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B.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C.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 D.宗法分封的落后性
2.北魏初年规定,地方官不论其治绩如何,任期都是六年,期满离任。484年,孝文帝规定,地方官任期长短不做硬性规定,而是根据治绩而定,好则留,不好则去。这一转变旨在( )
A.缓和国内复杂的民族矛盾
B.建立北魏的官僚政治体制
C.改善吏治以维系国家安定
D.进一步完善中央行政制度
3.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 )
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
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
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
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
4.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
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题组2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5.清末,沈家本等人对《大清律例》进行修订,保留了徙、流、死等刑罚,仿照西方增加了拘留、罚金,废除了辱人的笞、杖刑和凌迟、枭首等酷刑。这一做法 ( )
A.削弱了法律制度的权威性
B.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崩溃
C.增强了百姓对清廷的认可
D.推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
6.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把它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经正女学。随后,社会上兴起了办女学运动。这表明维新变法( )
A.动摇了孔子思想地位
B.使女子享有更多权利
C.使新式学堂广泛建立
D.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
7.清末新政表明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
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
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
题组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平均每个农户只有0.6头耕畜,就大多数农户来说,从事独立的家庭经营尚感困难”。基于此,我国( )
A.开展了土地革命 B.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C.成立了人民公社 D.采取包干到户形式
9.1978年底,广州市政府针对市民吃鱼难的问题,率先放开了部分水产品市场,实行自由购销,价格随行就市。据此可知广州( )
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B.政府彻底打破了指令性定价格局
C.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从流通领域打开传统体制的缺口
10.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1994年“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部分内容。这些变法措施( )
变法 内容
李悝 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吴起 变法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商鞅 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
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12.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慈禧太后( )
A.谋求富强同意有限变法
B.与光绪帝政治理念一致
C.阻挠变法图谋发动政变
D.与维新派变法思想相似
13.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变化主要缘于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B.西学的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C.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
D.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14.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单位:亿元)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进出口总值
1988 15 180.4 5 814.0 9 821.79
1998 85 195.5 34 133.9 26 849.68
2008 319 244.6 131 724.0 179 921.47
2018 919 281.1 301 089.3 305 008.13
A.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
C.政府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障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变法 领域 主要内容
政治 鼓励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
经济 中央设立铁路、矿物总局,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鼓励和保护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军,改用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文教 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材料二
1978—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项目 1978年 2017年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0.37 82.7
货物进出口总额(万亿美元) 0.02 4.1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1 25 974
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 63.9 29.3
农村贫困人口(亿人) 7.7 0.3
——摘编自《经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爱国思想体现”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代变法和改革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兴地主阶级虽然经济实力有所发展,但没有掌握政治权力,因此需要通过变法的方式掌握政权,体现出改革变法的必然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与井田制之间的比较情况,无法体现其先进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战国时期新制度与宗法分封制之间的比较情况,排除D项。
2.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改革注重地方官治绩,以治绩来决定地方官的去留,这有助于提升地方官的管理水平,维系国家安定,故选C项;缓和国内复杂的民族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北魏的官僚政治体制在改革前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而非中央行政制度,排除D项。
3.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与王安石变法解决社会危机的初衷相违背,故选D项;司马光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司马光代表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司马光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4.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使全国上下政令畅达,有利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故选C项;张居正改革“尊主权”,即尊崇皇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守旧势力,排除B项;明朝初年,明太祖便废除了宰相,排除D项。
5.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沈家本等人修订的《大清律例》废除了不合时宜的残酷刑律,较多借鉴了近代西方的法制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制的近代化,故选D项;沈家本等人只是修订了法律的惩罚方式,并未改变法律的地位,不会影响法律的权威性,排除A项;晚清时期中华法系的崩溃是一个逐渐量变的过程,排除B项;对《大清律例》进行修订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不会增强百姓对清廷的认可,排除C项。
6.D 解析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平等,冲击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故选D项;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借助孔子来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所以不会动摇孔子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题干只提到了女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并不能说明女子有了更多的权利,排除B项;“广泛建立”说法夸大,排除C项。
7.B 解析 材料认为清末新政顺应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革命浪潮的到来,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故选B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被迫实行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秩序,排除C项;清末新政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不符合时代潮流,注定会失败,排除D项。
8.B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家庭独立经营农业的条件不成熟,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行农业合作化,故选B项;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开展,排除C项;采取包干到户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9.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广州市政府为了促进水产品的自由流通,放开了部分水产品的价格限制和实行自由购销,体现了市场机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部突破,故选D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推行,排除A项;1992年后,政府才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10.D 解析 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说明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材料中“待业保险”更名为“失业保险”是思想解放的表现,并非因为失业现象出现,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整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
11.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都提出按照军功或者贡献大小来确定官职或奖赏,冲击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非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实质为人治,法律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统治需要的,排除C项;材料内容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
12.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慈禧太后对有限的变法改革总体上持赞成态度,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故选A项;慈禧太后主张的变法依然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光绪帝主张通过制度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慈禧太后对有限度的改革是持支持态度的,排除C项;维新变法主张通过政治制度变革走资本主义道路,慈禧太后希望借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
13.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迫使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深化对西方的学习,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所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变化主要立足于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A项;西学的传播使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得到改造、更新,排除B项;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要存在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士大夫之间,排除C项;制度变革仅为材料的一部分,无法体现整体的演变过程,排除D项。
14.A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1988—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值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这说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进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2001年中国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通过,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1)意义:政治上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或冲击旧式官僚体制);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或有利于反击外来侵略);文化教育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人才培养(人才或西学均可)。
依据:变法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进行的,救亡图存是其目的之一。
(2)特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关系:“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