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据记载,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这一诏令( )
A. 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
B. 是商业税收迅速增加的反映
C. 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 促使财政收入保持长期稳定
2.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
A. 宋朝二府三司制 B. 元朝的行省制度 C. 明朝的内阁制度 D. 清朝的军机处
4. “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甘薯、玉米等新农作物引入中国并广泛种植”。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 东晋江南开发 B. 唐朝盛世局面
C. 宋元的城市繁荣 D. 明清的社会经济
5. 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治国”
7.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获得永久居住权
B. 获取巨额战争赔款
C. 要打开中国市场
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8.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
A.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 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
9. 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与该组诗歌密切相关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0.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公司)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 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 19世纪的报刊、揭贴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逐渐取代了“臣民““于民”。这反映出
A. 五四运动促成了民族觉醒
B. 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C. 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 “中体西用”传播了启蒙思想
12. 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全国到处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组织,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也甚器尘上。针对该现象,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德先生”与“赛先生” D.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榷场贸易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14.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共同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据记载,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这一诏令( )
A. 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
B. 是商业税收迅速增加的反映
C. 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 促使财政收入保持长期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将地方的财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分裂割据的势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收地方财权的措施,不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与商业税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的措施不能保持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故D项错误。
2.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全盘照搬了唐朝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辽代南北面官制、金代猛安谋克制度都是为了加速契丹族和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和协调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异性而设立的,B项正确;“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具有少数民族独创性,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建立在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的,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疆域分裂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
A. 宋朝二府三司制 B. 元朝的行省制度 C. 明朝的内阁制度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项中中国古代被异族征服的时期主要是元朝和清朝,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加强中央集权的是行省制度,B项正确;宋朝不是异族建立的,排除A项;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排除C项;清朝的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没有实际权力,不能统领地方政事,排除D项。故选B项。
4. “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甘薯、玉米等新农作物引入中国并广泛种植”。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 东晋江南开发 B. 唐朝的盛世局面
C. 宋元的城市繁荣 D. 明清的社会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甘薯、玉米等新农作物引入中国并广泛种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也在此时引入中国,可知这段材料描述的是明朝的经济,D项正确;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并未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排除A项;唐朝时期白银并未大量流入中国,排除B项;甘薯、玉米等新农作物引入中国并广泛种植是在明代,而不是宋元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发展
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出现一些思想家对当时进行了一些反思,工商皆本是这个时期黄宗羲提出的,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提出,排除A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朱熹的思想之一,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获得永久居住权
B 获取巨额战争赔款
C. 要打开中国市场
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答案】C
【解析】
【详解】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这是两次鸦片战争发动的主要目的,故C正确;开放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永久居住权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排除AD;获取巨额战争赔款与开放通商口岸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
8.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
A.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 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说明魏源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D正确。A中系统认识不符合题意,A错误。B是林则徐。魏源并不主张变革传统中国制度,C错误。
9. 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与该组诗歌密切相关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东海”、“郑氏的英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组诗歌描述的应该是台湾,台湾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故选C;ABD与台湾的割让无关,排除。
10.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公司)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 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191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进入短暂春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此前,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1912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B项;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世纪的报刊、揭贴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逐渐取代了“臣民““于民”。这反映出
A. 五四运动促成了民族觉醒
B. 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C. 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 “中体西用”传播了启蒙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时间是19世纪,而D项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是在世纪下半叶,排除D;B项材料中后者的称呼是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维新变法要建立君主立宪,在很大程度上称呼臣民,也是符合政体特征的,故C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所述是民主意识的发展,与 A项民族觉醒不符,排除。
12. 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全国到处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组织,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也甚器尘上。针对该现象,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德先生”与“赛先生” D.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复辟帝制,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所以激进的知识分子希望在思想上彻底拔除封建帝制的土壤,提出新文化运动,即提倡民主和科学,也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故选C;A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不选;B是达尔文进化论;D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提出的革命纲领。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榷场贸易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沿袭秦朝边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设置了各种机构加强治理。
(2)影响: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3)意义: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得出沿袭秦朝边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得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根据材料“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得出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设置了各种机构加强治理。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得出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根据材料“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得出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得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根据材料“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得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4.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共同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或反帝反封建)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
(2)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出路: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
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
【解析】
【详解】(1)主题根据“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依据、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实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之一,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这些实践的共同局限性在于它们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出路根据“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可知是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综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的趋势主要是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