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阅读难点解析: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阅读难点解析: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04:2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意图;
2.分析人、物蕴藏的深层道理;
只有正确地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
理,才算是读懂了文章。而领悟文章主
要的道理,重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句,文章的主旨句要怎么把握呢 今天
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吧!
常考题型有哪些
你如何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如何找到文章主旨句
什么是文章主旨句
想一想
1.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启示
常考题型有哪些
什么是文章的主旨句呢
主旨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一般起到概括全文的目的,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是结尾,来概括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什么是文章的主旨句
怎样才能把握文章蕴含的道理呢
1.从题目中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主旨
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 是文章的主旨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如何找到文章的主旨句
2.在开头和结尾处找:
有些文章开头是总起句,揭示了全文内容,
是全文的主旨句。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 文,点明中心。
如何找到文章的主旨句
3.找出一些特殊句子:
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反复句,在文中
集中议论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句,在文中比较有 道理比较有哲理的哲理句。
如何找到文章的主旨句
如何找到文章的主旨句
看开头和结尾
看特殊句子
总结一下
看标题
桃花心木
①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②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
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③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④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
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⑤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⑥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
种。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⑦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⑧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多久浇一次水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⑨种树的人笑了,他说: “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
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
准的,它几天下一次 上午或下午 一次下多少 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
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⑩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
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 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
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
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 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文章《桃花心木》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 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
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 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人也应该和树一样,在一种不确定
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坚毅的人。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蕴含道理的把握。先看标题,标题“桃花心木”说明了文章主要内容。接着,分析文章的重点 句子,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才能学
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努力生长努力向 上的精神。
匆 匆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
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
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
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
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 —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
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④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
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⑤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
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
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
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案: 《匆匆》告诉我们时光易逝,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溜走,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珍惜我们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
发挥更大的价值。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蕴含的道理的把握。首先,先看标题,大致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匆匆”说的就是时间匆 匆。然后,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子,例如倒数第二段,通过6个问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怅惘,对时光流逝
抓不住的失落。时光恰如白驹过隙,岂能白走一趟,总要做点什么,留在人间。
坚持写作一丝不苟
①俄国作家果戈里总是天刚亮就起床,稍微活动一下,就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次, 一个朋
友问他: “您天天都在写吗 ” 他肯定地说: “必须每天写作。”
② “如果有一天没有写呢 ”朋友问。 “如果有一天没有写呢,怎么办 没关系,拿起笔
来,写‘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写’ ‘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写下
去,直到写得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
③果戈里不但坚持天天写作,而且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④按照往常的惯例,他每写完一篇作品,总是请别人提意见,然后再反复修改。这一次,他
请来了颇有名望的作家如科夫斯基。 在午饭后,正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时候,果戈里捧着剧本,
一字一句地朗读起来,如科夫斯基十分疲倦,听着听着,渐渐地睡着了。
⑤如科夫斯基一觉醒来,觉得很难为情。可果戈里对他说: “我曾请求您对我的著作加以批
评。您睡觉就是给它的最好批评了。”
⑥说着,果戈里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手稿扔进了火炉里。那熊熊燃烧的闪亮的火光,照着他的坚毅的面庞。
/i」
果戈里坚持写作一丝不苟,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我们从果戈里身上学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不
断打磨自己,也要做一个坚定而有毅力的人。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蕴含道理的把握。首先,看标题, “坚持写作一丝不苟”,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的主要观 点。接着,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 “果戈里不但坚持天天写作,而且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我
们要学习的,就是果戈里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烧炭工与绅士
①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
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
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
坏地说: “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
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②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
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
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③ “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 “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诺
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 “你说那句话了吗 ”诺比斯
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④烧炭工以和事佬的口吻连声说: “算了吧,算了吧。”
⑤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 “照我的话这样说: ‘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
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⑥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 “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
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 “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
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
幸 的 ! ”
⑦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 儿 子心领神会,
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⑧ “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 ”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
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⑨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
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
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
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⑩ “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本学年最精彩
的 一 课了!”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无论身份有什么区别,没有尊卑贵贱,如果犯了错误,应该知错就
改,敢于承认错误,与人平等相处。
分析:此文考查对文章蕴含道理的把握。首先,分析文章标题, “烧炭工与绅士”,说明这篇文章是围绕着这两个人 展开的。接着,看开头和结尾,结尾说“这是重要的一课”,教会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最后,看文中的重 点句子, “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绅士跟烧炭工的和解,倡导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互
相尊重,没有尊卑之别的价值观。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①她本来就是一个寡言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春季开学以来,同学们发现她越发沉默
了,像是一个闷葫芦。她原本还不算差的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
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做错三遍;许多同学开始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排挤她。
②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她向老师要求把座位挪到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从
那天开始,她觉得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不相干的,她的心在窗外的世界里:静静的
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南来的燕子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和着,嬉戏
着;树下几株细弱的小草在春风中微微摆动……她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
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
③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
不久,燕子开始南迁,只剩下树下枯黄的小草在秋风中瑟瑟地抖着。望着眼前这个黯淡的世界,
她哭了。
④秋天开学的时候,班级里新换了一位语又老师做班主任。老师姓徐,长得很漂亮,同学们
非常喜欢她,都愿意在课间时跟她谈天说地。她也喜欢徐老师,但是她不敢上前。徐老师的目光
几次落在她脸上,她都躲闪着避开了。有一天,徐老师在语文活动课上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
戏,用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随
着一声清脆的巴掌,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那里。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板擦落 在她的桌上时,她先是一惊,接着就愣在那里。同学们欢呼着要她唱歌,她不肯唱,也唱不出
来。同学们不依不饶,使劲鼓掌催促她,徐老师也走过来鼓励她。她涨红了脸,望着徐老师,眼
里竟噙满泪水。徐老师就说,既然不想唱歌,就罚写一篇作文吧,明天交上来。课后,徐老师还 特意对她说,只要用心写,写多少都行。
⑤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
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她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忙于生计,很少能够照顾到 她,只有每天晚上父女间的几句简单交流能让她感到安慰。然而就在春天,父亲得了一种怪病,
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
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
⑥第二天,徐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
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徐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徐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
调到了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从那天起,她仿佛换了一个人似
的,不但逐渐开朗起来,而且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都愿意与她交往了。
学期结束时,她还做了班长呢。
⑦几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
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 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
要在春天来临时,摇曳它细弱的身躯,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为春天增加一抹生机!
⑧谁也不知道,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徐老师在她的那篇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
你能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案: 文章讲述了老师鼓励一位自卑的小女孩,让她自信起来。告诉我们虽然小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即使是小草也
能绽放自己的风采,做风的一面旗帜,为春天增加一抹气息,我们要看到每个平凡的个体不一样的色彩。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蕴含道理的把握。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是老师写在女孩试卷上的话。我们再看文中重点句
子,倒数第二段,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要在春天来临时,摇曳它细弱的身躯”,即使我们 很渺小,我们也要绽放我们的风采,给春天增加一丝气息。
神奇的丝瓜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
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
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
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我自己每天早
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
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
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
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
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
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
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
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 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 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
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 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 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 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 的绿色牛角。
O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
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 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
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
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
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
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
子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
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
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
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⑩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 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 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
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
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
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案: 丝瓜像是有自己的思想一样,能够行动,文章表明了对大自然的一种崇敬,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们也许可以从丝瓜身上学习,学习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应变,积极生长。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涵的把握。
文章《神奇的丝瓜》主要写的是“丝瓜”的成长。 “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 动。” “丝瓜”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为,是最让作者感到意外的。 “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
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文章最后一句揭示蕴含的哲理:面对不同的问题,坦然面 对,采用不同方法,积极生长。
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①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 “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
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
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②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
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
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③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
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
弟。它们都美。
④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 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
逝; 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
章。
⑤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
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
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 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⑥《道德经》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
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
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
然一样——自然而然。
读一下这篇文章《朴素原来最有力量》,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像大自然一样,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内在和外在的一个统一,
最有力量的就是朴素的自然本身。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要蕴含道理的把握。标题《朴素原来最有力量》就是作者观点。我们再看重点句子(哲理
句 ) , “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
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