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礼俗称谓
一、单选题
1.(2024九下·长沙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请人告诉用“见告”,欢迎询问说“垂询”。
B.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讲求对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C.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子瞻”“子美”“青莲居士”“六一居士”分别指苏轼、杜甫、李白、欧阳修。
D.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重五节”,主要习俗有挂艾枝、悬菖蒲、竞渡、禁火寒食等。
2.下列口语交际的情境中符合礼仪的一项是( )
A.舅舅春节驱车来你家,你说:“舅舅,您驾车劳顿,令尊还没回来,我为您泡上一杯白茶,代他表示歉意和欢迎。”
B.舅妈随车来你家,你说:“舅妈,清茶七分满,情意装满杯。看您因长途颠簸面容憔悴,气色不佳,请喝杯红茶暖胃驱寒。”
C.你陪表哥去医院看病,在医院,你说:“表哥,医生说你是拉肚子,既来之则安之,祝你宾至如归。”
D.你打算送点特产给外公,你说:“外公,您今年多少岁了? 我们这儿盛产天麻,吃点天麻,可以延年益寿,现惠赠给您,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3.如图的动作最有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礼节?( )
A.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4.(2022九上·洛阳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泊桑,英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昆曲、京剧、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游园》《贵妃醉酒》《女驸马》。
C.古代常用“社稷”“垂髫”“桑梓”“丝竹”作为国家、小孩、家乡、音乐的代称。
D.守岁、竞舟、赏月、登高习俗,对应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5.(2024九下·临湘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B.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C.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
6.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7.(2023九上·肇源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此书由西汉刘向校录编订。
B.《简·爱》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C.散文诗《海燕》的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D.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8.(2023七上·花垣期中)下面是从小鑫的积累本上摘录的4条笔记,请找出粗心的小鑫唯一写对的一条(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记录其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B.端午节吃粽子、挂菖蒲,重阳节登高望远、喝菊花酒,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曹操,字梦得,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9.(2023九上·邵阳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隆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通常是升职。
B.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指代官府的文书,此外尺牍、鸿雁、双鲤、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弱冠指青少年,束发指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感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
D.梧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承载着悲凉寂寞,如:梧桐更兼细雨;有时象征高洁品格,如: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10.(2023·西峡模拟)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夕之夜,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观花灯,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聚”。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来分别指代家乡、学生、月亮和音乐。
D.“冠”是古代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11.(2024·)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始龀”指七八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D.“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12.(2024七下·顺德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泱泱华夏,历史悠久,史书众多。我们的课本中经常会接触到这些史书。比如《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B.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时明月汉时关”,都运用了互文的手法。
C.古人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公”“翁”是对男子的谦称。
D.乐府本是古代管理音乐的官署,后来成为一种诗体名称。保存至今的乐府民歌,较多的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13.(2024七下·印江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言的“二十而冠”,是指男子二十岁就要“加冠、弱冠”,表示已成年;“而立”之年,则指人到三十岁;“不惑之年”则指人到四十岁。
B.《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选自其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C.1939年春天,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关头,诗人光未然创造了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颂》是第二乐章。
D.奥本海默是美籍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14.(2024·营山模拟)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昨天打扫教室卫生的人不是小张,而是小李。”这句话为复句,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B.中华诗文中有不少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青鸟”指信使,“丝竹”指音乐,“垂髫”指老人,“社稷”指国家。
C.“表”即奏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与“说”“铭”一样,都是议论性文体。
D.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长于记人,塑造了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周亚夫;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陈涉。
15.(2024九下·石林期中)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谦辞和敬辞,“令堂”是谦辞,“高见”是敬辞。
C.“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1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雎》为其首篇。
B.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常见的谦词还有“在下”“小女”“家母”“鄙人”等。
C.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D.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经典,里面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作出了详细的解释,这六个条例被称为“六书”。
17.(2024·孝感模拟) 周末,小宇到小雯乡间老家搜集资料,请你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小宇见到小雯的爷爷,问:“爷爷贵庚?”爷爷说:“今年七十八。”
B.爷爷听小雯介绍小宇上周刚获得市作文大赛一等奖,连连祝贺“恭喜恭喜!”小宇说:“同喜同喜!”
C.小宇看到乡间一则宣传语“孝感天下,情润山水。”他这样断句:“孝/感天下,情/润山水。”
D.小雯介绍说,我们老家清明节习俗可多啦,如扫墓、插柳、踏青、采茶、赏菊……
18.(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试卷)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19.(全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21 古代诗歌五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常见的有五律和七律。
B.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C.“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陆游。
D.《己亥杂诗》(其五)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
2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桃花源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也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大多与头发有关,除了《桃花源记》中学习的“黄发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及笄、若冠、而立等。
21.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两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始龀”“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绝句每首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绝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或“七言”。
22.(2024八下·信宜月考)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A.清明、数伏、冬至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B.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其中“社”指土地之神。
C.古诗文中以“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
D.古人常以折柳相赠表示对将要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
23.(2023八上·台州月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B.《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是指黄毛丫头,也就是指小孩。
D.《小石潭记》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4.以下是知识科普小手册中的四个词条,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谦辞———古人在日常交谈和书信往来中表示谦虚的言辞。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
B.律诗———通常每首诗有四联,一般说来,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比如《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是对仗句。
C.排比——古代散文有时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 比如《(孟子)三章》就使用了大量排比句,使得文章极富气势。
D.表———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卑微、恳切。 比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25.(2024七下·石林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如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称男子二十岁为“加冠”。
B.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C.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我们学过他的《无题》《夜雨寄北》。
D.《济南的冬天》,作者鲁迅。他是我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26.下列有关敬辞和谦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愚”是谦称自己不够聪明,“鄙人”是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B.读书人常常谦称自己为“小生”“晚生”“晚学”等,“在下”是谦称自己的地位不高。
C.在称呼对方时,中国古人常常抬高对方。比如,称对方为“阁下”,表示对方身份较高;称对方为“足下”,表示自己的身份在对方之下。
D.“令”是美好的意思,称呼自己的父亲可以说“令尊”,称呼自己的母亲可以说“令慈”。
27.(2021七上·赣州月考)下列语境中,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
B.您的光临,让敝店蓬荜增辉。
C.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华同学荣幸地加入我们班级。
D.你家老母让我给你说,这个周末一定要回家。
28.(2021七上·永嘉月考)下列加点的“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瓯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小越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小瓯生病的母亲,小瓯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小越妹妹的婚姻状况,小越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29.(2020七上·新邵期末)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加冠”是指男子十八岁,表示成年。
B.“文房四宝”是指书房中常备文具,指“笔、墨、纸、扇”。
C.“命运”、“能够”、“笔直”、“什么”分别是名词、量词、形容词、代词。
D.“尊君”与“家君”是敬称和谦称的区别,“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30.(2020七上·衢州期末)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
A.谢道韫的咏雪名句—— “未若柳絮因风起”,为后世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 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B.古时, 30 岁称“而立之年”,40 岁称“知命之年”,50 岁称“耳顺之年”。
C.“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赞人见解说“高见”,言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31.(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同步练习试卷)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 )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2.(2020七上·德惠期末)口语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划线词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前几日登门拜访,正巧您不在,令尊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B.今天是我们家搬入新居的好日子。酒席上,爸爸笑着对大家说:“各位高朋光临寒舍,是我们全家莫大的荣幸,在此身深表感谢!”邻居老张马上站起来说:“愚兄见外了,远亲不如近邻,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啦。”
C.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D.你的语文老师应邀参加班上举行的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33.(2020·瑞安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三年。
B.我与恩师的合影一直惠存至今,因为它是我们师生情谊的见证。
C.“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
D.古人常以“豆蔻”“而立”“花甲”代称十三四岁、三十岁、和六十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称谓;节气;礼俗
【解析】【分析】禁火寒食是清明前一两天寒食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 A .不得体,"令尊"应改为"家父";
B .得体;
C .不得体,"宾至如归"意思是:客人到此,有在家之感。形容接待客人热情周到。不符语境。
D .不得体,"惠赠"是称人赠与的敬辞,敬谦错位。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3.【答案】C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作揖”是汉民族的见面礼的一种。行礼时,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作揖与拱手、抱拳等意思相近。与图中礼节不同;
B、句中"折腰"是倾倒之意,不是礼节;
C、*顿首"指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图中人所行磕头礼就是“顿首拜谢";
D、"长跪”是古代的-种礼节,两膝看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指直身而跪,其礼节较轻。不是图中礼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常见礼节的把握,结合图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答案】A
【知识点】外国文学;其他常识;戏剧戏曲常识;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A.“莫泊桑,英国作家”错误。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5.【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说法不当。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的风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6.【答案】C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A:有误,八月十五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B:有误,八月十五喝桂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D:有误,中秋节亲人团聚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7.【答案】A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外国文学;礼俗;《简·爱》
【解析】【分析】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并非编年体史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8.【答案】B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A.有误,《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正确。
C.有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散文集。
D.有误,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9.【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职官;礼俗
【解析】【分析】BCD.正确。
A错误“左迁”为降职,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0.【答案】C
【知识点】称谓;礼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除夕”有误,应为元宵;B.“纪传体”有误,应为编年体;D.“十八岁”有误,应为二十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答案】C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加冠”是二十岁,不是十八岁。在古代中国,汉族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12.【答案】C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公”“翁”是对男子的敬称。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3.【答案】B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文化典籍;其他常识;名人事迹;称谓
【解析】【分析】A正确;B《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故错;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14.【答案】A
【知识点】近代文学;称谓
【解析】【分析】A:正确。
B:“垂髫”并不指老人,而是指少年或儿童。在古代,垂髫指的是古代中国民间少年男女未冠笄时的发式,头发下垂到眉毛。
C:“表”即奏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与“说”“铭”一样,都是议论性文体。此选项描述不准确。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而不是东汉。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5.【答案】B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项中关于“令堂”的描述是错误的。在日常生活中,“令堂”是敬辞,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而不是谦辞。而“高见”确实是敬辞,用来称对方的见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6.【答案】A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节气;《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A.“到战国时期”错误,应是“到春秋中叶(春秋时期)”;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涵盖面比较广,平时学习时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17.【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节气
【解析】【分析】D.“我们老家清明节习俗可多啦,如扫墓、插柳、踏青、采茶、赏菊……”的说法不正确。“赏菊”不是清明节的习俗,是重阳节的习俗,可改为“我们老家清明节习俗可多啦,如扫墓、插柳、踏青、采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18.【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科举;宗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忆。C,谥号是给王公贵族的,不能给平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多积累、巩固,比如人物称谓、年号、典章礼仪、天文历法等。
19.【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己亥杂诗;名人事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BD三项正确;C、错。陆游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平时要熟记学过的作家作品。
20.【答案】D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总角通常指幼年期,束发是男子的成年礼,及笄是女子的成年礼,若冠与及冠相近,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而立则指三十岁。这些术语反映了古代对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文化传统。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1.【答案】B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称谓;历法
【解析】【分析】A.“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都是确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的“三”是泛指;
B.正确;
C.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八句律诗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四句,不分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2.【答案】A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称谓;节气;宗法
【解析】【分析】A 选项中,数伏并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B 选项中,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C 选项中,“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这是正确的。
D 选项中,古人以折柳相赠表示对将要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这也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3.【答案】C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历法;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C.表述不正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而非指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4.【答案】D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诗歌文学常识;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判断。
D:有误。一、,写作的主体有误,“表”是向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而不是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二,表的言辞往往恭敬、恳切;而非卑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判断。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对文学常识要多读多记,正确礼节和掌握,解答时要逐项审读,认真判断,注意表述。
25.【答案】D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近代文学;诗句与人;称谓
【解析】【分析】ABC.正确
D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而非鲁迅。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6.【答案】D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
D“令”是敬辞,用于称对方的亲属。称呼别人的父亲可以说“令尊”,称呼别人的母亲可以说“令慈”。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27.【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敬辞和谦辞。A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自己的礼物。敬辞。B无误;C 荣幸:荣耀而幸运。谦辞,只能说自己。D拜访:敬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运用敬辞和谦辞。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28.【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敬称与谦称的知识掌握能力。
“令堂”尊称对方母亲;“令尊”才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敬称与谦称的知识掌握能力。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只能对人。在日常交际中,要注重对礼貌用语的了解与积累,使用敬辞、谦词时,要考虑说话双方的身份、情感以及说话的场合、情景等方面的要求。
29.【答案】D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A.“十八岁”有误,古时“加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B.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没有“扇”;
C.“能够”是动词,并非量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0.【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表现的能力。B:有误。古代40岁为“不惑之年”,50岁为“知命之年”,70岁为“耳顺之年”。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1.【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①“久闻大名”,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这里是写邀请函,还没有见面,用该词不合适;
④“光临寒舍”,具体用法就是在别人到自己家来的时候,为表谦虚和欢迎。用于邀请教授,不合适;
⑥“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用于向教授请教不合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要得体。要求考生熟读语句,仔细辨析划线的词语,结合平时说话要得体的知识进行辨析判断,注意平时掌握谦敬词的运用,说话要得体。
32.【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愚兄是对自己的称呼,不能用于对方。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 口语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 ,注意对谦辞、敬辞的掌握和积累。
33.【答案】C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此题中:
A项说法有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指的不是“三年”,正确的解释是:三秋指的是江南农民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古人指的三秋即一秋为一个季度,三秋为三个季度,约是现在的九个月时间。一般意义上而言,三秋泛指时间很久。
B项说法有误。我与恩师的合影一直惠存至今 ,“惠存”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保存”,因为惠存的解释是:“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常用的如:“惠存”,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提的上款;“惠存”是个敬词,就是希望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C项说法正确。
D项说法有误。豆蔻年华指女子13岁,在古时期,每一年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代称,而豆蔻年华所指的便是13岁的年龄,豆蔻出自杜牧诗句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十三岁的女孩就像二月初枝头上的豆蔻花。故豆蔻”代称十三四岁是错误的。古人喜欢用代称表示自己的年龄,襁褓指的是未满周岁的儿童,及笄指女子15岁,加冠只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不惑之年所指40岁,知名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为70岁。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1 / 1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礼俗称谓
一、单选题
1.(2024九下·长沙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请人告诉用“见告”,欢迎询问说“垂询”。
B.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讲求对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C.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子瞻”“子美”“青莲居士”“六一居士”分别指苏轼、杜甫、李白、欧阳修。
D.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重五节”,主要习俗有挂艾枝、悬菖蒲、竞渡、禁火寒食等。
【答案】D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称谓;节气;礼俗
【解析】【分析】禁火寒食是清明前一两天寒食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下列口语交际的情境中符合礼仪的一项是( )
A.舅舅春节驱车来你家,你说:“舅舅,您驾车劳顿,令尊还没回来,我为您泡上一杯白茶,代他表示歉意和欢迎。”
B.舅妈随车来你家,你说:“舅妈,清茶七分满,情意装满杯。看您因长途颠簸面容憔悴,气色不佳,请喝杯红茶暖胃驱寒。”
C.你陪表哥去医院看病,在医院,你说:“表哥,医生说你是拉肚子,既来之则安之,祝你宾至如归。”
D.你打算送点特产给外公,你说:“外公,您今年多少岁了? 我们这儿盛产天麻,吃点天麻,可以延年益寿,现惠赠给您,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 A .不得体,"令尊"应改为"家父";
B .得体;
C .不得体,"宾至如归"意思是:客人到此,有在家之感。形容接待客人热情周到。不符语境。
D .不得体,"惠赠"是称人赠与的敬辞,敬谦错位。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3.如图的动作最有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礼节?( )
A.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答案】C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作揖”是汉民族的见面礼的一种。行礼时,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作揖与拱手、抱拳等意思相近。与图中礼节不同;
B、句中"折腰"是倾倒之意,不是礼节;
C、*顿首"指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图中人所行磕头礼就是“顿首拜谢";
D、"长跪”是古代的-种礼节,两膝看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指直身而跪,其礼节较轻。不是图中礼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常见礼节的把握,结合图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4.(2022九上·洛阳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泊桑,英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昆曲、京剧、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游园》《贵妃醉酒》《女驸马》。
C.古代常用“社稷”“垂髫”“桑梓”“丝竹”作为国家、小孩、家乡、音乐的代称。
D.守岁、竞舟、赏月、登高习俗,对应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答案】A
【知识点】外国文学;其他常识;戏剧戏曲常识;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A.“莫泊桑,英国作家”错误。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5.(2024九下·临湘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B.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C.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说法不当。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的风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6.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答案】C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A:有误,八月十五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B:有误,八月十五喝桂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D:有误,中秋节亲人团聚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7.(2023九上·肇源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此书由西汉刘向校录编订。
B.《简·爱》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C.散文诗《海燕》的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D.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答案】A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外国文学;礼俗;《简·爱》
【解析】【分析】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并非编年体史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8.(2023七上·花垣期中)下面是从小鑫的积累本上摘录的4条笔记,请找出粗心的小鑫唯一写对的一条(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记录其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B.端午节吃粽子、挂菖蒲,重阳节登高望远、喝菊花酒,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曹操,字梦得,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B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A.有误,《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正确。
C.有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散文集。
D.有误,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9.(2023九上·邵阳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隆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通常是升职。
B.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指代官府的文书,此外尺牍、鸿雁、双鲤、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弱冠指青少年,束发指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感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
D.梧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承载着悲凉寂寞,如:梧桐更兼细雨;有时象征高洁品格,如: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职官;礼俗
【解析】【分析】BCD.正确。
A错误“左迁”为降职,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0.(2023·西峡模拟)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夕之夜,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观花灯,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聚”。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来分别指代家乡、学生、月亮和音乐。
D.“冠”是古代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答案】C
【知识点】称谓;礼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除夕”有误,应为元宵;B.“纪传体”有误,应为编年体;D.“十八岁”有误,应为二十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2024·)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始龀”指七八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D.“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答案】C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加冠”是二十岁,不是十八岁。在古代中国,汉族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12.(2024七下·顺德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泱泱华夏,历史悠久,史书众多。我们的课本中经常会接触到这些史书。比如《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B.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时明月汉时关”,都运用了互文的手法。
C.古人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公”“翁”是对男子的谦称。
D.乐府本是古代管理音乐的官署,后来成为一种诗体名称。保存至今的乐府民歌,较多的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答案】C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公”“翁”是对男子的敬称。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3.(2024七下·印江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言的“二十而冠”,是指男子二十岁就要“加冠、弱冠”,表示已成年;“而立”之年,则指人到三十岁;“不惑之年”则指人到四十岁。
B.《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选自其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C.1939年春天,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关头,诗人光未然创造了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颂》是第二乐章。
D.奥本海默是美籍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答案】B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文化典籍;其他常识;名人事迹;称谓
【解析】【分析】A正确;B《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故错;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14.(2024·营山模拟)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昨天打扫教室卫生的人不是小张,而是小李。”这句话为复句,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B.中华诗文中有不少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青鸟”指信使,“丝竹”指音乐,“垂髫”指老人,“社稷”指国家。
C.“表”即奏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与“说”“铭”一样,都是议论性文体。
D.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长于记人,塑造了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周亚夫;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陈涉。
【答案】A
【知识点】近代文学;称谓
【解析】【分析】A:正确。
B:“垂髫”并不指老人,而是指少年或儿童。在古代,垂髫指的是古代中国民间少年男女未冠笄时的发式,头发下垂到眉毛。
C:“表”即奏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与“说”“铭”一样,都是议论性文体。此选项描述不准确。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而不是东汉。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5.(2024九下·石林期中)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谦辞和敬辞,“令堂”是谦辞,“高见”是敬辞。
C.“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答案】B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项中关于“令堂”的描述是错误的。在日常生活中,“令堂”是敬辞,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而不是谦辞。而“高见”确实是敬辞,用来称对方的见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雎》为其首篇。
B.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常见的谦词还有“在下”“小女”“家母”“鄙人”等。
C.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D.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经典,里面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作出了详细的解释,这六个条例被称为“六书”。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节气;《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A.“到战国时期”错误,应是“到春秋中叶(春秋时期)”;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涵盖面比较广,平时学习时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17.(2024·孝感模拟) 周末,小宇到小雯乡间老家搜集资料,请你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小宇见到小雯的爷爷,问:“爷爷贵庚?”爷爷说:“今年七十八。”
B.爷爷听小雯介绍小宇上周刚获得市作文大赛一等奖,连连祝贺“恭喜恭喜!”小宇说:“同喜同喜!”
C.小宇看到乡间一则宣传语“孝感天下,情润山水。”他这样断句:“孝/感天下,情/润山水。”
D.小雯介绍说,我们老家清明节习俗可多啦,如扫墓、插柳、踏青、采茶、赏菊……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节气
【解析】【分析】D.“我们老家清明节习俗可多啦,如扫墓、插柳、踏青、采茶、赏菊……”的说法不正确。“赏菊”不是清明节的习俗,是重阳节的习俗,可改为“我们老家清明节习俗可多啦,如扫墓、插柳、踏青、采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18.(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试卷)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科举;宗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忆。C,谥号是给王公贵族的,不能给平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多积累、巩固,比如人物称谓、年号、典章礼仪、天文历法等。
19.(全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21 古代诗歌五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常见的有五律和七律。
B.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C.“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陆游。
D.《己亥杂诗》(其五)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己亥杂诗;名人事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BD三项正确;C、错。陆游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平时要熟记学过的作家作品。
2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桃花源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也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大多与头发有关,除了《桃花源记》中学习的“黄发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及笄、若冠、而立等。
【答案】D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总角通常指幼年期,束发是男子的成年礼,及笄是女子的成年礼,若冠与及冠相近,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而立则指三十岁。这些术语反映了古代对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文化传统。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1.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两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始龀”“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绝句每首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绝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或“七言”。
【答案】B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称谓;历法
【解析】【分析】A.“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都是确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的“三”是泛指;
B.正确;
C.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八句律诗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四句,不分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2.(2024八下·信宜月考)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A.清明、数伏、冬至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B.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其中“社”指土地之神。
C.古诗文中以“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
D.古人常以折柳相赠表示对将要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
【答案】A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称谓;节气;宗法
【解析】【分析】A 选项中,数伏并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B 选项中,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C 选项中,“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这是正确的。
D 选项中,古人以折柳相赠表示对将要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这也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3.(2023八上·台州月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B.《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是指黄毛丫头,也就是指小孩。
D.《小石潭记》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历法;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C.表述不正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而非指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4.以下是知识科普小手册中的四个词条,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谦辞———古人在日常交谈和书信往来中表示谦虚的言辞。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
B.律诗———通常每首诗有四联,一般说来,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比如《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是对仗句。
C.排比——古代散文有时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 比如《(孟子)三章》就使用了大量排比句,使得文章极富气势。
D.表———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卑微、恳切。 比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诗歌文学常识;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判断。
D:有误。一、,写作的主体有误,“表”是向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而不是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二,表的言辞往往恭敬、恳切;而非卑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判断。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对文学常识要多读多记,正确礼节和掌握,解答时要逐项审读,认真判断,注意表述。
25.(2024七下·石林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如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称男子二十岁为“加冠”。
B.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C.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我们学过他的《无题》《夜雨寄北》。
D.《济南的冬天》,作者鲁迅。他是我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近代文学;诗句与人;称谓
【解析】【分析】ABC.正确
D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而非鲁迅。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6.下列有关敬辞和谦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愚”是谦称自己不够聪明,“鄙人”是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B.读书人常常谦称自己为“小生”“晚生”“晚学”等,“在下”是谦称自己的地位不高。
C.在称呼对方时,中国古人常常抬高对方。比如,称对方为“阁下”,表示对方身份较高;称对方为“足下”,表示自己的身份在对方之下。
D.“令”是美好的意思,称呼自己的父亲可以说“令尊”,称呼自己的母亲可以说“令慈”。
【答案】D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
D“令”是敬辞,用于称对方的亲属。称呼别人的父亲可以说“令尊”,称呼别人的母亲可以说“令慈”。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27.(2021七上·赣州月考)下列语境中,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
B.您的光临,让敝店蓬荜增辉。
C.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华同学荣幸地加入我们班级。
D.你家老母让我给你说,这个周末一定要回家。
【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敬辞和谦辞。A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自己的礼物。敬辞。B无误;C 荣幸:荣耀而幸运。谦辞,只能说自己。D拜访:敬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运用敬辞和谦辞。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28.(2021七上·永嘉月考)下列加点的“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瓯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小越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小瓯生病的母亲,小瓯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小越妹妹的婚姻状况,小越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敬称与谦称的知识掌握能力。
“令堂”尊称对方母亲;“令尊”才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敬称与谦称的知识掌握能力。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只能对人。在日常交际中,要注重对礼貌用语的了解与积累,使用敬辞、谦词时,要考虑说话双方的身份、情感以及说话的场合、情景等方面的要求。
29.(2020七上·新邵期末)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加冠”是指男子十八岁,表示成年。
B.“文房四宝”是指书房中常备文具,指“笔、墨、纸、扇”。
C.“命运”、“能够”、“笔直”、“什么”分别是名词、量词、形容词、代词。
D.“尊君”与“家君”是敬称和谦称的区别,“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D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A.“十八岁”有误,古时“加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B.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没有“扇”;
C.“能够”是动词,并非量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0.(2020七上·衢州期末)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
A.谢道韫的咏雪名句—— “未若柳絮因风起”,为后世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 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B.古时, 30 岁称“而立之年”,40 岁称“知命之年”,50 岁称“耳顺之年”。
C.“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赞人见解说“高见”,言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表现的能力。B:有误。古代40岁为“不惑之年”,50岁为“知命之年”,70岁为“耳顺之年”。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1.(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同步练习试卷)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 )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①“久闻大名”,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这里是写邀请函,还没有见面,用该词不合适;
④“光临寒舍”,具体用法就是在别人到自己家来的时候,为表谦虚和欢迎。用于邀请教授,不合适;
⑥“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用于向教授请教不合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要得体。要求考生熟读语句,仔细辨析划线的词语,结合平时说话要得体的知识进行辨析判断,注意平时掌握谦敬词的运用,说话要得体。
32.(2020七上·德惠期末)口语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划线词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前几日登门拜访,正巧您不在,令尊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B.今天是我们家搬入新居的好日子。酒席上,爸爸笑着对大家说:“各位高朋光临寒舍,是我们全家莫大的荣幸,在此身深表感谢!”邻居老张马上站起来说:“愚兄见外了,远亲不如近邻,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啦。”
C.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D.你的语文老师应邀参加班上举行的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答案】B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愚兄是对自己的称呼,不能用于对方。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 口语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 ,注意对谦辞、敬辞的掌握和积累。
33.(2020·瑞安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三年。
B.我与恩师的合影一直惠存至今,因为它是我们师生情谊的见证。
C.“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
D.古人常以“豆蔻”“而立”“花甲”代称十三四岁、三十岁、和六十岁。
【答案】C
【知识点】称谓;礼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此题中:
A项说法有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指的不是“三年”,正确的解释是:三秋指的是江南农民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古人指的三秋即一秋为一个季度,三秋为三个季度,约是现在的九个月时间。一般意义上而言,三秋泛指时间很久。
B项说法有误。我与恩师的合影一直惠存至今 ,“惠存”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保存”,因为惠存的解释是:“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常用的如:“惠存”,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提的上款;“惠存”是个敬词,就是希望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C项说法正确。
D项说法有误。豆蔻年华指女子13岁,在古时期,每一年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代称,而豆蔻年华所指的便是13岁的年龄,豆蔻出自杜牧诗句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十三岁的女孩就像二月初枝头上的豆蔻花。故豆蔻”代称十三四岁是错误的。古人喜欢用代称表示自己的年龄,襁褓指的是未满周岁的儿童,及笄指女子15岁,加冠只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不惑之年所指40岁,知名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为70岁。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