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19:14: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四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画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 )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xún zhāngzhāi jù( ),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jǔ jué( )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zī zī bú juàn(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诀  渲染  高谈阔论  吹毛求疵
B.茏统  姑且  浮光掠影  狂妄自大
C.签赏  附丽  轻描淡写  心旷神怡
D.炼达  傅彩  栩栩如生  胸有成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B.所谓成功,就是专心的人彼此之间长期竞争而产生的结果。
C.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场,参赛选手自信满满,对答如流。
D.晚会上,梧州市粤剧名家潘楚华将成名作《女驸马》唱得字正腔圆,令观众刮目相看。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删去“是否”)
B.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把“都会”改为“常常”)
C.滨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D.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在“名著”后面加上“的习惯”)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5分)(  )
①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②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③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④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⑤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A.⑤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① D.④③②①⑤
7、名著阅读。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这段话是《_____________》的名言,它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个性或精神追求?(写出两点即可)
8.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湿征衣。
(2)毅魄归来日, 。
(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
(4)喇叭,唢呐, 。
(5)读史使人明智,________________,数学使人周密,________________,伦理学使人庄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1)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更热衷于电视、电脑和网络所构筑的声光世界,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针对这种现象,学生会发起“好书大家读,书香溢校园”的倡议,其中阐明读书作用的内容需要你来写。(要求:用“读书,可以让……”的排比句式来表达)
(2)为了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仿照莎士比亚的这段话写一段话。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需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0.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11.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12.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1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1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1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16.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
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7.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18.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9.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20.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漠古城
●赵丽宏
①吐鲁番盛夏的太阳光,是真正的火焰。在热辣辣的阳光烤灼下,所有一切都仿佛在冒烟,在喷火。汽车在大戈壁中飞一般奔驰,公路边那些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大小小的卵石,像一些惊诧的眼睛,呆呆地瞪着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
当高昌古城突然在前方出现时,轮到我惊诧了。这真是奇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居然会有一座被遗弃的城市,一座真正的古城!远远看去,它像一群风化的土山,走近细看,才能从千奇百怪的形状中辨认出房屋、街道、围墙的轮廓和残垣。
③阒无声息。只有那些高低起伏的、方的、圆的、不规则的残墟断垣,连带着它们在阳光下的浓浓的阴影,一座座一片片迎面而来,像一群沉默的幽灵……据说,历史学家能在这迷宫般的黄土堆中分辨出一千多年前的王宫、寺院、商场、监狱,甚至还能找到唐玄奘当年讲经说法的地方……然而我却无从分辨。在炽烈的阳光下,我流着汗,和残墟断垣们默默对峙。哦,你们,能告诉我什么呢 你们曾经像璀璨的宝石一般,镶嵌在荒凉的戈壁大漠中,闪耀在漫长曲折的丝绸之路上;你们曾经是人类的骄傲,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灿烂缤纷的标志。而现在,一切早已荡然无存,这里没有人烟,没有声音,连一星半点生命运动的迹象也无法找到,连一棵小小的绿草也没有……听一位久居吐鲁番的汉族同志告诉我,冬天的时候,这里常常狂风大作,狂风挟裹着滚滚黄尘,在高低起伏的城堡和残垣之间、在迂回曲折的街巷之中穿行,发出令人心悸的呼啸。也许,这是古城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忆着它的黄金时代,回忆着丢失了一千余年的繁华和喧闹……
④一千年,十个世纪的岁月流水,可以把许多历史的遗迹磨得一干二净,而它,这座没有任何人照看的都市,却顽强地、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尽管失去了缤纷的色彩。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有些惊奇,也有些纳闷。
⑤视野突然开阔起来。我发现,自己已走到了一块宽阔坦荡的平台上,平台的尽头,是一幢还保留着圆顶的高大的古建筑。我正仰头看着,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轻轻的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三个维吾尔族小男孩,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并排站着。真不可思议,他们不知是从哪里钻出来的!
⑥这些孩子,看来对这里非常熟悉。他们并不怕陌生,我便走过去和他们攀谈起来。
⑦“你们怎么在这里 ”我微笑着问。
⑧“我们来玩,我们的家离这儿不远。”胖男孩歪着脑袋回答我。他的回答使我吃惊:这古城附近,居然还有人家!我发现,他那件沾满黄土的汗衫胸前,别着一枚美国的纪念章,纪念章的图案是中美两国国旗。看来,常常有外国旅游者来看这座古城。并且受到了这些孩子的接待。
⑨“你们知道,这座古城有多少年历史了 ”
⑩“一千年前,这里住人。”这是那个胖男孩回答我。
“一千年不住人,这些房屋为什么还在呢 ”这问题刚吐出口,我就有些后悔了——连我自己也无法弄明白的问题,怎么问这些小男孩呢!
胖男孩抬起头,对着强烈的阳光眨巴着一对深棕色的大眼睛,突然得意地笑了:“因为它,太阳。这里不下雨。”
回答得有道理。假如像江南一样年年下几场倾盆大雨,这座用泥土垒起的古城恐怕早就从大漠中消失了。
三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走了,我的四周,又是死一般的寂静。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一千年前的高昌人,为什么要遗弃这座繁华的都城 是遭受了突然降临的灾祸 还是不堪忍受那如火的炎阳 也许,这又是一个谜,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来解答……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古城的边缘。举目远眺,我不禁眼眼发亮了——从残缺的城墙缝隙里,涌进来一片清凉的绿色!那是白杨林,是玉米田,是葡萄园。
在茫茫大戈壁中,有许多新的城市正在崛起。从高昌古城出发,我将去寻找它们!
21.根据内容,梳理作者的内心变化过程。
情节内容 作者的内心变化过程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居然会有一座被遗弃的城市。 (1)
这座没有任何人照看的都市,却顽强地、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 (2)
这古城附近,居然还有人家! (3)
从残缺的城墙缝隙里,涌进来一片清凉的绿色! (4)
22.选文第③段使用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2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公路边那些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大小小的卵石,像一些惊诧的眼睛,呆呆地瞪着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胖男孩抬起头,对着强烈的阳光眨巴着一对深棕色的大眼睛,突然得意地笑了。(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24.文章结尾富含深意,请简要分析。
三、作文
25.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困境,有时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有时我们又要沉着冷静,学会等待……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1)勇往直前(2)学会等待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jié nàn 寻章摘句 咀嚼 孜孜不倦 2. A 3.D 4.B 5.D 6.D
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敢爱敢恨,坦率真诚、勇于追求幸福等

7.(1)示例一:读书,可以让我们体味人生,感悟生命;读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读书,可以让我们提高品位,净化心灵。
示例二:读书,可以让我们品味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胸襟;读书,可以让我们欣赏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景象;读书,可以让我们领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 此题考查仿写。一要注意以“阅读”为对象,二要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三要注意结构相同。
示例:阅读是成长者的催化剂。童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种子缺少沃土;少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禾苗缺少雨露。
10.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1.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2.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13.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14.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15.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6.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17.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18.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
19.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20.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21.(1)惊诧(2)惊奇、纳闷(3)吃惊(4)不禁眼睛发亮了(激动)
22.①可以快速调动作者的感情到文章中;②便于抒情,直接抒发自己因古城的衰败消亡而产生的惊奇和疑惑;③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随和。
23.(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戈壁上炽热的天气。(2)运用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4.①“将去寻找它们”中的“它们”不仅仅是指有白杨林、玉米田、葡萄园的新城市,还指太阳照耀下有生机、有活力的人类与人类创造的繁荣昌盛的世界;②“寻找”体现作者追寻的脚步,说明作者内心充满希望;③表达出作者对大漠中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之情。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