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职官科举
一、单选题
1.(2024八下·信宜月考)下列不是“表降低官职”的词语是( )
A.请 B.左迁 C.擢 D.贬
【答案】A
【知识点】职官
【解析】【分析】A 选项“请”,在古代官职任免中,通常表示官员请求辞官或退休,而不是降低官职。
B 选项“左迁”,是降低官职的意思。古人以右为尊,左迁表示被贬官。
C 选项“擢”,是提拔、晋升官职的意思。
D 选项“贬”,也是降低官职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歌词中涉及的古人有苏轼、陆游。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谪”表示降职或远调,“左迁”表示升职。
C.“衔觞赋诗”“觥筹交错”“强饮三大白”中的“觞”“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D.“大河上下”中的“河”指黄河,“崇祯九年”中的“崇祯”是年号,“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答案】B
【知识点】职官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选项中的“左迁”一词表示的是降级、贬职,而不是升职。在中国古代,“左”常常与降低、贬抑相关联,而“右”则与提升、尊贵相关。因此,“左迁”是指官职的降低或贬谪,与“谪”这个词的意义相近,都是指官员被降职或远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2023九下·牟平期中)下列各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书”即书信,古时又称“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
B.在世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奇谋巧计的策略家;是雄才大略的外交家;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此句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和功绩。
C.“木兰不用尚书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尚书郎、侍中、侍郎、醉翁”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
D.三星堆考古中发现的旷世神品“青铜太阳轮”的用途到底是什么,专家们众说纷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是准确的。
【答案】C
【知识点】职官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醉翁”不是古代官职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为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则为学位名称。
B.陆游在《游山西村》提到了社日的热闹场景,立春后第六个戊日为社日,社日又称春社日,是春季祭祀土地祈求丰收的日子。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包括座右铭、墓志铭、居室铭。
D.”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
于现代的杂文。”爱莲说”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职官;科举;礼俗
【解析】【分析】B:陆游在《游山西村》提到了社日的热闹场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日又称春社日,是春季祭祀土地祈求丰收的日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2022·贵港模拟)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B.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四世同堂》《茶馆》等。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是指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古代表降职的词语还有“左迁”等。
D.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历法;职官;科举;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茶馆》是剧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6.(2020九上·铁锋期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打鼓报初更时间是晚八时左右。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朋友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等。
C.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固定词语表示:擢指官职提升;迁指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调转三种情况;谪指免去官职。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职官;科举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调转”的说法错误,平级调动,古代叫做“徙、调、转”。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7.(2021·潍坊)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B.《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史记》《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C.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D.“伯”“仲”“叔”“季”分别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或最小的),成语“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优劣难分。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其他常识;职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古代文化常识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的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ACD正确;B.错误,《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8.(2023九上·水城期末)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故乡》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迁客”指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原指屈原或《楚辞》作者,后泛指文人。
C.艾青,原名蒋正涵,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等。
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答案】D
【知识点】职官;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不是俄国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9.(2024九下·榕江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
B.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C.《无言之美》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是我国美学家、翻译家。
D.《谈读书》是美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一篇议论性的短文。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典籍;职官;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
10.(2024七上·柯桥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的词语,如“愚蠢”“卑鄙”等,称为贬义词;如“伟大”“粗细”等,称为褒义词。
B.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差别,像舍弟、鄙人都是谦称,令尊、家母都是尊称。
D.古代官员的升迁降职通常会使用固定的词汇,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就是指官员升职。
【答案】B
【知识点】贬义词;褒义词;其他常识;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A.“粗细”是一个中性词;
B无误。
C.家母是谦称,称呼自己的母亲;
D.“左迁”指降职(古人以右为上)。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1.(2023七上·余姚月考)我会选: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的词语,如“愚蠢”“结果”等,称为贬义词;如“伟大”“慈爱”等,称为褒义词。
B.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教导儿子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立志。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差别,像舍弟、鄙人都是谦称,令尊、家母都是尊称。
D.古代官员的升迁降职通常会使用固定的词汇,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就是指官员升职。
【答案】B
【知识点】贬义词;褒义词;诫子书;称谓;职官;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 错误,“结果”是中性词。
B 正确
C 错误。家母——我的妈妈,谦称。
D 错误。左迁——贬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2.(2020·咸宁)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大雁归来”“安塞腰鼓”“驿路梨花”四个短语的类型相同。
B.“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C.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亚元,第二至十名称解元。
【答案】B
【知识点】外国文学;动宾短语;偏正短语;比喻;排比;科举
【解析】【分析】A项中“大雁归来”是动宾短语,另外三项都是偏正短语;
C项中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D项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故答案为:B
【点评】A考查短语类型,B是考查修辞手法,都属于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内容;C是外国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D是中国文化常识。本题是综合考查语法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但是都是需要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
13.(2023九上·诸暨月考)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根据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创作的。
B.科举制度下,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考试,称为“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镜花缘》等。
D.艾青经过20年的沉寂,在1978年以后他的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如《光的颂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答案】D
【知识点】科举;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4.(2023九上·石林月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足下”指古代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B.《十五从军征》《木兰诗》都是乐府诗,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贬官、降职。
D.古代有很多代称,如“庙堂”指朝廷,“社稷”代表家乡,“桑梓”借指国家。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木兰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十五从军征;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D:错误。社稷,国家。桑梓,家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5.(2023九上·东阳期中)以下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雨果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B.词又叫长短句,根据风格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C.“迁客”指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因战国时屈原作《离骚》而得名,后泛指文人。
D.“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的是射箭,“弈”指的是下棋,这两种活动都是古人的娱乐活动。
【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词的文学常识;其他常识;职官
【解析】【分析】“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的是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16.(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分三甲出榜,考中者成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B.“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宏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副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指代家乡,丝竹指代音乐,桃李指代学生,婵娟指代月亮,须眉指代男子,巾帼指代女子。
D.中国书法有篆、隶、草、楷、行五种主要书体。篆书风格古朴,笔画繁复;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行书结构简省,纵任狂放;楷书笔画平直,规矩端正﹔草书书写快捷,潇洒飘逸。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诗歌对联;借代;科举;书法
【解析】【分析】D:错误。行书:书写快捷,潇洒飘逸。草书:结构简省,纵任狂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7.(2023九上·绥棱期中)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契诃夫是俄国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他文笔犀利,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C.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D.《简·爱》以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
【答案】A
【知识点】外国文学;小说文学常识;其他常识;科举
【解析】【分析】A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故错;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识记。平时所学的重要课文的作家作品、朝代、作者的生平简历、字号,甚至是一些轶闻趣事等等都要熟记,而且平时要学会整理归类。对于课文内容,学习之后也要常常复习,可以是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
18.(2023九上·宁远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骚人”原指屈原,后泛指文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闻笛赋”指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B.谪,封建王朝官员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C.“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D.维克多·雨果是英国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
【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其他常识;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D.有误,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作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19.(2023九上·兰溪期中)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雪》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与“迁客骚人”中的“迁”意思一样,都指古代官员的贬谪或降职,表达此意的还有“左迁”,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是一个谦辞,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常见的谦辞还有“家父”“小女”“高邻”等。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等应考,中试称为“举人”,如范进,他就是在乡试中取得第七名,成为了举人。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科举
【解析】【分析】A、风骚是汉语词语,原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无误;
B、“ 谪 ”特指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无误;
C、“舍弟”意思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高邻”是古代人们对邻居的敬称。有误;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无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 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20.(2023七上·京山期中)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听到史铁生的母亲去世的消息时,他的朋友可以这样安慰悲痛的史铁生:“惊闻令堂辞世,无比哀痛,尚祈节哀!”
B.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迁,表示官职的调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
D.朱自清的《春》由眼前带着甜味的春花写到甘甜的果实,是联想的创作手法。
【答案】B
【知识点】职官;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1.(2023八上·京山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B.“自康乐以来”与“元丰六年”中的“康乐”“元丰”都是皇帝年号纪年法。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对人以官职相称,自古就有。《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即是这种称呼。
【答案】B
【知识点】新闻常识;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康乐”不是皇帝年号,“自康乐以来”中的“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二、填空题
22.(2023九上·衡山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B.《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在 1936 年 2 月写的一首词。“沁园春”为词牌名,“雪”是题目。
C.吴敬梓,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与 旧诗一样,讲求语言的美感、意象的运用。
【答案】C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其他常识;职官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吴敬梓的代表作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三、问答题
23.(2023九上·朝天期末)回答问题
(1)阅读小说作品,总有一些情节、一些经典形象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下面是九(1)班同学就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作品内容编写的谜语,你认为谜面设计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谜面:一声老爷,喊出互尊互敬。(谜底:《故乡》)
B.谜面:一场风雨,练就坚强品质。(谜底:《孤独之旅》)
C.谜面:一条妙计,尽显豪杰机智。(谜底:《智取生辰纲》)
D.谜面:一次相逢,折射亲情淡薄。(谜底:《我的叔叔于勒》)
(2)有同学将九年上册学到的文学、文化等常识进行归类整理,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华诗文中有不少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青鸟”指信使,“丝竹”指音乐,“婵娟”指月亮,“桑梓”指故乡。
B.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癸卯年腊月初八辰时”中的“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至五时。
C.《范进中举》中,范进是参加乡试而中举,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之后还有会试和殿试,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
D.在古代,“谪”“左迁”“贬”均用于官员的降职或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即指“被降职”。
【答案】(1)A
(2)B
【知识点】历法;职官;科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BCD.正确。
A.有误,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失散多年的少年友谊,随着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喊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道出了世间悲凉,让我们见识到了封建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陋俗,感受到了真情被撕裂的悲哀,可将谜面改为“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
(2)ACD.正确。
B.错误,辰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早上七时至九时,“现在的下午三至五时”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B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四、综合性学习
预学甲【认识科举】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制度,完成下面的任务。
24.范进一开始的身份是秀才,参加了 ,考中后成为 。之后还有 、殿试,殿试的第一名称为 ,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25.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人才选拔方面的一项创举,促进了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的良好风气,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僵化,它逐渐成为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和桎梏思想、扭曲人性的推手。朗读下面的诗句,感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唐】王建<送薛蔓应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诗》)
【答案】24.乡试;举人;会试;状元
25.从诗句②、③、④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因为科举高中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仕途、跨越阶层,实现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改变。所以科举制度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的良好风气。
从诗句①可知,读书人对于科举高中的执着,认为登科就意味着人生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这也往往导致很多人履试不中,一生执着科举近乎癫狂;或者考中后开始忘却初心,肆意妄为。而明朝科举实行“八股文”,导致考试内容固定,进一步束缚了人们文化、思想的发展。
【知识点】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科举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流派、朝代国籍、传统文化知识等有关常识。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观点表达。先阅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与主题;然后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发表自己的看法。
24.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一、童试:也叫“童生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明代由提学官主持考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考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试地点分别在县、府、州。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二、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四、殿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皇宫殿廷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故答案为:乡试;举人;会试;状元。
25.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抒发了孟郊高中的欣喜、得意之情。
②“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多年苦读无人问津,科举高中后天下闻名。
③“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意思是一个人科举高中,整个家族都会觉得荣耀光彩。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早些时候只是普通的农田村夫,晚些时候却登堂入室,成为天子臣下。
从诗句②、③、④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因为科举高中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仕途、跨越阶层,实现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改变。所以科举制度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的良好风气。
从诗句①可知,读书人对于科举高中的执着,认为登科就意味着人生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这也往往导致很多人履试不中,一生执着科举近乎癫狂;或者考中后开始忘却初心,肆意妄为。而明朝科举实行“八股文”,导致考试内容固定,进一步束缚了人们文化、思想的发展。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 / 1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职官科举
一、单选题
1.(2024八下·信宜月考)下列不是“表降低官职”的词语是( )
A.请 B.左迁 C.擢 D.贬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歌词中涉及的古人有苏轼、陆游。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谪”表示降职或远调,“左迁”表示升职。
C.“衔觞赋诗”“觥筹交错”“强饮三大白”中的“觞”“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D.“大河上下”中的“河”指黄河,“崇祯九年”中的“崇祯”是年号,“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3.(2023九下·牟平期中)下列各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书”即书信,古时又称“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
B.在世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奇谋巧计的策略家;是雄才大略的外交家;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此句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和功绩。
C.“木兰不用尚书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尚书郎、侍中、侍郎、醉翁”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
D.三星堆考古中发现的旷世神品“青铜太阳轮”的用途到底是什么,专家们众说纷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是准确的。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为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则为学位名称。
B.陆游在《游山西村》提到了社日的热闹场景,立春后第六个戊日为社日,社日又称春社日,是春季祭祀土地祈求丰收的日子。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包括座右铭、墓志铭、居室铭。
D.”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
于现代的杂文。”爱莲说”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5.(2022·贵港模拟)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B.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四世同堂》《茶馆》等。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是指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古代表降职的词语还有“左迁”等。
D.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6.(2020九上·铁锋期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打鼓报初更时间是晚八时左右。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朋友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等。
C.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固定词语表示:擢指官职提升;迁指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调转三种情况;谪指免去官职。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7.(2021·潍坊)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B.《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史记》《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C.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D.“伯”“仲”“叔”“季”分别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或最小的),成语“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优劣难分。
8.(2023九上·水城期末)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故乡》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迁客”指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原指屈原或《楚辞》作者,后泛指文人。
C.艾青,原名蒋正涵,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等。
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9.(2024九下·榕江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
B.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C.《无言之美》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是我国美学家、翻译家。
D.《谈读书》是美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一篇议论性的短文。
10.(2024七上·柯桥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的词语,如“愚蠢”“卑鄙”等,称为贬义词;如“伟大”“粗细”等,称为褒义词。
B.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差别,像舍弟、鄙人都是谦称,令尊、家母都是尊称。
D.古代官员的升迁降职通常会使用固定的词汇,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就是指官员升职。
11.(2023七上·余姚月考)我会选: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的词语,如“愚蠢”“结果”等,称为贬义词;如“伟大”“慈爱”等,称为褒义词。
B.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教导儿子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立志。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差别,像舍弟、鄙人都是谦称,令尊、家母都是尊称。
D.古代官员的升迁降职通常会使用固定的词汇,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就是指官员升职。
12.(2020·咸宁)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大雁归来”“安塞腰鼓”“驿路梨花”四个短语的类型相同。
B.“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C.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亚元,第二至十名称解元。
13.(2023九上·诸暨月考)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根据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创作的。
B.科举制度下,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考试,称为“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镜花缘》等。
D.艾青经过20年的沉寂,在1978年以后他的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如《光的颂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4.(2023九上·石林月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足下”指古代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B.《十五从军征》《木兰诗》都是乐府诗,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贬官、降职。
D.古代有很多代称,如“庙堂”指朝廷,“社稷”代表家乡,“桑梓”借指国家。
15.(2023九上·东阳期中)以下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雨果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B.词又叫长短句,根据风格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C.“迁客”指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因战国时屈原作《离骚》而得名,后泛指文人。
D.“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的是射箭,“弈”指的是下棋,这两种活动都是古人的娱乐活动。
16.(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分三甲出榜,考中者成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B.“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宏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副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指代家乡,丝竹指代音乐,桃李指代学生,婵娟指代月亮,须眉指代男子,巾帼指代女子。
D.中国书法有篆、隶、草、楷、行五种主要书体。篆书风格古朴,笔画繁复;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行书结构简省,纵任狂放;楷书笔画平直,规矩端正﹔草书书写快捷,潇洒飘逸。
17.(2023九上·绥棱期中)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契诃夫是俄国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他文笔犀利,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C.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D.《简·爱》以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
18.(2023九上·宁远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骚人”原指屈原,后泛指文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闻笛赋”指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B.谪,封建王朝官员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C.“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D.维克多·雨果是英国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
19.(2023九上·兰溪期中)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雪》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与“迁客骚人”中的“迁”意思一样,都指古代官员的贬谪或降职,表达此意的还有“左迁”,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是一个谦辞,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常见的谦辞还有“家父”“小女”“高邻”等。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等应考,中试称为“举人”,如范进,他就是在乡试中取得第七名,成为了举人。
20.(2023七上·京山期中)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听到史铁生的母亲去世的消息时,他的朋友可以这样安慰悲痛的史铁生:“惊闻令堂辞世,无比哀痛,尚祈节哀!”
B.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迁,表示官职的调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
D.朱自清的《春》由眼前带着甜味的春花写到甘甜的果实,是联想的创作手法。
21.(2023八上·京山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B.“自康乐以来”与“元丰六年”中的“康乐”“元丰”都是皇帝年号纪年法。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对人以官职相称,自古就有。《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即是这种称呼。
二、填空题
22.(2023九上·衡山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B.《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在 1936 年 2 月写的一首词。“沁园春”为词牌名,“雪”是题目。
C.吴敬梓,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与 旧诗一样,讲求语言的美感、意象的运用。
三、问答题
23.(2023九上·朝天期末)回答问题
(1)阅读小说作品,总有一些情节、一些经典形象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下面是九(1)班同学就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作品内容编写的谜语,你认为谜面设计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谜面:一声老爷,喊出互尊互敬。(谜底:《故乡》)
B.谜面:一场风雨,练就坚强品质。(谜底:《孤独之旅》)
C.谜面:一条妙计,尽显豪杰机智。(谜底:《智取生辰纲》)
D.谜面:一次相逢,折射亲情淡薄。(谜底:《我的叔叔于勒》)
(2)有同学将九年上册学到的文学、文化等常识进行归类整理,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华诗文中有不少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青鸟”指信使,“丝竹”指音乐,“婵娟”指月亮,“桑梓”指故乡。
B.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癸卯年腊月初八辰时”中的“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至五时。
C.《范进中举》中,范进是参加乡试而中举,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之后还有会试和殿试,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
D.在古代,“谪”“左迁”“贬”均用于官员的降职或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即指“被降职”。
四、综合性学习
预学甲【认识科举】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制度,完成下面的任务。
24.范进一开始的身份是秀才,参加了 ,考中后成为 。之后还有 、殿试,殿试的第一名称为 ,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25.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人才选拔方面的一项创举,促进了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的良好风气,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僵化,它逐渐成为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和桎梏思想、扭曲人性的推手。朗读下面的诗句,感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唐】王建<送薛蔓应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职官
【解析】【分析】A 选项“请”,在古代官职任免中,通常表示官员请求辞官或退休,而不是降低官职。
B 选项“左迁”,是降低官职的意思。古人以右为尊,左迁表示被贬官。
C 选项“擢”,是提拔、晋升官职的意思。
D 选项“贬”,也是降低官职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答案】B
【知识点】职官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选项中的“左迁”一词表示的是降级、贬职,而不是升职。在中国古代,“左”常常与降低、贬抑相关联,而“右”则与提升、尊贵相关。因此,“左迁”是指官职的降低或贬谪,与“谪”这个词的意义相近,都是指官员被降职或远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答案】C
【知识点】职官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醉翁”不是古代官职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4.【答案】B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职官;科举;礼俗
【解析】【分析】B:陆游在《游山西村》提到了社日的热闹场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日又称春社日,是春季祭祀土地祈求丰收的日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历法;职官;科举;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茶馆》是剧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6.【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职官;科举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调转”的说法错误,平级调动,古代叫做“徙、调、转”。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7.【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其他常识;职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古代文化常识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的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ACD正确;B.错误,《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职官;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不是俄国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9.【答案】D
【知识点】文化典籍;职官;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
10.【答案】B
【知识点】贬义词;褒义词;其他常识;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A.“粗细”是一个中性词;
B无误。
C.家母是谦称,称呼自己的母亲;
D.“左迁”指降职(古人以右为上)。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1.【答案】B
【知识点】贬义词;褒义词;诫子书;称谓;职官;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 错误,“结果”是中性词。
B 正确
C 错误。家母——我的妈妈,谦称。
D 错误。左迁——贬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2.【答案】B
【知识点】外国文学;动宾短语;偏正短语;比喻;排比;科举
【解析】【分析】A项中“大雁归来”是动宾短语,另外三项都是偏正短语;
C项中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D项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故答案为:B
【点评】A考查短语类型,B是考查修辞手法,都属于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内容;C是外国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D是中国文化常识。本题是综合考查语法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但是都是需要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
13.【答案】D
【知识点】科举;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4.【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木兰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十五从军征;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D:错误。社稷,国家。桑梓,家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5.【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词的文学常识;其他常识;职官
【解析】【分析】“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的是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16.【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诗歌对联;借代;科举;书法
【解析】【分析】D:错误。行书:书写快捷,潇洒飘逸。草书:结构简省,纵任狂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7.【答案】A
【知识点】外国文学;小说文学常识;其他常识;科举
【解析】【分析】A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故错;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识记。平时所学的重要课文的作家作品、朝代、作者的生平简历、字号,甚至是一些轶闻趣事等等都要熟记,而且平时要学会整理归类。对于课文内容,学习之后也要常常复习,可以是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
18.【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其他常识;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D.有误,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作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19.【答案】C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科举
【解析】【分析】A、风骚是汉语词语,原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无误;
B、“ 谪 ”特指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无误;
C、“舍弟”意思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高邻”是古代人们对邻居的敬称。有误;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无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 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20.【答案】B
【知识点】职官;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1.【答案】B
【知识点】新闻常识;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康乐”不是皇帝年号,“自康乐以来”中的“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2.【答案】C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其他常识;职官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吴敬梓的代表作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3.【答案】(1)A
(2)B
【知识点】历法;职官;科举;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BCD.正确。
A.有误,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失散多年的少年友谊,随着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喊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道出了世间悲凉,让我们见识到了封建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陋俗,感受到了真情被撕裂的悲哀,可将谜面改为“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
(2)ACD.正确。
B.错误,辰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早上七时至九时,“现在的下午三至五时”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B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答案】24.乡试;举人;会试;状元
25.从诗句②、③、④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因为科举高中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仕途、跨越阶层,实现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改变。所以科举制度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的良好风气。
从诗句①可知,读书人对于科举高中的执着,认为登科就意味着人生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这也往往导致很多人履试不中,一生执着科举近乎癫狂;或者考中后开始忘却初心,肆意妄为。而明朝科举实行“八股文”,导致考试内容固定,进一步束缚了人们文化、思想的发展。
【知识点】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科举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流派、朝代国籍、传统文化知识等有关常识。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观点表达。先阅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与主题;然后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发表自己的看法。
24.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一、童试:也叫“童生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明代由提学官主持考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考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试地点分别在县、府、州。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二、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四、殿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皇宫殿廷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故答案为:乡试;举人;会试;状元。
25.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抒发了孟郊高中的欣喜、得意之情。
②“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多年苦读无人问津,科举高中后天下闻名。
③“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意思是一个人科举高中,整个家族都会觉得荣耀光彩。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早些时候只是普通的农田村夫,晚些时候却登堂入室,成为天子臣下。
从诗句②、③、④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因为科举高中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仕途、跨越阶层,实现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改变。所以科举制度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的良好风气。
从诗句①可知,读书人对于科举高中的执着,认为登科就意味着人生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这也往往导致很多人履试不中,一生执着科举近乎癫狂;或者考中后开始忘却初心,肆意妄为。而明朝科举实行“八股文”,导致考试内容固定,进一步束缚了人们文化、思想的发展。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