 课段安排 课段主题 课时安排 课时内容
第一课段 革命苦难环境 第一课时 群文阅读单元起始课
第二课段 革命黑夜长歌 第二课时 单篇精读《记念刘和珍君》
第三课时 单篇精读《为了忘却的记念》
第四课时 联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第三课段 革命黎明呼喊 第五课时 单篇精读《包身工》
第四课段 革命苦难涅槃 第六课时 单篇精读《荷花淀》
第七课时 联读《小二黑结婚》《党费》
第五课段 革命继承发扬 第八课时 群文阅读单元总结课
“死地确乎已在前面。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华盖集续编·死地》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
——《华盖集续编·空谈》
导入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记念刘和珍君》
“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二、同是悲愤,两般抒发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学习目录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1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
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1、在鲁迅的眼中,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鲁迅对他们充满了欣赏赞美、爱护之情,两篇文章重点写了三位青年的事迹,尝试梳理,并概括其性格品质。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1、梳理青年事迹,概括性格品质。
人物 事迹 性格品质
刘 和 珍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不畏强权,敢于反抗
赁屋授课时,多次来听讲义 思想上进,追求进步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 远见卓识,有责任感
欣然请愿,喋血执政府门前 为国为民,殒身不恤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1、梳理青年事迹,概括性格品质。
人物 事迹 性格品质
白莽 懊恼与鲁迅初见时话多 敏感淳朴,直率坦诚
故意曲译“国民诗人” 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被捕释出后来访鲁迅 乐观无畏,刚毅坚强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1、梳理青年事迹,概括性格品质。
人物 事迹 性格品质
柔石 办朝花社尽心尽力,倒闭后译书还借款 做事认真,直率真诚
与女人走路和与鲁迅走路的两种状态 青涩腼腆,心地善良
决定改变,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富有理想,敢于改变
帮鲁迅带书给白莽,带合同给书局 随和可靠,热情担当
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鲁迅 刚毅坚强,重情重义
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 富有孝心,柔软细腻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2、小结青年信息
青年 性别 年龄 身份 形象特点
刘和珍 女 22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善良纯朴
追求进步
向往自由
忠贞爱国
敢于反抗
不畏牺牲
白莽 男 22 诗人、翻译家、革命者 柔石 男 29 翻译家、编辑、革命作家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陈独秀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3.两篇“记念”文章皆以回忆青年的事迹为基础,但在叙写上存在差异性,结合文本,根据表格提示,进行概括总结。
篇目 内容选材 表达方式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内容选材
两篇纪念文章都从自己与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人的交往中,匠心独运地撷取了最能代表革命青年形象和品质的零散片段,简笔勾勒,以点带面,生动传神地描写和概括了爱国热血青年的事迹。
《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是主要写了一个人,主要通过刘和珍的几件大事来展现人物。作者先是围绕自己和刘和珍的相识和交往,勾勒出爱国青年的生平,其中师生交往的笔墨着墨并不多,用写意的笔法粗笔状摹人物风神,再进一步叙述其遇害经过,以点带面反映“三一八”惨案相关实情,以此揭露流言家的诬陷和当局者的虐杀。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章是为一个群体画像,用日常生活琐事刻画人物。针对不熟的白莽,作者记叙了和他的三次见面;针对熟悉的柔石,作者围绕“硬气”和“迂”叙写典型事件。对几位烈士的回忆,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多是与作者交往的过程,来真实细节地表现出烈士们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以此来控诉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一、同是青年,两般叙写
表达方式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简笔勾勒”粗线条式的叙述方法,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在简明扼要的勾画基础之上,通过议论和抒情进行升华,运用“叙述简省”的表达策略压缩写作空间,突出表达重点。
《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记叙内容写得简练且分散。这是因为“三一八”惨案广为人知,大学生无辜遇害在当时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所以相关的人与事不必过多赘述,作者更多是通过精辟的议论,诚挚的抒情来揭露执政府的罪行,表达自己悲与愤的交织。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章以记叙为主。作为一篇写在两周年合悼左联五烈士的纪念文章,涉及的材料比较零散。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和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看似琐碎散乱,实则是为了让大家在两年之后更能清楚地了解烈士的品质,认清反动派的本质。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1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
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
二、同是悲愤,两般抒发
二、同是悲愤,两般抒发
1、《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历来被称为“鲁迅散文的抒情双璧”,两篇文章主题相近,情感相通,尝试概括两篇文章都寄寓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对革命青年英勇的赞颂
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悲痛
对反动势力残暴的憎恨
悲与痛
爱与恨
二、同是悲愤,两般抒发
2.两篇散文都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悲痛相加、爱恨交织”皆有之,但抒情方式具有差异性,尝试概括,填写表格。
篇目 抒情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抒情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同是悲愤,两般抒发
2.概括两篇散文抒情方式的差异性,尝试,填写表格。
篇目 抒情方式 手法 语言风格 抒情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 直接抒情 排比、反复、反语 语言犀利,用词简约凝练而又强有力,语调高昂,锋芒毕露 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激怒哀痛的情感汪洋恣肆
《为了忘却的记念》 间接抒情 用典、象征、比喻 语言朴实,用词节制蕴藉而富有情致,语调沉缓,含蓄委婉 曲折隐晦,情感内敛深沉,动人心魄的感情蕴蓄笔端
二、同是悲愤,两般抒发
3.研讨分析:
同是纪念文章,情感亦是相通,抒情方式为何会存在如此的差异性?
社会环境不同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大肆逮捕、杀害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方面,比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时所处的段祺瑞执政府统治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的主要原因。
写作时间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7天,作者处于事件的当下期,悲愤难抑,不能自已,故而抒情浓烈直露,字字血泪。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两周年,激烈的情感沉淀人内心深处,故而情感虽然沉痛,但不激烈波动。
作者思想不同
“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是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完全没料到“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他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已深刻认识到当局者的凶残,长期的革命斗争,让他能更加冷静、更加深刻地面对黑暗现实,革命斗争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他的抒情姿态。
分析示例
二、同是悲愤,两般抒发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1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
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
三、同是怀念,
两般忘却
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1.两篇同是纪念文章,但都提到了“纪念”的相反义项——“忘却”,结合文本语句,谈谈两篇文章中“忘却”有何不同。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记念刘和珍君》
“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1.谈谈两篇文章中“忘却”有何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是“忘记”本意,表达的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强烈的、不加掩饰的讽刺和提醒。作者用这样充满辛辣讽刺意味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期望:不要忘记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付出生命的青年。所以《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到“忘却”,是为了拒绝麻木。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含有“摆脱悲哀”之意,表达一种浓烈的悲哀、悲凉、悲愤沉淀之后的内敛,体现出一种悲哀转化出的更强烈的力量感,作者用这样冷峻深沉意味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战斗宣言:摆脱悲哀,搁置悲痛,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强调“忘却”,是为了清醒斗争。
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2.从拒绝麻木到清醒斗争,反映出鲁迅革命斗争经验的成长、成熟。鲁迅一直坚持什么样的革命斗争形式?细读两篇文章,尝试分析总结。
文本提示一: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记念刘和珍君》
文本提示二: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2.鲁迅一直坚持什么样的革命斗争形式?
文本提示一: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记念刘和珍君》
比喻 本体 喻体
人类历史进步 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的代价 需要大量木材
历史前进一小步 形成一小块煤
资料拓展:“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华盖集续编·空谈》
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2.鲁迅一直坚持什么样的革命斗争形式?
文本提示一: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记念刘和珍君》
解读:
鲁迅认为,徒手请愿不可取。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2.鲁迅一直坚持什么样的革命斗争形式?
资料拓展: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华盖集续编·空谈》
文本提示二: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2.鲁迅一直坚持什么样的革命斗争形式?
解读:
用“逃”“避”这饱含自贬之意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的选择,表现出鲁迅在理性斗争与感性抗争的矛盾,在不安,自责,内疚中,鲁迅超越个人的悲哀与激愤,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为了继续战斗保存实力,呼唤在沉默中爆发,以暂时忘却,昭示人们奋起前行。
文本提示二: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同是怀念,两般忘却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克制的哀痛中是深刻的铭记,
激越的悲愤中是理性的思考。
不要忘却,是用青年牺牲激励前行!
为了忘却,是用姑且忍痛更好战斗!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1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
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
选必中 第二单元 大单元教学第四课时 群文联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记念刘和珍君》
您的欣赏
感
谢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