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109)必修二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109)必修二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20 19: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新人教版
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标: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01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02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03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目录
运输方式的演变
手提肩扛
人力划船
工业
革命
石油燃料
蒸汽动力
传统运输方式
人畜力量为主
现代运输方式
器械动力为主
区域发展水平低
运输方式单一、运量小、速度慢
区域发展水平高
运输方式多样、运量大、速度快
现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河运与海运)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方式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运量
运速
运费
灵活性
连续性
最大
最小
最慢
最快
最低
最高
最强
最差
最差
最强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灵活性是指在运输过程中遇到某些突发状况,能不能及时调整做出改变,以让运输继续进行而不中断或停止。
连续性是指交通运输从出发到到达目的地之间的运行过程中不容易受其他条件影响而中断。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名称 特点 优点 缺点
铁路 速度快;运量大;连续性好,受季节影响小 修建铁路造价高,占地多;要有铁路线
航空 运距远;速度快,多用于运贵重、急需而数量不大的货物 价格高;运量较小;能耗大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水运 运距远;运费低;运不易腐烂变质、对时间要求不严的货物 速度慢;要有河海通航条件;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公路 从门口到门口,快速;运距短,多用于运活物、鲜货;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成本高,能耗大,载重量小
管道 专管专用,运量大,昼夜不停地运输;不易散落及挥发 灵活性差,建设费用高
(1)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
(2)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
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①组织一个区域的交通线网、场站。
②分配和引导客流、货流。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提高交通工具的装载量
大型化
超长汽车
空客A380
亚洲最大的邮轮
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
专业化
物流分拣机器人
集装箱运输
提高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高速化
上海磁悬浮列车
时速可达430km/h
网络化(综合化)
高速公路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
3.注意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4.考虑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
5.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自然因素)
知识拓展:
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因素
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分析(资料书P104)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有不同的类型,各种线的建设都要受到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技术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修”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在哪里修”要考虑自然因素(限制因素),在线路选择时,尽量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这样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保证行车安全等;
“能不能修”要考虑技术因素(保障因素),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怎样布局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交通运输的需求而定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尽量少占土地
交通线、站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以桥代路”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其它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综合权衡
4.原则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垫高路基
青藏铁路采用高架桥解决冻土问题
拓展
(3)因地制宜
拓展——“以桥代路”
平原:少占土地,保护有限的耕地
山区:减小坡度,缩短里程,减少运输时间
城市:形成立体交通,提高通过能力
动物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
山区?
城市?

2.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港口 航空港 车站
水域:
陆域: 自然因素:
①地形平坦开阔;
②地势较高,地质稳固;③风速较小;
④低云、雾和暴雨天气较少;
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远郊(噪音大)
②与市区交通联系方便
①市区边缘,不影响市内交通;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③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
拓展:交通站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①港阔水深
②背风避浪
③海河联运
④无结冰期
①地形平坦开阔
②依托大城市,腹地范围广
③陆上交通便利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怎样布局最合理?)
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
“多、快、好、省”
运输需求
适度超前
因地制宜
少占土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其他因素(国防)
运量
运时(运速)
运费
连续性
灵活性
为适应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国家规划在北京南部新建北京新机场,按2040年年客流吞吐量1亿人次、飞机起降量80万架次的规模,建设七条跑道和约14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新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下图为北京新机场位置与北京主要交通枢纽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市地面交通枢纽布局首先要考虑的是(  )
A.政治职能 B.居民出行 C.历史背景 D.地价高低
B
2.北京新机场的设计标准体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   原则。(  )
A.因地制宜 B.适度超前
C.适应国防需要 D.尽量少占土地
3.北京新机场的建成,将(  )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极大地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 ③形成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机场协同作业新格局 ④使首都的核心商贸区南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A
(1)交通运输需求决定交通线的标准和场站规模
交通运输需求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路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
广州火车站
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日客运量:9-13万人
车站等级:特等站
清远火车站
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年客运量:15万人
车站等级:二等站
3.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北京市
天津市
京津城际铁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
京沪高速铁路
(2)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交通运输线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3.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布局还要主要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应运而生。
4.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3.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以实现民用航空、高速铁路、磁悬浮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区公共交通、高速公路客运等集中便捷换乘,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
5.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交通运输布局变化。
如义乌快速发展,促使航空运输开通;江西赣州家具快速发展,开通了到欧洲的中欧班列。
义乌飞机场
赣州中欧班列
3.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小商品生产和销售中心,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快速增长,促使义乌航空港的开通和逐步扩建
1.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的高铁站布局有什么特点?
2.如果高铁站布局过密或过疏,会产生哪些问题?
思维活动
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站点的数量、距离、密度适中
过密:导致频繁停车,影响运行速度;
占地面积大,增加建设成本;
过疏:站点间距离远,不便居民出行;
致客源流失,增加运营成本。
教材p82
3.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的边缘,为什么?
思维活动
城区边缘地价较低,高铁建设成本较低;
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
距城区较近,方便居民出行;
促进城区边缘经济发展;
观察左图,思考非洲铁路布局的特点及其原因。这反映了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有什么关系?
特点:
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很少; 多从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未形成相对完善的铁路网。
原因: 反映了非洲多数国家仍然没有摆脱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运输需求。
案例分析
教材p83
交通运输需求决定交通运输布局
为什么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 “先行官”?
思考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若不能满足区域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则会阻碍区域发展,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区域发展的“先行官”。
4.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建设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中期
资金不足
技术落后
初期
线路稀疏
质量较低
后期
资金充足
技术进步
线路密集
质量较高
政府需借助外力
使交通不断发展
1.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交通运输布局(时间差异)
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东密
西疏
经济落后地区
资金紧张
交通线和场站建设能力弱
经济发达地区
资金充足
交通线和场站建设能力强
交通线和站点稀疏
交通线和站点密集
2.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空间差异)
(2)区域经济发展为攻克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提供支持
我国的青藏铁路建设,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青藏高原日温差大,有些地方在冬春和秋冬过渡时期,土壤层反复冻融。插入地基下面的热棒可排出下层土壤多余的热量,使下层土壤保持冻结状态,保持路基的稳定性。
4.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3.资金推动技术,使交通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减弱
沪昆高速铁路贵州段水桶木寨特大桥及桥隧道
桥隧技术 的成熟,使得公路、铁路穿越山区,跨越河、海天堑,改变了传统盘山迂行的布局方式,有效的缩短了通行里程和时间。
思考:铁路桥隧比例高(山区)的积极意义。
①降低坡度;
②缩短线路距离;
③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
④保证运营安全。
4.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活动: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线、站布局变化很大,有些交通线、站经历多次改造和扩建,其中,北京首都机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北京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投入使用。1980年1月,一号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于1995年10月开始建设,并于1999年11月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每年可接待2 650万人次的旅客。2004年3月,三号航站楼开始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图4.8),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的设计总量达到8 200万人次。表4.1显示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整千万人次的年份。
1. 北京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三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后,至实际旅客年吞吐量超过设计旅客年吞吐量分别用了多少年?
二号航站楼用了5年,三号航站楼用了4年。
活动: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线、站布局变化很大,有些交通线、站经历多次改造和扩建,其中,北京首都机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北京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投入使用。1980年1月,一号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于1995年10月开始建设,并于1999年11月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每年可接待2 650万人次的旅客。2004年3月,三号航站楼开始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图4.8),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的设计总量达到8 200万人次。表4.1显示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整千万人次的年份。
2. 交通运输线、站布局一般强调“适度超前”。通过首都机场扩建的案例,说明你对“适度超前”的理解。
交通运输的布局在设计和运输上要留有余地(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满足一定时期内运输需求的增长。但能力储备既要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浪费,也要防止因标准过低造成再改造。因此既要超前,又不能过分贪大求全。
活动: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线、站布局变化很大,有些交通线、站经历多次改造和扩建,其中,北京首都机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北京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投入使用。1980年1月,一号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于1995年10月开始建设,并于1999年11月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每年可接待2 650万人次的旅客。2004年3月,三号航站楼开始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图4.8),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的设计总量达到8 200万人次。表4.1显示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整千万人次的年份。
3. 首都机场设计在2015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8 200万人次,可是至2012年,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已达8 371万人次。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增加的速度远超专家的预测,就此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想。
理解: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且北京是我国首都;从国际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
感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专家的预测,在世界上是少有先例的发展奇迹。
继上世纪90年代虎门大桥、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目前连接珠江口两侧的又一座交通枢纽工程—深(圳)中(山)跨海大桥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24年竣工通车。该桥选用“东隧西桥”方案,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世界级“隧、岛、桥”集群工程。下图为珠三角地区简图。
思考:指出深中跨海大桥东段采取“隧岛结合”模式的好处。
①减轻对海面航运影响,保障主航道通航能力;
②减轻风浪和暴雨等灾害的影响;人工岛可保证桥隧之间的承转过渡;
③减轻海水对桥梁的腐蚀作用;
④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