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师 说
韩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
解题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本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句读( ) 或不( )焉
经传( ) 从( )师
老聃( ) 蟠( )
苌( )弘 近谀( )
冉 ( ) 潘( )
无长( )无少 须臾( )
句读( dòu ) 或不( fǒu )焉
经传( zhuàn ) 从(cóng )师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 cháng)弘 近谀( yú )
冉 (rǎn ) 潘( pān )
无长( zhǎng )无少 须臾( yú )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 )知之( )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 )师,其( )为( )惑也,终( )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 )闻道也( )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求学的人
用来……的
表顺承,就
道理
表转折,却
跟从
那些
成为
始终
相当于“于”,在
舒缓语气
他们
本来
跟从(他)并且
以……为师
吾师( )道( )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也。
以……为师
道理
知道
因此,所以
无论
存在的地方
存在的地方
研读文本
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2、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
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
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3、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嗟乎!师道( )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求学的道理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之圣人,其( )出( )人也远矣 ,犹且( )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是故圣( )益( )圣( ),愚( )益愚( )。圣人之所以( )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他们
超出
尚且
他们
一般人
低于,名作动
却
以……为耻
圣人
更加
圣明
愚人
愚昧
……的原因
圣人
表猜测,大概
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 )耻( )师焉( ),惑( )矣!彼( )童子( )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自己
对
却
以……为耻
语气词
糊涂
那些
儿童
并且
文字的诵读
所说的
有的人
通“否”
小的方面学习
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 )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 )者,则(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 )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 )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这些
以……为耻
互相学习
类
说
就
就
他
相似
阿谀
不屑一顾
竟然
反而
表感叹语气
研读文本
1、说说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是怎么联系的。
第一部分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部分以第一部分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了第一部分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部分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对比一:“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对比二:“为子择师”——“其身则耻师”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
夫之族”
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 ),如是( )而已( )。
固定
以……为师
这些人
比不上
不一定
学问技艺
专门研究
像这样
罢了
研读文本
这部分与第一部分关系怎样?
这一部分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部分中的论点。这部分先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接着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 )经传( )皆通习( )之,不拘( )于时( ),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 )贻( )之。
爱好
《诗》《书》《礼》《易》《春秋》《乐》
经文和传记
普遍学习
拘束
时风
赞赏
古人从师之道
用来
赠送
研读文本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
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文言知识整理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
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惑而不从师
(3)吾从而师之
(4) 择师而教之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小学而大遗
(7)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7)圣人之所以为圣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作师说以贻之
助词,的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助词,无译
助词,的;
代词,指代童子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他,指李蟠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1)郯子之徒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这,这一类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代词,他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
(4)皆出于此乎
(5)不拘于时
介词,比
介词,向
介词,对于
介词,从
介词,表被动,被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受”通“授”
“不”通“否”
“读”通“逗”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无论 今:没有
(5)吾从而师之
(6)今之众人
(7)小学而大遗
古:两个词。跟随、而且 今:"从而"是连词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从而师之
d吾师道也
名词,老师
动词,从师求学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传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道
A 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道相似也
名词,道理
有“风尚”的意思
名词,道德学问
惑
A 惑之不解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惑而不从师
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
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意动,以……为师
名词意动,以……为师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名词意动,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不拘于时
判断句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被动句
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