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桂枝香 金陵怀古》
《念奴娇 过洞庭》
《皂罗袍》
登岳阳楼
——杜甫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诗人已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再加上北归无望,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巨大痛苦的名篇。
创作背景
作品分析
思考1
《登岳阳楼》和上册的《登高》都是杜甫的诗作,两首诗都写于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离开成都漂泊两湖期间,且两首诗都是登高之作。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
明确
都写了登高时所见所想所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 767
杜甫 768
思考2
颔联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
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
“坼”“浮”写活了湖水,表现了湖水
的力量美和动态美。
思考3
诗人登上岳阳楼,登高远望,想到了什么?
明确
个人
孤 老 病
国家
战 事 多
思考4
诗人为什么“涕泗流”?
明确
忧己忧国
思考5
两首诗还有哪些相似点?
情感上,都抒发了忧国忧己的情怀。
手法上,写景为抒情做铺垫。
明确
所见
(1-4)
所想
所为
(5-8)
叙登楼
写湖景
昔闻今上
浩瀚壮阔
所想
所为
孤老病
战事起
个人
国家
忧己忧国
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板书
所见
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落木
江水
肃杀
凄凉
所想
漂泊他乡
年老多病
自身多艰
家国多难
孤独失意
雄阔
多灾多难
自己
国家
悲
见:
闻:
(1-4)
(5-8)
所闻
铺垫
登 高
·
王安石
王安石,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坚决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桂枝香》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从标题看,这是一首怀古诗。
写作背景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人来达到感慨兴衰、抒发情感、托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
(a)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情
(b)临古地——写其景——抒己情
(c)临古地—思古人—写其景—忆其事—抒己情
(2)手法:用典、对比、借古抒怀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分析
思考1
这首怀古诗采用哪种结构写作的?
明确
采用第三种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写其景—忆其事—抒己情
思考2
写了什么景?思了哪些古人?忆了他们什么事?填写下表。
景 人 事
澄江 翠峰 归帆 酒旗 白云 彩舟 白鹭 韩擒虎 陈后主 张丽华 商女 韩擒虎攻入金陵,俘获陈后主和张丽华
时时犹唱《后庭花》
思考3
写景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
比喻: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
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
借代:用“帆”“棹”代船。
动静结合:山峰---静,白鹭----动
远近结合:归帆---远,酒旗----近
高低结合:白云---高,彩舟---低
思考4
“谩嗟荣辱” 的“谩”是什么意思?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
“谩”:徒然
情感: 警醒人们不要只感慨朝代的兴衰,
还要勿忘亡国的教训。
金陵怀古
写景
叙事
抒情
澄江
翠峰
归帆
酒旗
彩舟
白鹭
比喻借代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高低结合
叙事
门外楼头
朝代兴替
抒情
谩嗟荣辱
用典
警醒人们不要只感慨朝代的兴衰,
还要勿忘亡国的教训
板书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张孝祥
南宋豪放词人(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
才华卓绝:“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 二十三岁中状元。
官海沉浮:主战派,一生主张恢复中原,冒死上疏,为岳飞平反昭雪。两次被罢官
作者介绍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 ,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正直且自视甚高的张孝祥一气之下罢官返家。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作《念奴娇·过洞庭》。
写作背景
思考1
上片写景,作者眼中的洞庭湖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洞庭湖的?
明确
洞庭湖的特点:阔大、澄澈。
描写方法:对比--------扁舟一叶与鉴田万顷对比
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玉鉴琼田
思考2
下片抒情,抒发自己被贬后的心情。作者被贬后心情怎样?
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明确
作者心情:澄澈、阔大
抒情方法:比喻----肺肝皆冰雪----内心澄澈
想象----在泛舟洞庭湖时,词人想象化身为万物之神,
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
物为宾客,可见诗人被贬时心神无一丝动摇,
安然泛舟洞庭湖之上,也安然泛舟宦海。表现
了作者洒脱的气概,开阔的心胸。
作品分析
思考3
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品行一致,这是什么现象?
明确
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写景
抒情
洞庭湖
秋景
被贬后
内心
阔大
澄澈
阔大
澄澈
表现旷达的胸襟
超脱的人生观
念奴娇
过洞庭
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板书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 ,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作者介绍
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把二者截然对立,把“理”说成“纯善”的 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到了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
写作背景
南宋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请来教书先生陈最良教授小女儒家圣贤,女儿杜丽娘受《诗经》中的情歌启发,萌动春心,更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之后为情所困,伤情而死,后被葬于牡丹亭旁。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赴临安赶考,经丽娘墓时拾得她自画像,日日欣赏仰慕,丽娘幽灵显现,与梦梅幽会,之后还魂重生,私下结合。可太守杜宝视女儿为妖孽,甚至诬告梦梅盗掘女坟,但丽娘上诉朝廷,梦梅又金榜题名,二人的爱情打动皇帝,最后经皇上做主,父亲杜宝才认可二人的婚姻。
故事梗概
①游园,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游园》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戏。从情节看,“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也就不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后面一系列的戏剧情节。
“皂罗袍”这段唱词是本折的高潮,通过写景抒情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情绪变化。
解题
姹紫嫣红
断井颓垣
朝飞暮卷
……
“原来”
“付与”
“看贱”
喜悦
惊喜
惋惜
凄凉
伤感
愉悦
景
情
实
虚
文本分析
思考
写了哪些景?心情如何变化?
情绪变化
惊(1)
怨(2-4)
叹(5-9)
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