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8岁以下男孩和7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2.《礼记·曲礼》中载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这一记载表明儒学主张( )
A.儒家士人应投身于社会的基层教化
B.法律应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原则
C.通过礼可以很好地治理和教化社会
D.君主治国应以仁义之心去感化民众
3.根据各地出土的秦简材料,《金布律》的主要内容:市场交易的场所和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市场交易过程需明码标价,禁止强买强卖的行为,对马匹贸易进行特殊管理。据此推知,当时( )
A.法律制度细密严苛
B.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C.重视规范市场秩序
D.强调商业契约观念
4.汉代改变了秦“四时行刑”的做法,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这主要体现的思想是 ( )
A.隆礼重法
B.重农抑商
C.无为而治
D.法天顺时
5.唐朝法律规定:“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宋代的法律也是一样,无故杀牛,判处一年半的徒刑。唐宋时期法律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
A.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B.推广普及铁犁牛耕技术
C.保障农业和军队的动力来源
D.发展养殖完善农业经济体系
6.北宋法律规定,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一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北宋( )
A.法律规范性强
B.重视民事诉讼
C.强调本业思想
D.行政效率较高
7.《吕氏乡约》在原约后,本附有罚式、聚会、主事三段,朱熹在著《增损吕氏乡约》时剔除了其中残留的“刑治”的影子,完全删去罚式,改聚会为读约之礼。这些变化反映出( )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德化原则得到发展
C.乡约带有强制约束力
D.礼法合流成为趋势
8.清初规定,凡直省各府州县有功于民的官员、绅士、学行兼优垂范乡里的士人,经层层推报、礼部复核、皇帝批准后可列入乡贤祠,每年春秋时节祭祀。清朝这一规定旨在( )
A.利用宗族观念证明统治的合法性
B.加强地方道德教化以缓和矛盾
C.借助士绅力量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D.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以维护集权
9.《十二铜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缔结契约的权利,只要他们不把它用来破坏任何涉及社会秩序的法令。”该规定( )
A.维护了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
B.注重协调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
C.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成文法
D.旨在促进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10.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代罗马民法( )
A.坚持无罪推定
B.保护平民权益
C.维护贵族利益
D.注重犯罪证据
11.中古时期,西欧的法律走向了宗教化,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对上帝的崇拜和信奉,权利义务明显失衡,法律更多强调的是义务和责任以及对个人欲望的压制。据此可知,中古时期西欧法律( )
A.丧失了指引调节作用
B.与宗教伦理合二为一
C.传承了罗马法律文化
D.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
12.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诉讼中心主义”。这两大法律体系都( )
A.以习惯法为基础
B.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
C.注重成文法作用
D.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13.恩格斯指出“这部法国的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对这部法典解释正确的是 ( )
A.体现权力制衡思想
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C.建立律师陪审制度
D.以习惯法为基础
14.下表是美国1787年宪法修正案的部分内容。两者的共同点是( )
条目 内容
第二条 一个完备的民兵组织是保障一个自由州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
第十条 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亦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坚持三权分立原则
C.追求法律程序公正
D.维护联邦政府权威
15.中古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虽以维护宗教为目的,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表明教会学校( )
A.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B.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宗教伦理教化
D.促进理性思维形成
16.1978年3月,依据宪法恢复人民检察院,两个多月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开始办公;1979年9月决定重建司法部。随后的几年内又实行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内的一批基本法律。这( )
A.反映出政府职能的逐步拓展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C.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D.有助于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17.1982年宪法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些法律内容都(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B.保护和承认多种所有制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在各方面超越“五四宪法”的水平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19.1983—1988年我国的劳模表彰活动,在继续提倡吃大苦耐大劳精神的同时,更注重表彰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如发明汉字编码方案的王永民、研究河蟹育苗新技术的赵乃刚。这一时期的劳模表彰( )
A.源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B.促进了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
C.颠覆了旧有的评选标准
D.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使中国锻炼了一批作风过硬、热爱防沙治沙事业、关心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优秀领导干部,涌现出山西临汾市和内蒙古赤峰市等先进典型和余晓兰、牛玉琴、石光银等模范人物。新时期模范人物的评定( )
A.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
C.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密切了基层干群关系
二、材料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书铺:透析宋朝司法纠纷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繁荣。但其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相应的法律纠纷。书铺正是在这种社会变化与需求中确立的角色,在基层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替民户书写状书。
材料一 词诉条目必经书铺,必守限日,诸厢收领,不许隔宿。
不经书铺不受,状无保识不受,状过二百字不受,一状诉两事不受,事不干己不受……
——摘编自黄震《黄氏日抄》
材料二 宋末元初的邓文原在其文章中记载:郭公初到地方,有案件留系不能决,于是怀疑其中有冤情,“使索书铺元藁观之,知其入人之罪,宽者得雪”。
材料三 书铺代书是民间诉讼必须经过的一道程序。根据史料记载,这种诉状有其统一的格式,格式如下:
某乡,某村,耆长某人,耆分,第几等人户,姓某,见住处去县衙几里(如是客户,即云是某人客户)。所人系某乡村居住,至县衙几里。
右某,年若干,在身有无疾 (妇人即云有无孕及有无疾)。今为某事,伏乞县司施行。谨状。
年月日姓某押状
——摘编自张云梦《宋代书铺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书铺在地方司法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产生的作用。(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诉讼之风产生的原因。(6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神学家阿奎那(1225—1274)认为,法律的本质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人的理性要求“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因此,法律的特征就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护社会的道德生活,道德生活要求实行私有制。他把法律分为四类: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神法。其中永恒法是最高的法,适用于整个宇宙,人法即统治者颁布的法律,它需要服从永恒法、自然法和教会颁布的神法,如果人法与它们相抵触,那么人法将不再是法。
材料二 朱熹从天理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性“本善习远”,提出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民众“存天理、灭人欲”。对于放纵私欲而不服从教化的人,他主张运用刑罚手段进行制裁,法律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三纲五常”。朱熹认为,圣人的任务就是“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由此主张以德礼为治国的根本,反对单纯依赖刑罚治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奎那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奎那和朱熹法律思想的异同。(8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法律编纂活动。
时期 法律编纂活动
秦汉 北方的匈奴参照汉族制定匈奴刑法
南北朝 《北齐律》开创新体例,为隋唐律提供重要的范本
西夏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包括刑法、诉讼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
元朝 《元典章》的制定,直接影响了《大明会典》的制定,使民事诉讼程序化,开了民刑分立的先河
清朝 《蒙古律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西藏通则》《回疆则例》等,它们是封建法制史上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在刑罚上对年长及幼童的处理有优待,这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适当保护,一定程度上蕴含善意,故选C项;战国时期“援礼入法”原则逐渐确立,排除A项;西周时期仍为奴隶社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周时期司法体制具体机构设置的内容,排除D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礼可以正风俗、安定君臣父子关系等等,说明礼可以很好地治理和教化社会,故选C项;宋代儒学家强调儒家士人应投身于社会的基层教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内容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的作用,并非强调君主以仁义之心治国,排除D项。
3.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在规范市场管理秩序,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信息是市场交易的内容,无法得出“法律制度细密严苛”的结论,排除A项;“重视保护私有财产”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契约的内容,排除D项。
4.D 解析 汉代“秋冬行刑”是因为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即法天顺时,故选D项;隆礼重法即尊重礼仪和法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抑商”的内容,排除B项;“无为而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马用于行军作战,故严禁宰杀牛马,以保障农业和军队的动力来源,故选C项;材料中的牛马不是野生动物,排除A项;材料与“推广普及铁犁牛耕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牛马的作用,而非发展养殖,排除D项。
6.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限定审理时间的目的是不影响农业生产,是重本思想的体现,故选C项;北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其本质是人治,法律受制于皇帝的权威,排除A项;中国古代法律以刑法为主,排除B项;对民事诉讼设置限定条件,无法说明行政效率高,排除D项。
7.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罚式是指违反乡约的人会受到惩罚,而朱熹删去罚式,反映出朱熹重视道德教化,德化原则得到发展,故选B项;宋朝时期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以乡约教化乡里,但材料考查的是乡约内容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排除A项;法律具有强制约束力,而乡约则是依靠道德教化,不具备强制约束力,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8.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采取措施,表彰学行兼优的士人,目的是将其作为典范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维护集权,巩固统治,故选D项;清政府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教化,巩固集权统治,排除A项;加强地方道德教化缓和矛盾,是目的之一,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清政府的主观目的在于巩固统治,而非提升基层自治水平,排除C项。
9.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规定,只要不破坏涉及社会秩序的法令,团体成员彼此间有缔结契约的权利,这体现出《十二铜表法》注重协调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故选B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原则,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的出台旨在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国统治,并不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10.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任何人,注重犯罪证据,故选D项;无罪推定原则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任何人并非特指平民,也并非特指贵族,故排除B、C两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西欧的法律强调对上帝的崇拜,压制人的欲望,因此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D项正确;教会法同样具有指引调节的功能,排除A项;西欧宗教伦理与法律有重合之处,但不代表合二为一,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西欧法律传承了罗马法律文化,排除C项。
12.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D项正确;以习惯法为基础的是英美法系,排除A项;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的是英美法系,排除B项;注重成文法作用的是大陆法系,排除C项。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法典是《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保护个人私有财产,即保护个人权利,故选B项;权力制衡属于国家权力层面,排除A项;律师陪审制度属于司法程序方面,排除C项;这部法典是对大革命中的一系列法律的总结,并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而非以习惯法为基础,排除D项。
14.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民有持枪的权利,地方各州有独立行使的权力,体现出对州权和个人权利的保护,故选A项;题干没有关于三权分立的信息,排除B项;追求法律程序公正属于司法实践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限制,维护联邦政府权威的表述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教会学校虽以维护宗教为目的,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体现了当时教会学校重视宗教伦理教化,C项正确;教会学校重在教授神学知识,不利于自然科学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教会学校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B项;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多为神学内容,与理性思维相左,排除D项。
16.D 解析 从1978年开始,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相继恢复,诸多法律相继颁布,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这有助于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加强法制建设,与政府职能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逐步恢复司法机构的地位、推动法制建设,无法得出凸显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结论,排除B项;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排除C项。
17.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2年宪法体现了民主法制的建设,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总体来看,这些内容都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故选A项;B项只体现“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未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各方面”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8.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工业均衡发展的政策,故农业、工业战线代表基本相当,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执行,重点发展工业,所以导致1956年的先进生产者代表主要集中在工业战线,说明我国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转向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项;从材料无法看出劳动模范本身有什么样的政治诉求,排除A项;1950年和1956年表彰的对象都是劳动人民,所以无法得出劳动人民政治地位提升的结论,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看出用什么方式发展工业、用什么方式发展农业,排除C项。
19.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83—1988年的劳模表彰活动更注重表彰技术型人才,适应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形势,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A项;国家战略的调整是由许多重大的宏观决策和战略选择决定的,劳模表彰活动顺应了国家战略的调整,排除B项;“继续……耐大劳精神”说明没有颠覆旧有的评选标准,排除C项。
20.B 解析 材料中介绍了治沙工作培育锻炼了优秀领导干部、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等,这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故选B项;新时期模范人物体现的是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成就,可持续发展战略属于经济发展方面,排除C项;基层干群关系指的是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21.参考答案 (1)角色:书铺替民户书写诉状书;民间诉讼必须经过书铺(书铺代书是诉讼的必经程序);辅助县官办理案件。
作用:书铺作为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民间力量,满足了民间诉讼需求并保障基层司法正常运行,对维护基层的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原因:确立商税征收制度;市坊界限打破,城市的商业功能更加突出;人口众多,城市经济繁荣以及市民生活丰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民间土地兼并频繁;土地转卖频繁促进了租佃经济繁荣。
22.参考答案 (1)教会神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城市经济发展。
(2)同: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都强调法律必须合乎道德。
异:朱熹要求君主治国符合儒家道德标准,受儒家“德主刑辅”观念的影响;阿奎那要求世俗法律服从教会法律,符合神学思想理论。朱熹反对私欲;阿奎那认为法律应当保护私有财产。
23.参考答案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论题:各民族多元一体情境下的中华法系
论述: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法制与汉民族法制也一道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这与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是分不开的。夏商周时期,随着各民族间交往交流开始频繁,各王朝统治者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统治经验,力求做到法律在不同民族地区的有效运用,这为中国法律的丰富提供了很多重要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有的是从奴隶制社会,甚至部族游牧社会,一跃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就法律制度而言,则往往是从习惯法转向封建专制的法律制度。而飞跃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学习、引进汉族文化,推动了我国封建法制的深刻变革。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也形成了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民族法制。所制定的《元典章》,直接影响了《大明会典》的制定,从而使得民事诉讼程序化,开了民刑分立的先河。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经济、文化等都有新的发展。所制定的《蒙古律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西藏通则》《回疆则例》等,是封建法制史上突出的成就,保证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和法律管辖。
总之,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决定了少数民族法律是中华法系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法系”正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长期交融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