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答案
1,A(B不合逻辑,递进关系有误,“不仪是性情之学,更是经世之学”错,原文是“不仅是经世之
学,萸是性情之学”;C“这与现代学者知识论的解读并不相悼”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现代
学者以知识论的态度解读,认为人、物“并不涉及情感体验的交红性”;D无中生有,“诗教为孔门
教育之根本,也是传统文花教育的逻辑起点”于文无据。)
2,A(“将司马迁和现代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无中生有。)
3.D〔“那么‘鸟兽草木'的世界将与我们的心灵据隔面无法相呼相应”表述过于绝对。)
4。C(“性格中守旧的一面”理解错误,应该是表明他们对草原的珍爱,奉行古老的训诫。)
5.B(A选项“推进草原现代化”无中生有;C选项“心理描写”错误,文中没有对老人的心理描写:
D选项中“等待主入归来的情景”也是略写,详写的是与老A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6.①播绘出了草原夜色美景,渲染出愉悦美好的氛国。②烘托出旅行者心情的平静与安详,衬托出
阿拉坦乌拉老人的善良与淳朴。③与下文中草原变得喧闹嘈杂形成对比和反差,使情节张弛有度。
7.①为他写下游记而引来其他旅行者偷窃的行为感到杆悔②为草原的淳朴民风和习俗避到破坏而
杆梅③为瑰代文明对草原文明造成的无法挽回的冲击面杆悔。(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8.B(句意: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素找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
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特奉秦国。“李斯”是“乱天下”的主语,“以荀卿之学”是“乱”的
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无待于李斯”中,“于”是介词,引出动作“待”的对象“李斯”,
行动作和对象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9.C(A文中的“因”表凭借;B第二个“治”表社会安定;C中第一个“间”为其中,第二个间为秘
密地;D两个“固”意思相同)
10.A(荀子为靥家学派代表人物)
11.A(文章先驳论后立论,先反驳苏轼的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12.〔1)知道国君不施仁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入将凉解我对国君这样做是无可奈何的,而不
会怪罪我。(“劝”,勉励:“不吾罪”,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罪吾”;“罪”,怪罪,各1分,
句意1分)
(2)然而苏轼因李斯祸害天下将罪过椎到荀子身上,(这)不是差得很远吗?(而,然而:以,因:
及:推及:句意1分)
13.B(“悄销来临时”错误。“暗度春”指春天不知不觉过去,此处季节应为暮春。)
14.刘诗并不落套。①形象特点:.诗人笔下的柳絮并无轻薄和飘零之感,而是灵动和柔美的。诗人通
过“漠漠蒙蒙”呈现出漫天飞舞、茫茫荡荡的灵动景象:领联写潮絮与蝴蝶共舞,和美人相依,身
姿柔美。②表达技法:·化用典故,展开联短,让柳絮萦绕在谢道韫的笔端和陶渊明的漉酒巾,使其
呈现出一副高雅的面孔。虚实相生的笔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③主题:诗人借助柳絮“暗度春”
表达时光流逝、光阴虚度之感,“好风”是诗人心中所向,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也跳脱出了
般咏絮诗的骠泊无依之叹。(每点2分,共6分,若答“落套”,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5.(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16.①情有独钟②超凡脱俗③纷纷扬扬④兴商采烈
17.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喜鹊,·它们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歌唱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
门。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百器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长:120分钟试卷总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现代学者往往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理解为对自然事物的认知,或者理解为获得事物的知识,这与传统的理解是一致的吗?
钱穆说:“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举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他认为诗中体现了人与万物无所隔间、化合为一的境界,并点明诗教不仅是经世之学,更是性情之学。孔子提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感发,也使得自然对人有所回应,强调人和自然之间品性、感情的相通性。古代对“鸟兽草木之名”的理解与钱穆类似。司马迁云:“《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此处的“风”可理解为“教化”。王应麟认为:“万物备于我,广大精微,一草木皆有理,可以类推。”讲的就是通过由已及物的类推,以鸟兽草木为凭借,将天地自然人化,使人获致建设世间秩序的启示。焦循对此的理解是:“夫诗,温柔敦厚者也。”诗歌含蓄蕴藉,以春风化雨的情感方式打动人,这种温柔敦厚的表达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比兴的表现手法。
总之,在中国诗学的阚释传统中,对由诗识得鸟兽草木,从自然万物中引发人情事理,获得人生的启示和感悟,这一点却是相通的和一以贯之的,只是到现代才发生了一种知识论的转移。
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古代学者对“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解读所达到的共识是,《诗经》中出现“鸟兽草木”是比兴寄托的体现,是以自然之物起兴以引发所咏之人或事,这彰显了一种人、物连类应感的思维,即引譬连类。它是与人们的生存体验息息相关、相与为用的存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感觉经验,没有将心理事实和物理事实分开,人和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以我之生命与天地宇宙连类应感,因此逐步成为一个类推的中心。譬如提及一个“春”字,我们视觉上的花红柳绿、听觉上的鸟鸣啁啾、触觉上的春风拂面,一并纷至沓来。这时候的“物”自然不可能只是科学概念上的知识性的物质,而是与我们的眼前和过去相互交织、牵连的存在,是与我们积累的知识、身体实践的经验激发出共感的存在。因此,“鸟兽草木”与人建立起的是一个引譬连类的世界,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正是在与物的交往、感发中获得审美趣味,物进入人的情绪网中,饱沾着人的情思,人和物没有分际。
传统对人、物关系的思考,与强调知识性的现代思维不同。如现代学者以知识论的态度解读,简单地认为人为人、物为物,只有认识与被认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并不涉及情感体验的交互性,而中国诗教传统强调的人与物相契合、感发、塑造的思想。但是,中国传统语境下的人、物关系论的价值并非以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来衡量,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对我们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启示,唯有我们认清了其现实意义,才有可能实现传统的再出发。
(摘编自杨珍妮《如何理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可以教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广大其心,导达其仁”,也可兴观群怨。
B.钱穆认为诗教不仅是性情之学,更是经世之学,这与古代学者的观点相类似。
C.由“诗”识得鸟兽草木,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这与现代学者的解读并不相悖。
D.诗教为孔门教育之根本,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逻辑起点,蕴含着先哲的大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时将司马迁和现代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指出了现代学者解读的片面性。
B.文章在论述古代学者对“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理解时,采用了引用论证手法。
C.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对传统的人、物关系论进行分析,启发人们思考其现实意义。
D.文章内容连贯古今,环环相扣,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
3.银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学者往往以知识论来解读“多识于鸟曾草木之名”,从科学性和实用性角度将其理解为对自然事物的认知。
B.钱穆对“多识于马兽草木之名”的理解是推崇比兴,言人因物思义,触物起情,比较符合孔子言说的原意。
C.引譬连类的思维是古代学者进行诗学阐释时的共识,“草木鸟誉”与人息息相关、人和物没有分际。
D.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中国诗教传统的本真脉络,那么“鸟兽草木”的世界将与我们的心灵相隔而无法相呼相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锁
何对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他想留下一些钱,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旅行者想起,三个月前,他在街上口渴难忍,偏偏附近找不到超市,他拿出钱向路人买矿泉水,人们都闪着怀疑的目光,纷纷闪避。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家里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草原的夜,静谧而安详。天空繁星点点,小河里的星影闪动着细碎的波光,空气中飘过青草与河水混合的气味,幽微地钻入鼻孔。偶尔一声鸟鸣,也很快随着微风飘远……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
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旅行者口渴难耐,擅自进入牧民家中喝奶茶,他觉得过意不去,想等牧民回来当面致歉和道谢。
B.牧民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但通过后来他主动邀请旅行者留下住宿,表明他内心并没有生气。
C.牧民放牧不从同一方向回来,这是为了遵从祖上成吉思汗的教诲,表明草原牧民性格中守旧的一面。
D.“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说明草原上不锁门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老人所言非虚。
5.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旅行者发表游记”这一情节,交待了后文更多驴友们蜂拥而至的原因,表明旅行者希望推进草原现代化。
B.文中旅行者形象的作用之一,是与以阿拉坦乌拉为代表的牧民形成对比,对比中暗含作者的褒贬态度。
C.小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对阿拉坦乌拉老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使其形象立体丰满。
D.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如详写了旅行者等待主人归来的情景,略写了更多的旅行者涌向草原的情节。
6.画线的语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7.小说最后,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他在忏悔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8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候,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泰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B.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D.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表因为,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B.治,表治理,与《谏逐客书》“至今治强”中的“治”意思相同。
C.间,表其中,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意思不同。
D.固,表本来,与《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中的“固”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荀卿,即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B.《书》,即《尚书》,又称《书经》,历代儒家研习之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C.游宦,游说以求官,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后泛指外出求官或做官。
D.三代,在这里指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鼐通过对秦国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驳斥了苏轼的观点,先立论后驳论,论证严密、逐层深入。
B.文章认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之上的,李斯舍弃了荀子的学说,迎合帝王的残暴之心从而得到了恩宠。
C.作者把王安石学说和北宋后期推行新法者的关系与荀卿学说和李斯的关系进行类比,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
D.作者借李斯事秦之事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该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比附迎合。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2)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小题。
柳絮
刘禹锡①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
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
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注】①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本诗写作与此期间,贞元十八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句中互文,写出了柳絮起自四面八方,既点明地点,又表现了柳絮的无处不在。
B.次句巧用叠词,“漠漠”“蒙蒙”,描绘出了春天悄悄来临时柳絮漫天飞舞的状态。
C.颔联文字清丽、“暖”“晴”令人心生“温暖”“慵懒”之感,写柳絮也是写诗人。
D.尾联运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如雪的柳絮随风飘扬,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14.《红楼梦》第七十回诗社重建,同填柳絮词,薛宝钗的词独占鳌头。她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是“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按薛宝钗的说法,你认为刘禹锡的《柳絮》是否落套?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游园·皂罗袍》中“ , ”写园内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登岳阳楼》中,“ , ”体现前人所评说的“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从小,我对雪是 ① 的,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 ② ,与众不同。
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大雪 ③ ,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 ④ ,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歌唱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的喜鹊。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7.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我们饱受焦虑情绪困扰时,很多人想到的缓解方法就是刷手机。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焦虑程度越重, ①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刷手机会带来一种虚假快感,这种快感能缓解现实焦虑。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你忘却了让人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追求下一次迫不及待的快感体验。这样,渐渐地对手机就有了依赖:再刷一条微博,再看一个视频,再开一局游戏……于是, ② 。
其实, ③ ,它不过是一种逃避策略罢了。焦感作为一种情绪信号,提醒你有威胁存在,需要通过行动解除威胁,而逃避无法解决问题,所以不能化解焦虑。因出现焦虑而忍不住刷手机时,建议设置停止时间,防止成瘾失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4分)
四、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材料一:
文学家雨果曾说“应该相信,自己就是生活的强者”,要成为强者,就应该先有强者的心态。
材料二:
6月1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毕业典礼上,叶敬忠院长在致辞中提出:“要尽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尽可能像弱者或穷人那样感受世界!”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综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