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三单元《布局谋篇》支架式写作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布局谋篇》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部分,是学生进行写作构思的重要环节。旨在教会学生根据表达中心的要求,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作出整体的谋划。本节课以写作实践一为依托,以太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家乡的名片》写作提纲,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小组研讨写作支架习得组织材料、布局的技巧,当堂写作展示,借助量表进行互相评价,自主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大作文的写作,作文内容的交流与分享。学生由此加深对于家乡文化的了解,厚植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九年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作文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在整体布局谋篇方面有所欠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前缺少整体构思的意识,无法根据主题合理甚至有创意地安排材料的顺序和文章的布局,拟写的作文提纲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促进写作一气呵成。因此,学生需要提升谋篇布局的能力,在写作前进行明确、条理的思考,完成写作提纲,实现写作时的有的放矢。
【写作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深入了解太原,热爱太原,继承和弘扬太原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思维能力:能分析比较所提供的写作支架,根据表达需要选材、拟写提纲、完成作文,并借助评价量表,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评价,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和完善。
审美创造:在确定选材的过程中发现并欣赏家乡之美,拟写提纲过程中感受文章详略之美、结构严谨之美,尝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融入个人的审美取向。
语言运用:能围绕热爱太原文化,宣传太原风采的中心,对材料进行梳理,并从中选择合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学习拟写写作提纲,掌握必备结构技巧,并能根据实际所需修改提纲。
【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选材的过程中发现并欣赏家乡之美,拟写提纲过程中感受文章详略之美、结构严谨之美,尝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融入个人的审美取向。
【写作教学支架搭建点与支架类型】
教学支架设置点 支架类型
导入环节 情境支架
“明确中心,梳理材料”环节 概念支架 表格支架
“安排顺序,确定结构”环节 策略支架
“拟写提纲,确定布局”环节 策略支架 程序支架
“交流评价,完善修改”环节 评价支架
【写作评价】
提纲评价量表
要求(每项2星,共8星) 评价
他评 自我收获及反思
结构完整、有新意 结构完整 (文章包含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
结构有新意 (使用技法,如线索分明、首尾呼应、小标题连缀等)
详略得当 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内容详写、关系较远内容略写
过渡自然 有明显的过渡句段,条理清楚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城市类综合评比中最具分量的一块“金字招牌”,是最高荣誉。2023年是太原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决胜战胜的冲刺之年,作为一名太原市民,作为一个普通学生,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描摹家乡风采,宣传家乡的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太原、喜爱太原。
(设计意图:以情境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讲解新课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说说家乡的名片
引导:日常生活中的名片是新朋友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最快有效的方法。你心目中最能代表家乡太原的名片是什么呢?大家说一说。
学生1:双塔寺,晋祠、迎泽公园
学生2:狄仁杰,王昌龄,白居易,傅山
学生3:饺子、面条、馒头、米汤
点拨:饺子、面条在北方地区其实是常见的主食,而像头脑、丸子汤、沾片子这类在外地较为罕见的食物,就更具有地方特色。同学们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除了大家所说的景点、人物、美食,我们还可以从建筑、民俗中选材,比方说徐沟背棍、太原锣鼓、晋源飞火流星等等,当然,我们在选材时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有真实的生活经历才容易写出自己切身的情感体验。
明确:(屏显)
太原的名片
类目 示例 景点 晋祠、蒙山大佛、崛围山景区、汾河公园、山西省博物馆 名人 狄仁杰,王昌龄,白居易,傅山 建筑 双塔寺、晋祠、漪汾桥、南中环桥、植物园 美食 头脑、稍梅、丸子汤、羊杂割、剔尖面、刀削面、拨烂子 特产 陈醋、郭杜林月饼、六味斋腊肉、清徐葡萄酒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原锣鼓、莲花落、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选材情况,引导学生在选材时注意典型性、代表性。)
在课前我们下发了作前任务单,让同学们明确写作要求,并搜集资料,初步完成选材和组材,现在请两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路。
明确:(屏显)
主题 选材 内容 材料组合方式
学生1:我选择的素材是晋祠,准备先写晋祠的历史内涵,再写晋祠的特色建筑戏台和鱼梁飞沼,最后写我对于晋祠的印象和感受。
学生2:我选择的素材是刀削面,准备先写我们全家都喜爱吃刀削面,再写妈妈做刀削面的过程,最后写我品尝刀削面。
教师点拨:同学们选择了我们太原的代表建筑和美食,并且准备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真实的经历与感受,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文章素材的组合和结构还存在一些小瑕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重点学习布局谋篇。
屏显
布局谋篇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为选材做好准备。上课伊始分享作业可以明确学生的学情,便于教师进一步指导。)
三、支架研讨明组材
究竟哪个材料应该排在前面?哪个材料应该排在后面?我们需要考虑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对,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等等。材料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区别,就是并列关系。材料之间有明显的先后关系,一个发生完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就是承接关系。这两种构思比较简单,其它几种关系的材料我们怎么安排顺序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组写作支架,同学们自主阅读学案,小组交流,组织材料我们有哪些办法?
安排材料顺序的支架:
示例一: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背影》
示例二: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三: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紫藤萝瀑布》
示例四: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主人家是谁?”“不晓得。”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驿路梨花》
小组代表发言:
3组:《驿路梨花》设置了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究竟谁是房屋的主人?解放军为什么要盖房子?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启示我们材料之间如果有因果关系,可以把结果或者结论提前,使读者急于了解事物的原因,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集中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这启示我们可以提炼素材之间的相似或者相关的点,为文章设置线索,使得文脉贯通。
6组:本文的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阿长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令“我”不喜欢,再写她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表现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材料之间是转折关系时,可以运用欲扬先抑的办法使其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8组: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插叙了十几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的遭遇,作者以花写人,暗示了时代特征。同时将回忆中伶仃稀落的紫藤萝花与眼前繁多茂盛的紫藤萝花作对比,突出紫藤萝花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引出下文对于生命的感悟与思索。当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且有明显的主次区分,次要的材料是用来补充交代人物和事件的,在正常的行文中插入,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内容曲折有致。
小结: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我们可以借鉴课文中设置线索、先抑后扬、插叙穿梭、巧设悬念这四个办法。
(设计意图:对于材料的组合,学生普遍考虑得较为简单,缺少设计感。教师从课文中提取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并提炼布局办法。)
四、教材借鉴学布局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学习拟写提纲。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一说,拟写提纲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屏显
写作提纲是在简单的框架图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简要的文字明确文章的全貌,包括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部分怎样展开、如何承接与过渡等,要尽可能考虑清楚。那么写作提纲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安排好了材料顺序,我们还应当根据材料与主体的关系确定详写、略写。能够表现中心的内容详写,不能表现中心的内容略写。
生2:根据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标示出文章的层次与段落、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生3:不同文体的写作提纲,拟写时侧重点有区别。记叙文重在列出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重在列出论点是什么,如何引出论点、进行论证、作出结论;说明文重在列出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说明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课本知识,提炼拟写提纲的要点。)
点拨:同学们之前也拟写提纲,但是现在看来,那时候拟写的提纲大多只考虑了文章材料的组合,对于具体布局技巧和更进一步的开头、结尾、过渡考虑的不够,看来,只有周密细致的思考谋划,才能在写作时有的放矢。
屏显:
写作提纲 文章题目 半命题作文需要补全题目,材料或话题作文需要自拟题目。中心思想 通过……(人、事、物、景等)表达……情感。开头 用简明的句子写出中心句或关键语句。中间 具体段落内容可以简略概括,标清楚详略,如果有线索,应当标注线索。结尾 用简明的句子写出中心句或关键语句。
过渡:对于我们开头、过渡、中间和结尾,老师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组支架。请大家默读自学。然后结合自己课前的任务单,拟写提纲。
1.开头的写作支架:
①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式开头法指的是文章一开篇,就直入正题,直接交代本文要写什么人、什么事,要讲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等等。
示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②曲笔入题法
曲笔入题是指借诗词歌赋渲染气氛,借故事、道理等引出主题。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朱光潜《无言之美》
明确:《春》开门见山,表明作者对美丽春天的喜爱之情。《无言之美》开篇如讲故事,绘声绘色,一下子吸引了读者。
2.过渡的写作支架
①用设问过渡: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用词语过渡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③用过渡句衔接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鲁迅《藤野先生》
④用过渡段衔接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结尾的写作支架
①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虽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②饱含哲理,发人深思。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每当我遇到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③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④拓展意境,丰富内容。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曹文轩《孤独之旅》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巩固已学技法知识,并引导学生完成从阅读走向写作的知识迁移。)
五、拟写提纲展评议
师:同学们是否完成提纲的拟写了呢?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提纲,并根据屏幕上的量表进行互评。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出优秀提纲进行全班展示。
屏显:
提纲评价量表 要求(每项2星,共8星) 评价 他评 自我收获及反思 结构完整、有新意 结构完整 (文章包含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 结构有新意 (使用技法,如线索分明、首尾呼应、小标题连缀等) 详略得当 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内容详写、关系较远内容略写 过渡自然 有明显的过渡句段,条理清楚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量表互相评价提纲,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及时改进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学生展示:
学生一:
题目:家乡的名片
中心思想:通过两次去晋祠的经历表现晋祠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开头:如果说故宫是到北京必须打卡的地方,那么来到太原,你一定要去晋祠。
中间:(略写)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方向,我曾经两次到过那里。
(次详)小学的暑假跟随父母到晋祠游玩,被这里清幽宁静吸引。群山环
抱之态、古木森森之姿、流水潺潺之妙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渡)自此以后,晋祠成为我心里魂牵梦萦的地方,我还想再去一次。
(详写)中学的五一再次来到晋祠,被这里悠久的历史打动。桐叶封弟的
典故、古朴厚重的楹联、优美精巧的建筑,使得我心生自豪。
结尾:走进晋祠,跨越千年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风景之美向你徐徐展开。晋
祠,不愧是太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太原人民永远的骄傲。
学生二:
题目:家乡的名片
开头:一张幼时我挤眉弄眼的照片,原来是错把醋当饮料喝了下去。我结下了和醋的不解之缘。
中间:(略写)游览东湖醋园,初入厂区,醋香满怀。
(次详)参观醋缸,了解醋酿造的不同年份及其功效。
(详写)探访秘地,目睹酿醋工作人员的辛苦。
结尾:陈醋醇厚酸甜,是家家必备的调味品,更是家乡人民辛勤工作的结晶,是我家乡最靓丽的名片。
学生三:
题目:家乡的名片
开头:由“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铁棍爱煞人”这句民谚引出徐沟背铁棍的艺术。
中间:(次详)过年期间逛庙会看到背棍表演,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进行场面描写。
(详)好一个背铁棍艺术!具体描写背棍展示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详)好一个背铁棍艺术!具体描写孩子们坚持演出的努力,刻苦,以美好的心愿。
结尾:好一个背铁棍艺术!博采众长,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芭蕾 “托举”,秧歌的“群舞”,高跷的“凌空”等精华,这一艺术,正带着黄土高原淳朴的民风,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分享非常精彩!看来大家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真正掌握了作文谋篇布局的办法,明白了拟写提纲应当尽可能地全面、具体,为我们下一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提纲,能够给全体学生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启发其余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内容。)
教师:在外地人眼中,太原是一座工业化城市,通过我们的文章,他们会发现,太原,原来风景这么优美!原来历史这样悠久!原来美食这么多样!原来人才这样辈出!原来文化这么厚重!习总书记曾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性的大问题。”这次写作实践使我们心中满溢着自豪与骄傲。这样美好的家乡,值得我们用心建设,用力守护。作为新一代的太原人,我们以青春之名,努力学习,不懈奋斗,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建设家乡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家乡美好富饶,自觉增长本领,成为家乡的建设者。)
五、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根据同学的评价进一步修改写作提纲,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家乡的名片》习作,不少于600字。
拓展作业:将自己的习作大声朗读并录制成视频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
(设计意图:小结课堂内容,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完成习作训练,深化课堂内容。)
【附学生习作,创作结果】
太原锣鼓
你要问我什么最能代表太原?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太原锣鼓!
今年元宵节,母亲带着我前往钟楼街观看非遗民俗展演,其中的锣鼓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表演前,两支队伍在戏台前摆开阵势,大鼓、大铙、战鼓、马锣……一件件稀奇的玩意吸引了我的目光,台下观众仿佛奔涌的大河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都在期待这一场精彩的表演,台上的队员们也摩拳擦掌,攥着一股劲仿拂都已做好了准备,顿时,台上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在主持人的宣读下,这场盛大的表演正式开始,每一名队员都在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只见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鼓棒,用尽全身的力气打向鼓面,只为将表演展现到最大化,“咚,咚,咚”,锣与鼓的声交汇在一起,那声音贯穿着整个戏台,震天动地,气壮山河,响彻整个云霄。几十号人,几十号鼓几十根鼓、几十只锣构成了整个表演的主旋律,队员们动作整齐划一,节奏保持着高度统一,哪是一丝一毫的失误也可能会使表演失败。
“咚”伴随着一次短暂的停顿,前奏部分结束,高潮部分随之而来。台上的气氛也更加紧张起来,一切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锣鼓的声音也变得复杂起来,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大浪奔涌,时而如鸾铃钉铛,时而霹雳轰鸣,声音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眼前的场景好似两军对垒,誓必一决胜负,刹时,我的脑海中不禁回想起出一幅古代战争厮杀时的场面,数以万计的士兵在中原大地上进行着激烈的战斗,过了许久,我的思绪才终于回到眼前的戏台上。
这时的表演已接近尾声,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停止,表演也终于结束了,台下的观众也不自主的发出了一阵阵喝彩,无数人望着眼前的戏台意犹未尽,迟迟不肯离开。这场巨大的盛会随傍晚的来临而落下唯幕。
太原锣鼓是众多太原民俗中的一个代表,但它那独一无二的表演却令我永远无法忘记。
太原的背铁棍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铁棍爱煞人”这句流传在山西的民谚,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徐沟背铁棍的艺术魅力,素有“空中芭蕾”的徐沟背铁棍,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每精彩亮相在各种庙会集会上,让周内外游客大开眼界。
在太原的传统庙会里,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背棍,伴随敲锣打鼓的声音,远远望去,只见远处红红绿绿的一片越来越近,那身着戏装的艺人们走着歌的步伐,踩着点,有起有伏,特别之处在于左肩上面悬空站着一个小孩,两只手臂也随着艺人的节奏左右摆动,看并带动两只长长的摆袖翩起舞,是活生生的空中舞蹈,棍下的人颤颤颠颠,伴着乐曲徐徐前行,如沐春风,棍上的小孩忽忽悠悠,随着节奏上上下下,似天仙下凡。
好一个背铁棍艺术!有的是书生打着雨伞,上面站了一个白衣女子,这就是《白蛇传》;有的是道士打扮的人顶着花篮,上面站着一个背棍头带牡丹的少女,这就是《洞宾戏牡丹》……内容丰富每台组合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再看众人的目光就像被磁石吸住一样,艺人们扛起八十多斤的背棍,孩子们悬在二米高的空中,轻松自如地行走,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情感。多么优美的舞姿啊——背铁棍艺术!
好一个背株棍艺术!整个表演中,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无忧无虑:交织!甩袖!摇摆!他们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尽管天气寒冷却始终以一张可爱的笑脸面对观众,为了少上厕所,不影响演出,般都用鸡蛋充饥,有时太累了,就在架子上打个盹。据说在当地每逢正月十五闹红火,各家的男孩女孩都把自己能上背棍视为一种荣耀,认为参加者男好娶,女好嫁,象征着自己一生的幸福!
好一个背铁棍艺术!博采众长,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芭蕾 “托举”,秧歌的“群舞”,高跷的“凌空”等精华,这一艺术,正带着黄土高原淳朴的民风,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太原的旺火
岁末年初之时,总是要回老家过年的,最让我期待万分的一件事就是点旺火。
旺火是北方地区的风俗,在山西尤为流行。在我的老家,每年除夕子夜的钟声响过,家家户户点燃旺火,通村照亮,映得天空红彤彤,亮堂堂。
小时候不免问过垒旺火的爷爷此项活动的寓意,他却答不上来,只说:“这是老祖宗世代传下来的习俗!”后来便没再多问,只知道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美得无与伦比,不由得让我陶醉其中,也好像偶尔闪过几丝想法,总觉得这旺火中蕴藏着某种精神,今年亦如此。
大年三十,寒冷包裹了整个村子,门外稍站一会儿都会冻得瑟瑟发抖,我却在院里急切地踩着脚,无暇顾及严寒,而是将全部目光注向了爷爷垒旺火的身影。只见他拣来一堆枯树枝,将它们错落有致地垒在一起,横竖交叉着既稳固不倒,又如同一个塔楼似的美观宏大,最后再用绳子一绑,就稳稳当当了。
到了晚上,黑幕早已笼罩天空,我期盼着旺火的点燃,心也激动地快要一跃而飞,手不停抖动着,一切都似乎屏息凝神了下来,目光全如离弦之箭般扎在了“火炉”上。刚开始只是冒了几点火星,可它急着蹦到了枯木旁,顿时火势开始止不住地猛烈起来,我目睹着金红色的火焰包裹了整个火炉,仿佛一条巨龙旋转、升腾着蹿上了天空,烟雾里的几颗星星显得忽明忽暗。火堆中不时传来几声木头灼烧时的“噼啪”声,我忍不住凑近去瞧,一股烟熏味扑鼻而来,但那使我回味无穷,总觉得这就是大人们常说的“年味”……我也明白,这旺火不正是寓意红红火火,辞旧迎新吗!
熊熊燃烧的旺火虽然在太原市区已不多见,但是它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过去的三年,因为疫情,人们的生活笼上阴霾,就让这旺火烧掉所有的烦恼和忧愁,烧出一片火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