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经典气自华。
《乡土中国》整本书精读课安排
【学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学术著作】作者根据在某专门知识 领域的研究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
单元学习目标
1.能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特点,思考 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 重新认识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
2.能把握“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核心概念,提炼学术 观点和内容提要,理清作者行文逻辑思路,把握全书知识体系。
3.能有意识地阅读序、后记、传记、评论等相关辅助资料,了解本书学术价值,积累社科类学术著作阅读经验。
4.能了解阅读学术著作的要求和基本方法,尝试运用圈画、 批注、思维导图等技能提取要点、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
5.能独立思考,乐于分享,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心得。
第1章学习目标
1.能在粗读全书基础上对本书全貌有基本了解,初步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能以文化反思的心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2.能把握第一章中“乡土社会”等重要概念,提炼内容提要, 理清行文思路,品味学术著作语言特色。
3.能了解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有意识地阅读相关辅助资料,知晓本书学术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内专门阅读《乡土中国》?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 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为什么读经典》,伊塔洛·卡尔维诺
1.经典性;
2.篇幅不长,简明扼要;
3.有温度。
阅读学术论著的基本要求
——《如何引导中学生研读学术论著》,林忠港
阅读学术论著常用技能
1.圈点勾画
2.批注简析
3.思维导图
4.读书笔记
……
圈点勾画
1.在重点句下画线;
2.在空白处做星号等符号;
3.在空白处编号;
4.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5.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6.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 伦
画不同种类的信号词:
(1)表示时间的信号词:当……时, 之后,之前,事先,接下来,此刻等;
(2)表示考虑事情两面性时的信号 词:然而,另一方面,但同时,此外等;
(3)表示顺序的信号词:首先,其 次,最后等;
(4)表示总结性的信号词:总之, 因此,总而言之等。
……
——《如何高效阅读》[美]彼得 孔普著
思维导图
1.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
2.分支按主题、次主题从这幅图 像向四周散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 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
4.善用多种颜色、动态线条、图 画、大小粗细变化、代码等。
……
——《思维导图》[英]东尼 博赞 巴利 伯赞著
批注简析要点
1.批注重要概念及其诠释
2.批注语言独到精彩之处
3.批注解读困惑质疑之处
4.批注与个人经验印证处
5.批注文中未展开的知识
《乡土中国》阅读建议
1.有概念意识,把握核心概念打牢基础。
2.有结构意识,理清不同层面行文思路。
3.有关联意识,关注书本内外的联系。
4.有语言敏感,准确领会作者表述意图。
5.有分享意识,独学静思,善于交流。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
乡土本色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臧克家《三代》,1942
“乡土本色”内容梳理
作用:总领全书
论点: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内容:17个自然段。
“乡土本色”内容提要
【方法指引】撰写内容提要是阅读学术类著作的重要策略。
请同学们尝试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 词语,撰写本章内容提要。
明确:作者着眼中国基层乡土社会,先把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 “本色”概括为“乡土性”,提炼出乡土中国的精髓。“乡土性”正 是乡土中国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支配力量。然后概述农耕文明 影响深远、人对土地的依附,接着指出在此基础上造成人员不流动、 聚村而居、村落之间孤立隔阂,村落内部是熟悉的社会,最后反思在社会激速变迁过程中这种“乡土性”产生了流弊。
“乡土本色”行文思路:思维导图
“乡土本色”主要概念
乡土性
依附于土地的本乡本土特性。
社会
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乡土社会
以乡土性为特点的社会形态。
本章提及的概念:
社区 社群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文意探讨
探讨1:以下是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平常语言、记录的司空见惯的现象。透过这些现象,作者发现了什么?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不是见外了么?”
女的插秧,男的锄地。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
人员不流动
熟人社会
礼俗社会
耕种分工程度很浅
探讨2:“乡土本色”开头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结尾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你是否认同结尾这一说法?联系生活实际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与思考。
【明确】开放性问题,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即可。
探讨3:本章结尾还说“‘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作者认为乡土社 会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现代化产生了阻碍,作者似乎对“乡土性”持否定态度,对吗?
【要点明确】费先生以学者客观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 试图客观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不能由此判断作 者对 “乡土性”持否定态度。
语言特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要点明确】第一句,作者简明扼要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观点,同时强调了“从基层上看去”这个前提,并随之解释了如此 强调的原因,十分严谨。“注意”已经表达了“把心思放到某个方面”的意思,加上“集中”,更突出了聚焦的意味;“不完全相同”“暂时”“才是”等词语都体现出作者表述语意力求精准的特点。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 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要点明确】“行动不得”赋予了庄稼“灵动”的生命性; “侍候”多指对长辈或地位高者小心侍奉,在这里用于老农对 “庄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而谈到本应是 行动者的“老农”,却因这“行动不得”的庄稼倒像是“长”在 了土里。从中我们发现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语言兼具生动、有趣、 传神的个性特色。
学术语言的特点
准确
简洁
严谨
费孝通先生学术语言兼具生动、有趣、传神的特点。
关联拓展
(一)现代生活中的实例
1.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别墅院子等地方见缝插 针地“种菜”。
【原文】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 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2.逢年过节,归乡心切的返乡大潮。
【原文】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 态,迁移是变态。
(二)文学作品中的关联例子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 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 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汪曾祺《胡同文化》
【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 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 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
(三)社会发展史实中的例子
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基于近现代中国 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现状,深刻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重点在农村,在实践中创造性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
(阅读“学习强国”文章《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中国 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这与本书对中国基层社会本质特点的判断是不谋而合的。
【原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梳理本章总领全书的关联点
课后作业
1.请观看1992年上映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和2017年上 映的《十八洞村》,关注乡村生活状态与人的思想行为特点。 思考:①秋菊为什么打官司?为什么打赢了官司的秋菊却陷 入了迷惘? ②你从两部电影故事情节中看到中国乡村20余年 间的哪些“变”与“不变”?(建议观看平台:“学习强国” 学习平台。)
2.根据学到的学术著作阅读技能,尝试完成本书1-3章的 圈画批注及结构梳理。
3.分小组课后完成对这些概念的诠释:社区、社群;礼 俗社会、法理社会。
推荐阅读
这本书太难读懂了,我感到很焦虑, 怎么办?
【解答要点】“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 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温儒敏)
答疑
从学术语言角度,我认为文中这句话不够简明扼要,请问这样修改可以吗?
【原文】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 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
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
【修改】后来,她和我说假如在外乡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 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
【解答要点】增强所举事例的真实性;实事求是地告诉读者自己 并未亲眼看见波兰的这个风俗,体现了作者贯穿全书始终的求实、严谨的学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