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8:5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及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举措(  )
A.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体系形成
C.突出依法治国理念
D.工业化发展需要法制建设的配合
2.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深入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进行
D.继承了五四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
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
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明确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  )
A.我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日渐普及
B.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C.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D.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5.2002年,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随后出台了《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等法规,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这一系列的治沙实践(  )
A.践行了依法治理的理念
B.美化了边疆地区的环境
C.表明生态建设成为主旋律
D.维护了党的统一领导
6.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代人的夙愿。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我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民法典的颁布旨在(  )
A.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B.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D.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题组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劳模的评选标准依次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老黄牛”精神;20世纪60—70年代的“铁人”精神;20世纪80—90年代的“当代愚公”精神;进入21世纪评选的标准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由此可见(  )
A.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断转变
C.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得到了彰显
D.劳模评选标准体现创新导向
8.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重视和领导下,“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对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起了积极作用,涌现出罗健夫、“活雷锋”朱伯儒等模范共产党员。据此可知,当时党中央的工作(  )
A.推进了社会经济体制改革
B.兼顾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C.解决了社会的不文明问题
D.彰显了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
9.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的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  )
             
A.激发经济建设热情 B.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净化党的干部队伍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0.1952年11月至1953年2月,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发出了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指示,号召人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婚姻法和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运动。于是,各种青年会、家长会、媳妇会、妇女会等相继召开,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婚姻自由等思想。这一运动(  )
A.旨在实现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
B.快速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延续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劳动力
11.1954年,我国全民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从6月16日开始,到9月11日结束,历时接近3个月。宪法草案公布以后,民众欢呼雀跃。臧克家作诗赞曰“我强忍着欢喜的眼泪,朗诵着这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它比黄金铸的字更宝贵,人人把它铭刻在心上”。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C.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D.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
12.下表所示为我国不同时期对人权的论述。这反映出我国(  )
时间 论述
20世纪 80年代 中国社科院关于人权的定义为,“人权是依照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应当享有的权利,这样的权利受到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017年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A.充分认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对人权的认识深受西方的影响
C.基层民主的法制化日益发展
D.重视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3.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  )
A.艰苦奋斗、爱国至上 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
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 D.开拓创新、人民至上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5月,位于杭州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挂号信。写信人是韩山,信中寄来了3张泛黄的稿纸。稿纸上是一篇作文,标题是《报喜信儿》,作文上还有老师红色的批改意见,老师给作文打了满分5分。
——摘编自《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材料二 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做功课,忽然播音机传出了声音:“我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宪法刚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大家现在到前院来听广播。”……听着广播器里传出珍贵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通过。”……学校决定我们可以到街上游行庆祝……口号声就在我们的队伍中响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我们在为伟大的宪法欢呼,我们在为全国人民的大喜事欢呼。欢乐传遍了每一个街巷……不,是传遍了整个北京,传遍了全中国!
——摘编自韩山《报喜信儿》
(1)简要指出《报喜信儿》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这个“喜信儿”。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体系形成,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并非等同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排除A项;依法治国理念提出的时间是1997年,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国家工业发展同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八二宪法”属于一种结构性回归,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进行,C项正确;“五四宪法”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八二宪法”对“五四宪法”的结构性回归,没有强调继承人民民主原则,排除D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化进程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取得了重要进步,B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自治机构的讨论,排除A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涉及基层自治,排除D项。
4.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国家的建设,不断完善依法治国理念和法律制度建设,这是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层面”对法治的重视和追求,不涉及“普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的内容,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一系列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D项。
5.A 解析 一系列防沙治沙法规的出台,说明我国践行了依法治理的理念,A项正确;美化边疆地区环境、生态建设成为主旋律、维护了党的统一领导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B、C、D三项。
6.A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长期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从而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B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其影响,并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国际接轨,排除D项。
7.A 解析 材料表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模评选标准,而各个时代的劳模精神是各个时代的导向标,所以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A项正确;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非不断发生转变,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排除C项;材料表达的是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不是创新的导向,排除D项。
8.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兼顾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排除D项。
9.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目的是通过褒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项正确;这一立法涉及不同领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排除A项;这一立法的主要目的是要表彰英雄模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时代精神,排除B项;这一立法针对不同群体,不局限于党内干部,排除D项。
10.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这一运动旨在通过改变封建的婚姻家庭关系来进行反封建斗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延续,C项正确;这一运动有利于调整男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关系,未涉及政治权利,排除A项;本题题干并未体现这一运动带来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这一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劳动力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1.D 解析 全民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说明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宪法,而非人民民主专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全民讨论宪法草案而非法治精神,排除C项。
1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人权问题的重视和落实,D项正确;对人权的认识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中国的人权认识受西方影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基层民主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3.D 解析 “科技型劳模”“工匠型劳模”强调开拓创新,“服务型劳模”强调人民至上,D项正确;艰苦奋斗、集体至上、创先争优等时代精神与材料所述劳模体现的时代特征不完全吻合,排除A、B、C三项。
14.参考答案 (1)史料价值:《报喜信儿》记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被“五四宪法”资料馆收藏,可信度较高;为研究1954年宪法颁布及其后群众的反映提供了一手史料(文字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解读:韩山所记述的“喜信儿”是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诞生。1952—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政权稳固,国际环境相对安定,1954年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颁布了宪法;这部宪法的颁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