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世界现代史
目 录
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1.(2023·天津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知识点】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根据材料“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可知,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此时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情况,排除C项;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未体现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天津卷)造成下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
A.国际局势的剧变 B.技术变革的推动
C.全球治理的加强 D.自由贸易的发展
【知识点】一战、二战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4~1974年(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段大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国际局势紧张,造成全球货船航运费率急剧上涨,A项正确;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国际局势的剧变,而技术变革会导致货船航运费率下降,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段大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全球局势动荡,全球治理并未得到加强,排除C项;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段大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贸易发展受阻,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河北卷)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知识点】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据材料“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失败”“美国被迫放弃了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本国国家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力量不断壮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受阻,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动,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与越南、巴拿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4.(2023·河北卷)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与生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苏联。结合所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同时期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希望从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中得到应对危机的启发,因此“苏联的报告和材料备受关注”,D项正确;“苏联模式”最终形成于1936年,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排除B项;19世纪早期,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重庆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遇所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B.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C.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D.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
【知识点】战后拉美民族独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后(拉美)。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拉美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拉美国家逐渐增强其经济的独立性,但在初级产品生产和工业发展等方面仍依赖于外国资本,反映了拉美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拉美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因此也不能得出“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未体现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强调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并未体现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重庆卷)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
A.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 B.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C.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 D.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
【知识点】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据题意可知,该观点认为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剥削会加剧这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从而引发新的混乱。所以结合所学可推知,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反对欧洲的殖民统治秩序重回东南亚,B项正确;随着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宣告瓦解,排除A项;这一观点是在反对欧洲的殖民统治秩序重返亚洲,而不是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等对亚洲贫困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鼓励亚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而不是反对法西斯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福建卷)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国家主义理论,并在更改国名为扎伊尔的同时,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这反映了( )
A.刚果政府权力扩大 B.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冷战意识影响非洲 D.非洲殖民体系瓦解
【知识点】战后非洲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非洲)。据材料“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可知,蒙博托在努力减少殖民主义在刚果的影响,进而弘扬民族主义,B项正确;城市改名属于政府的正常权力,并非权力的扩大,排除A项;冷战意识指的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是殖民主义对刚果的影响,排除C项;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历史事件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福建卷)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知识点】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2月的德国。据材料,德国已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受到严厉制裁,如割地赔款、海外殖民地被瓜分等;因此魏玛共和国此阶段的外交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修改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摆脱不公正待遇的国际法基础,二是争取国际认同,恢复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1921年维尔特政府为实现外交目标,实行“履约政策”,对协约国妥协和让步,并请求延期缴付赔款,但遭到英法拒绝。因此漫画充分体现了此时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C项正确;经济大危机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排除A项;据材料“德国在水中求救,英法在岸上没有营救的意向,贷款在岸边比较远的地方”不能得出,“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和“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排除BD项。故选C项。
9.(2023·辽宁卷)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材料反映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战争废墟中快速恢复生产,并且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重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集体化进程的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江苏卷)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的世界。据材料“不断协商”“到12月重新恢复协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冷战时期,冷战的重点在欧洲,为了尽量避免战争,同时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抗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有一定的克制机制,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B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美苏关系对抗逐渐加剧,不是全面缓和,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政策的调整,材料主旨是双方政策的务实性,不是战后欧洲经济复苏,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并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广东卷)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知识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各主要货币在投机力量冲击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广东卷)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苏联)。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排除A项;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海南卷)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尼赫鲁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社会主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②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
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
④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长达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知识点】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二战时期至1956年(世界)。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956年12月开始,国大党政府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所谓“社会主义运动”;②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的逐渐衰落,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④1956年6月13日,最后一批英国军队撤离占领了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综上所述,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序,③②④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错误,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14.(2023·浙江卷6月)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知识点】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和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所以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或地区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不是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前提下,也应当去吸收融合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并不是“各自演进”,排除B项;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表述片面,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去吸收,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3·浙江卷6月)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知识点】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由上升到逐步缓慢下降,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社会贫富差距情况通过柱状图并不能反映出来,可知贫困人口比例在下降,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C项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贫困状况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3·浙江卷6月)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知识点】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据所学可知,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方便人类之间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因此D项正确;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据所学可知,促进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钢筋混凝土技术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夜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排除B项;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涉及到的技术是食物储存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7.(2023·浙江卷6月)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知识点】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1世纪伊始(中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等国)。据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2001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C项正确;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89年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3·北京卷)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知识点】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60年(联合国)。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3·山东卷)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知识点】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49~1985(美国)。据图可知,出于对抗苏联的实际需要,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不断调整,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面临“滞涨”危机,但国防研究占比仍然较高,且1977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不符合逻辑,排除A项;1949年—1985年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且六七十年代正值越南战争期间,但70年代美国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占比下降,排除B项;自二战之后,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未出现大的波动,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3·山东卷)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
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
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知识点】战后非洲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非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米·恩克鲁玛推行泛非主义,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倡导非洲统一,但是种种举措最终招致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的不满和敌视,最终在1966年2月24日应邀访问越南时被军警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长期流亡海外。因此根据材料“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可知,克瓦米·恩克鲁玛淡化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主张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B项正确;1960年为非洲年,到这一年,许多非洲获取了独立,但是并未全部独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的联合,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排除C项;“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2023·湖北卷)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至1949年(世界)。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23·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知识点】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传播,依靠武力的方式会激起非洲人民的反抗而采用文化宣传的方式更加隐蔽,能够动员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B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但与题干强调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2023·全国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发达国家的这一主张主要目的就是要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和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25.(2023·全国乙卷)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26.(2023·浙江卷1月)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农业和工业人口比重都在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变化。①②④符合材料,B项正确;英国最早建成“福利国家”,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2023·浙江卷1月)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可知,列宁正在了解农民面临的困难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执行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们的抵制,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D项正确;十月革命未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卫国战争期间是1941-1945年,列宁已经逝世,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3·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 1930年
墨西哥 759 1618
美国 1257 6213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
(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
【知识点】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1)变化:墨西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但与美国的差距加大。
原因: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依然依赖于进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展开。
(2)影响:促进了墨西哥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推动墨西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制约了墨西哥经济良性发展。
【解析】(1)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20-1930年(墨西哥)。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数据可知墨西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但与美国的差距加大。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可知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依然依赖于进口;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可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根据材料“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可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展开。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墨西哥)。根据材料“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可知促进了墨西哥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根据材料“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可知推动墨西哥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可知但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制约了墨西哥经济良性发展。
29.(2023·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知识点】现代交通运输变化,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答案】(1)[参考答案]变化: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空战技术提高,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
(2)[参考答案]影响: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
【解析】(1)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0年至1918年。根据材料“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并结合一战初期飞机在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可知,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根据材料“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根据材料“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并结合空战发展史的相关史实可知,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根据材料“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可知空战技术提高。根据材料“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并结合一战的相关史实可知,1918年,飞机数量大幅增加,战机也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角,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
(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0年至1918年。根据材料“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并结合一战的过程与结果可知,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根据材料“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并结合一战对武器研发的促进作用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作为军事工具被广泛应用,进行了侦查、轰炸和空中战斗等任务,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现代交通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
30.(2023·浙江卷6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 20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知识点】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策源地、二战的过程
【答案】示例:反思战争,珍惜和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等26国在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投掷下两颗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世界各国要反思战争,珍惜和平,要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遏制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第一幅图片是德国的希特勒上台,用法西斯思想浇灌橡子树,第二幅图片是广岛的蘑菇云,结合二战史实,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例如,结合两幅图片可得出战争与和平--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其次,结合二战的背景、法西斯主义思想、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子弹爆发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注意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答题思路及评分标准:
(1)标题(2分):有题目1分,有价值判断1分。价值错误的标题不得分
主题:反法西斯/战争与和平/科技是把双刃剑等
(2)结构3分:总分(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2分,总结有价值升华1分价值升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当代启示
(3)史实6分(正反、辩证的史实),史实表述必须准确,史实错误不得分
(4)表述1分
一 回顾知识体系
二 回顾核心考点
高频考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
一、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①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②苏联落后农业国的现实。
③维护民族独立,加强国防的需要。④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2、 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形成过程
(1) 工业化运动:
①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的发展要求;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
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追求高速度;单一公有制经济。
③成就:从1928—1932、1933—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④评价:A. 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B.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2) 农业集体化运动:
①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背景:农业落后,出现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③特点:各地集体化运动一哄而上,抢时间、争速度、强迫加入集体农庄。
④结果: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⑤影响: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过火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富农阶级被消灭。
3、斯大林模式表现:
(1)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 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 思想文化: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个人崇拜严重。
4、斯大林模式评价:
历史功绩:①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①从长远看,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经济失去活力(经济)
②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个人专断, 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政治)
③过于单一的文化模式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启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斯大林模式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农业集体化消极影响
(2) 内容:
①农业上(农业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因此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
③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
(3) 评价:①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模式,因此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③造成了苏联思想上的混乱。
高频考点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2)具体: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
(3)直接原因:股市崩溃。
2、危机的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影响深远。
3、影响
①经济: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②政治: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③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④国际局势:促使德日法西斯势力兴起,世界走向战争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 20世纪50—60年代末,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①原因: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大力开拓世界市场。
②结果: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却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80年代初,出现“滞涨”局面。
①表现: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
②原因:A.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B.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C.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20世纪80年代—经济恢复
①里根(1981—1989年执政)对策:减少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税收和加大国防开支来抑制生产停滞。
②结果:经济开始回升。但造成高赤字、高国债和高贸易逆差的局面。
(4) 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①原因:克林顿(1992—2000年执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实行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②表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的时代。
2.战后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1)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宏观调控;20世纪70年代后,为走出经济滞胀,国家适当减少干预;20世纪80、90年代,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与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经济政策调整)
(2)福利国家的出现:低收入阶层得到生活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消费;但财政支出扩大(欧债危机联系)、民众生产积极性降低
(3)“经营者革命”的新趋势出现(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出现了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5)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
(6)知识经济兴起(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原因: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信息技术等)②政治条件:两极格局的瓦解③体制条件: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
2.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高度发展的结果。
①从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一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二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二战后建立美国为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⑥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
3.表现: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②国际分工日趋成熟③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④世贸组织和区域集团
4.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双刃剑,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1)问题:剪刀差(贫富差异加大)、主导权(发达国家受益)、共命运(互相依赖、经济危机传染性)
(2)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技术方面,环境问题。
高频考点3: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重点两极格局形成和影响、欧洲一体化)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
1.雅尔塔体制
(1) 含义: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
(2) 实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两分天下。
(3) 基础:美苏势均力敌。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法西斯德国和日本成为战败国,法国和英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传统的的政治中心地位基本丧失。
②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③苏联政治、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实现霸权野心的障碍。
④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根本原因)。
(3)表现:
①舆论上: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
②政治上:1947年,主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③经济上: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④军事上:1949年,美、英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
(苏联的反制措施: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建立“华约”,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①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1948年朝鲜半岛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1950—1953年爆发朝鲜战争,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④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说明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⑤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越战结束,说明美苏争霸中,70年代的美国处于守势。
⑸ “冷战”影响:
①(核恐怖平衡)双方势均力敌,在半个世纪里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从对方借鉴了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在两极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安全,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④两强相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⑤引发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
⑥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欧洲走向联合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必要性:①从欧洲历史看: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防止战争的重演,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
②从欧洲现实看:为了消除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行;抵御苏联的影响。
可能性:③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欧洲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欧洲人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2)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
①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合迈出第一步;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④1975年,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⑤1993年,欧盟成立。欧洲联合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此后迅速扩大;
⑥2002年,欧元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欧元区单一的流通货币。
(3)欧盟性质: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至2007年1月,欧盟成员国达27个)。
(4)影响:的影响:
①经济:使欧元区内的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有利于欧盟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
②政治: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
③文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加强了欧盟人民对欧洲联合的认同感。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为其成立奠定了基础;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③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④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等领导人的推动。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特点:①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②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作用:①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高频考点4: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概况
(1)西班牙: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2)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3)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3.统治
(1)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
(3)垄断贸易: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亚洲殖民
(1)葡萄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已经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
(2)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
2.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15世纪—19世纪中叶的殖民侵略——奴隶贸易。
2.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侵略
(1)英法在北非的殖民侵略
①英法争夺埃及:英法重点争夺埃及,两国控制苏伊士运河与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1882年,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以埃及为基地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
②法国的殖民侵略:从19世纪30年代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2)“柏林会议”: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提出“有效占领”原则。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原因: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3.影响
(1)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3)世界联系: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世界格局:出现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5)斗争高涨:殖民统治和掠夺,逼使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五、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民族独立运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独立运动
①背景: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②概况: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 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六、亚洲的觉醒
1.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2.表现
七、非洲的抗争
1.背景: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
2.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3.突出事件: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4.概况
5.总影响: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三 易混易错归纳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易错】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阐释】(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瓦解,目前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而非形成多极化格局
【易错】误以为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阐释】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3. 三种主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易错】对三种解决思想易混淆。
【阐释】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4、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易错】对二者关系及区别搞不清
【阐释】WTO(世贸组织)与GATT(关贸总协定)的区别主要不同在于: (1)两者的组织基础不同。关贸总协定作为一套规则、一个多边协议,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而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组织与法律健全的国际法人组织,拥有自己完备的秘书处。 (2)承诺的期限不同。关贸总协定是建立在《临时适用议定书》这一临时性基础之上的;而世界贸易组织是建立在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这一基础上,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因此其承诺是完整的、永久性的。 (3)规则范围不同。关贸总协定的规则范围局限在货物贸易方面,而且是不包括农产品、纺织品服装方面的部分货物贸易方面;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范围不仅涉及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 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原GATT体制相比,速度更快、做出的裁决不会受到阻挠。
1.(2024·山东济南·一模)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96年,1920年(挪威)。根据材料“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斯瓦巴德群岛由开始的引发国际争议到后来国际联盟积极倡导协调,达成条约,说明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C项正确;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在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排除A项;材料仅仅指的是斯瓦巴德群岛,并不代表整个北极资源,排除B项;材料和民族自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河北·一模)图1、图2是二战后期的两幅漫画。图1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站在铺有欧洲地图的桌前,就德国东部与波兰等东欧地区的版图正在玩着拼图游戏。图2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正在购票进入安全新闻影院,而漫画左下角象征小国的一群儿童被拒绝入内,剧院的门楣上写着“投票权和否决权”。这反映出( )
A.大国强权政治凸显 B.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C.集体安全体系建构 D.国际法领域的扩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信息可知,两幅图片都反映出美苏英三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按照大国意志行事,反映出大国强权政治凸显,A项正确;此时冷战尚未开始,不存在中间地带,排除B项;本题主旨是“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而建构集体安全体系一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国际法的领域得到扩展体国际法的完善依据使用范围的扩大,但是材料主要讲述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天津·模拟预测)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时好时差,它已制止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和克什米尔等地的战争,但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这说明联合国( )
A.仍需加强内部协调机制 B.否定了集体安全机制
C.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 D.促使强权政治合法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可知,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内部协调比较困难,A项正确,为最佳选项;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时好时差,说明其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国际和平,这在于其否定了集体安全原则,但这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B项为次佳选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它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但材料重点在于阐明联合国作用的局限性,C不是材料的主旨,为次佳选项;联合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强权政治,排除D项。
4.(2024·黑龙江·二模)1934年9月15日,以英法为首的30个“国联”成员国邀请苏联加入“国联”,并得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支持。9月18日, “国联”以38票对3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苏联加入“国联”的提案,并让苏联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这反映出( )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 B.近代欧洲外交的功利主义特征
C.经济危机缓和了欧洲意识形态对立 D.苏联的外交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34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934年苏联得到英法等大量西欧国家的支持,加入国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德、日等法西斯势力逐渐膨胀,英法邀请苏联加入国联意在借助苏联力量遏制法西斯势力,苏联加入国联也意图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欧诸国与苏联的外交选择都是出于当下利益的考量,展现了一定的功利主义特征,B项正确;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反法西斯阵营的建立,排除A项;苏联加入国联主要是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冲击,而非经济危机,排除C项; “显著改善”的说法过于夸大,由于反共思想的存在,苏联仍受英法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斥,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山东青岛·一模)1915年,英国设立军工部,直接管理200余个工矿企业;1916年,英国又成立劳工部,统筹调配全国人力;1918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开始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这些举措( )
A.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之举 B.借鉴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 D.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1918年英国。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令英国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财政困境,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完全覆盖战时支出,自由放任主义也因此饱受冲击,英国政府面临财政紧缺等问题,从接管企业到粮食定量供应都是政府强化职能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所述是战争带来的影响,并非经济危机,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战后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4·福建厦门·二模)二战前,日本的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其长官与首相、议长平级,且其中的陆相和海相只有现役武官方可担任。这( )
A.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滥觞 B.保障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C.导致了权力结构的失衡 D.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二战前的日本。根据材料“二战前,日本的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及所学可知,二战前,日本军队在国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不受政府管辖,易造成“军人干政”的局面,导致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失衡,C项正确;军令最高首脑(参谋本部总长、军令本部总长)和军政最高首脑(陆军大臣、海军大臣)有直接上奏天皇、辅佐天皇进行军令军政决策之特权,这是军国主义的滥觞,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保障天皇的绝对权威,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日本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4·湖南·一模)手纺车被甘地看成是“救治印度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应良药”,“除了小纺轮上的小纺锤,我那简单的头脑别无所求”,“纺车轮的每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回到纺车时代去”成为甘地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口号。甘地的这些主张( )
A.旨在推动印度走上现代化道路 B.利于培养自信合作的民族精神
C.维护东方国家农耕文明的优势 D.促使英国改变了殖民统治策略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20以来的印度。根据材料“除了小纺轮上的小纺锤,我那简单的头脑别无所求”“纺车轮的每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可知,甘地的这些主张有利于培养自信合作的民族精神,B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不利于印度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不利于维护东方国家农耕文明的优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改变了殖民统治策略,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4·湖北·模拟预测)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逐渐变单一联合英、法等国集体抗德的外交政策为“联合抗德”和“一国自保”并行。1939年3月,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申明苏联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习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
A.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 B.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
C.导致了卫国战争初期的失利 D.反映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1939年的苏联。依据材料概况可知: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联合抗德”到“联合抗德”和“一国自保”,并宣布首要目标是不让自己卷入战争中,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对法西斯德国的妥协、退让,客观上为德国发动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国家条件,从而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A项正确;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不顾他国,推卸了国际责任,排除B项;卫国战争初期失利的因素是多种的,不是外交政策变化导致的,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抗,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4·山西太原·一模)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以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为条件,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这一做法( )
A.保证了苏联经济健康发展 B.有利于国际关系合作共赢
C.使二战前的国际矛盾加剧 D.意在维护斯大林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苏联。根据“苏联以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为条件,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可知,这一做法使当时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西方国家有了新的市场,而苏联则从西方国家得到了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所以这一做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合作共赢,B项正确;这一做法有利于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但不一定能够保证苏联经济健康发展,排除A项;这一做法有利于国际关系合作共赢,因此并不会使二战前的国际矛盾加剧,排除C项;苏联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而不是为了维护斯大林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云南昆明·二模)英国赴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凯恩斯说:“欧洲完全依赖美国的食品供应,金融领域美国更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欧洲欠美国的债务已经超出其支付能力,只有给欧洲进一步的大规模援助才能把欧洲从饥饿和破产中拯救出来。”该言论反映出当时( )
A.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B.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冲击
C.马歇尔计划有助于欧洲的复兴 D.美国援助保障了欧洲和平稳定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欧洲完全依赖美国的食品供应,金融领域美国更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欧洲欠美国的债务已经超出其支付能力,可知,一战后美国的实力大增,逐渐发展,而传统秩序的领导者欧洲,相对美国而言,实力下降,所以美国的崛起冲击了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B项正确;美国霸权的确立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的欧洲复兴计划,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对欧洲的援助及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4·安徽·一模)经济学家们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原因时提供了两种解说,一个是油价暴涨,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另一个应该是( )
A.美苏冷战造成国际局势持续动荡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发展迟滞
C.政策不当使政府对经济过度管制 D.二战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持续低迷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但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的“滞胀”,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所以经济学家们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原因时,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是一种重要的解释,C项正确;美苏冷战也有缓和的时候,并非国际局势“持续动荡”,排除A项;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能够解释美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不能整体解释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没有“持续低迷”,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4·天津河北·一模)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09年,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这表明( )
A.美国的影响力急剧衰落 B.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C.拉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D.拉美独立自主意识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现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拉美地区成立了一些联合组织,并且起到了应对美国干涉拉美事务的积极作用,说明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体现了拉美独立自主意识得到增强,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美国的影响力急剧衰落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无法得出选项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4·黑龙江吉林·二模)1953年,美国对东欧的政策由“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即用和平的办法把东欧解放出来。为此,美国政府多次派民间文化人士与东欧国家接触。美国对东欧政策调整旨在( )
A.推行全球战略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反对共产主义 D.遏制苏联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期间美国将对东欧政策由“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特别是“和平演变”的办法把东欧从苏联的控制中解脱出来,这一政策的调整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A项正确;设问中“旨在”是对根本目的的考查,B并非政策调整的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和D项虽然是政策调整的目的,但并非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14.(2024·江西赣州·一模)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年度外交政策报告中表示:“在当代,认为世界的安全和发展主要是美国的事是不正常的和不可能的,其他国家的防卫和进步,必须首先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其次又是地区性的责任。”这反映了美国( )
A.遏制政策的终结 B.反对欧洲共同体成立
C.全球战略的调整 D.放弃对北约承担义务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材料“承认美国力量的有限性”“世界的安全和发展主要是美国的事是不正常的和不可能的”,表明当时美国不愿对“世界的安全和发展”单独承担责任,而希望西方大国“共同承担责任”,这反映美国战略在经济衰退背景下全球战略的收缩,C项正确;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对苏联、中国等的“遏制”政策的终结,只是“遏制”更加灵活,方式更加多样,排除A项;美国对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持支持态度,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美国只是打算减少对北约的义务,并没有放弃对北约承担义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4·河北唐山·一模)1954年,针对美国最高法院“永远结束美国的学校隔离”判决,佐治亚州州长公开抨击,美国最高法院公然无视法律和先例把自己降级到庸俗政治的水平。材料表明美国( )
A.人民民主斗争漫长复杂 B.权力制衡体制优势明显
C.学生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D.资本主义固有弊端暴露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据材料“永远结束美国的学校隔离”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黑人争取人权的斗争,据材料“佐治亚州州长公开抨击,美国最高法院公然无视法律和先例把自己降级到庸俗政治的水平”可知,当时对于黑人争取权利斗争存在反对的声音,反映了黑人在争取人权上的漫长和复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制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并非学生运动,排除C项;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材料反映的是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与D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4·重庆·模拟预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丁美洲陆续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下表是1913年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量比重统计。据此可知( )
出口产品 占世界出口量比重(%)
谷物 17.9
畜产品 11.5
咖啡、可可、茶叶 62.1
糖 37.6
橡胶、毛皮与皮革 25.1
A.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 B.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
C.拉美地区经济畸形发展 D.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表格数据显示,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还是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这反映其经济单一、结构失衡,C项正确;“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在1913年国际经济秩序依然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4·安徽·二模)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1801年的埃及。根据材料“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可知,罗塞塔石碑见证了古埃及的传统文化,是古埃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见证了殖民主义的罪恶,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古代文明辉煌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罗塞塔石碑的发现与考古界合作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罗塞塔石碑体现不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4·天津·模拟预测)“一是他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的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该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现及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A项反映了材料的主题,A项最佳;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攻击英国的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但这只是材料一个层次的意思,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了印度文化的发展,C项次佳;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印度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D项次佳;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未提到其破坏性,排除B项。
19.(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826年,玻利瓦尔首次邀集墨西哥、秘鲁等在巴拿马召开大会,秘鲁与哥伦比亚订立《长期联盟、同盟和邦联条约》。不同于欧洲国家间缔结的同盟条约,该条约提出要维护“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该条约( )
A.意在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 B.使拉美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
C.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D.标志美洲融入了国际法体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极大(拉丁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相继独立后,召开国际会议,订立国际条约,其意在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A项正确。B项“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的表述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国际社会,无法得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的结论,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拉美独立运动”,而“国际法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4·福建漳州·三模)190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现第一所民族学校之后,东孟加拉等地也建立了多所民族学校。期间,工商界人士、自由派大地主等踊跃捐助筹建民族大学。这表明印度( )
A.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普及民族教育成为共识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05年的印度。根据材料“190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现第一所民族学校之后,……工商界人士、自由派大地主等踊跃捐助筹建民族大学”及所学可知,1905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爆发,它标志着印度的民族斗争由资产阶级改良活动阶段进入到革命运动阶段。由此可见,题干中民族学校的建立体现了印度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民族学校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度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普及民族教育成为共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21.(2024·河南·专题08 世界现代史
目 录
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1.(2023·天津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2.(2023·天津卷)造成下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
A.国际局势的剧变 B.技术变革的推动
C.全球治理的加强 D.自由贸易的发展
3.(2023·河北卷)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4.(2023·河北卷)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5.(2023·重庆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遇所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B.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C.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D.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
6.(2023·重庆卷)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
A.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 B.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C.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 D.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
7.(2023·福建卷)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国家主义理论,并在更改国名为扎伊尔的同时,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这反映了( )
A.刚果政府权力扩大 B.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冷战意识影响非洲 D.非洲殖民体系瓦解
8.(2023·福建卷)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9.(2023·辽宁卷)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10.(2023·江苏卷)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11.(2023·广东卷)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12.(2023·广东卷)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13.(2023·海南卷)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尼赫鲁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社会主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②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
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
④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长达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14.(2023·浙江卷6月)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15.(2023·浙江卷6月)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16.(2023·浙江卷6月)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17.(2023·浙江卷6月)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18.(2023·北京卷)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19.(2023·山东卷)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20.(2023·山东卷)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
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
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21.(2023·湖北卷)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22.(2023·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23.(2023·全国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24.(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25.(2023·全国乙卷)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26.(2023·浙江卷1月)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2023·浙江卷1月)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28.(2023·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 1930年
墨西哥 759 1618
美国 1257 6213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
(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
29.(2023·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30.(2023·浙江卷6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 20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一 回顾知识体系
二 回顾核心考点
高频考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
一、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①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②苏联落后农业国的现实。
③维护民族独立,加强国防的需要。④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2、 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形成过程
(1) 工业化运动:
①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的发展要求;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
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追求高速度;单一公有制经济。
③成就:从1928—1932、1933—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④评价:A. 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B.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2) 农业集体化运动:
①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背景:农业落后,出现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③特点:各地集体化运动一哄而上,抢时间、争速度、强迫加入集体农庄。
④结果: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⑤影响: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过火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富农阶级被消灭。
3、斯大林模式表现:
(1)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 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 思想文化: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个人崇拜严重。
4、斯大林模式评价:
历史功绩:①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①从长远看,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经济失去活力(经济)
②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个人专断, 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政治)
③过于单一的文化模式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启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斯大林模式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农业集体化消极影响
(2) 内容:
①农业上(农业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因此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
③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
(3) 评价:①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模式,因此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③造成了苏联思想上的混乱。
高频考点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2)具体: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
(3)直接原因:股市崩溃。
2、危机的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影响深远。
3、影响
①经济: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②政治: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③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④国际局势:促使德日法西斯势力兴起,世界走向战争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 20世纪50—60年代末,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①原因: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大力开拓世界市场。
②结果: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却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80年代初,出现“滞涨”局面。
①表现: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
②原因:A.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B.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C.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20世纪80年代—经济恢复
①里根(1981—1989年执政)对策:减少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税收和加大国防开支来抑制生产停滞。
②结果:经济开始回升。但造成高赤字、高国债和高贸易逆差的局面。
(4) 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①原因:克林顿(1992—2000年执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实行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②表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的时代。
2.战后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1)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宏观调控;20世纪70年代后,为走出经济滞胀,国家适当减少干预;20世纪80、90年代,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与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经济政策调整)
(2)福利国家的出现:低收入阶层得到生活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消费;但财政支出扩大(欧债危机联系)、民众生产积极性降低
(3)“经营者革命”的新趋势出现(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出现了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5)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
(6)知识经济兴起(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原因: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信息技术等)②政治条件:两极格局的瓦解③体制条件: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
2.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高度发展的结果。
①从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一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二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二战后建立美国为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⑥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
3.表现: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②国际分工日趋成熟③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④世贸组织和区域集团
4.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双刃剑,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1)问题:剪刀差(贫富差异加大)、主导权(发达国家受益)、共命运(互相依赖、经济危机传染性)
(2)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技术方面,环境问题。
高频考点3: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重点两极格局形成和影响、欧洲一体化)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
1.雅尔塔体制
(1) 含义: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
(2) 实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两分天下。
(3) 基础:美苏势均力敌。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法西斯德国和日本成为战败国,法国和英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传统的的政治中心地位基本丧失。
②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③苏联政治、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实现霸权野心的障碍。
④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根本原因)。
(3)表现:
①舆论上: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
②政治上:1947年,主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③经济上: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④军事上:1949年,美、英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
(苏联的反制措施: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建立“华约”,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①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1948年朝鲜半岛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1950—1953年爆发朝鲜战争,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④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说明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⑤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越战结束,说明美苏争霸中,70年代的美国处于守势。
⑸ “冷战”影响:
①(核恐怖平衡)双方势均力敌,在半个世纪里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从对方借鉴了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在两极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安全,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④两强相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⑤引发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
⑥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欧洲走向联合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必要性:①从欧洲历史看: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防止战争的重演,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
②从欧洲现实看:为了消除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行;抵御苏联的影响。
可能性:③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欧洲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欧洲人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2)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
①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合迈出第一步;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④1975年,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⑤1993年,欧盟成立。欧洲联合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此后迅速扩大;
⑥2002年,欧元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欧元区单一的流通货币。
(3)欧盟性质: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至2007年1月,欧盟成员国达27个)。
(4)影响:的影响:
①经济:使欧元区内的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有利于欧盟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
②政治: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
③文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加强了欧盟人民对欧洲联合的认同感。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为其成立奠定了基础;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③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④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等领导人的推动。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特点:①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②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作用:①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高频考点4: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概况
(1)西班牙: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2)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3)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3.统治
(1)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
(3)垄断贸易: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亚洲殖民
(1)葡萄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已经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
(2)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
2.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15世纪—19世纪中叶的殖民侵略——奴隶贸易。
2.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侵略
(1)英法在北非的殖民侵略
①英法争夺埃及:英法重点争夺埃及,两国控制苏伊士运河与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1882年,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以埃及为基地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
②法国的殖民侵略:从19世纪30年代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2)“柏林会议”: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提出“有效占领”原则。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原因: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3.影响
(1)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3)世界联系: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世界格局:出现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5)斗争高涨:殖民统治和掠夺,逼使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五、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民族独立运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独立运动
①背景: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②概况: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 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六、亚洲的觉醒
1.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2.表现
七、非洲的抗争
1.背景: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
2.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3.突出事件: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4.概况
5.总影响: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三 易混易错归纳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易错】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阐释】(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瓦解,目前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而非形成多极化格局
【易错】误以为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阐释】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3. 三种主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易错】对三种解决思想易混淆。
【阐释】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4、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易错】对二者关系及区别搞不清
【阐释】WTO(世贸组织)与GATT(关贸总协定)的区别主要不同在于: (1)两者的组织基础不同。关贸总协定作为一套规则、一个多边协议,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而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组织与法律健全的国际法人组织,拥有自己完备的秘书处。 (2)承诺的期限不同。关贸总协定是建立在《临时适用议定书》这一临时性基础之上的;而世界贸易组织是建立在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这一基础上,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因此其承诺是完整的、永久性的。 (3)规则范围不同。关贸总协定的规则范围局限在货物贸易方面,而且是不包括农产品、纺织品服装方面的部分货物贸易方面;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范围不仅涉及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 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原GATT体制相比,速度更快、做出的裁决不会受到阻挠。
1.(2024·山东济南·一模)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2.(2024·河北·一模)图1、图2是二战后期的两幅漫画。图1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站在铺有欧洲地图的桌前,就德国东部与波兰等东欧地区的版图正在玩着拼图游戏。图2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正在购票进入安全新闻影院,而漫画左下角象征小国的一群儿童被拒绝入内,剧院的门楣上写着“投票权和否决权”。这反映出( )
A.大国强权政治凸显 B.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C.集体安全体系建构 D.国际法领域的扩展
3.(2024·天津·模拟预测)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时好时差,它已制止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和克什米尔等地的战争,但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这说明联合国( )
A.仍需加强内部协调机制 B.否定了集体安全机制
C.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 D.促使强权政治合法化
4.(2024·黑龙江·二模)1934年9月15日,以英法为首的30个“国联”成员国邀请苏联加入“国联”,并得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支持。9月18日, “国联”以38票对3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苏联加入“国联”的提案,并让苏联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这反映出( )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 B.近代欧洲外交的功利主义特征
C.经济危机缓和了欧洲意识形态对立 D.苏联的外交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5.(2024·山东青岛·一模)1915年,英国设立军工部,直接管理200余个工矿企业;1916年,英国又成立劳工部,统筹调配全国人力;1918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开始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这些举措( )
A.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之举 B.借鉴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 D.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6.(2024·福建厦门·二模)二战前,日本的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其长官与首相、议长平级,且其中的陆相和海相只有现役武官方可担任。这( )
A.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滥觞 B.保障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C.导致了权力结构的失衡 D.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7.(2024·湖南·一模)手纺车被甘地看成是“救治印度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应良药”,“除了小纺轮上的小纺锤,我那简单的头脑别无所求”,“纺车轮的每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回到纺车时代去”成为甘地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口号。甘地的这些主张( )
A.旨在推动印度走上现代化道路 B.利于培养自信合作的民族精神
C.维护东方国家农耕文明的优势 D.促使英国改变了殖民统治策略
8.(2024·湖北·模拟预测)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逐渐变单一联合英、法等国集体抗德的外交政策为“联合抗德”和“一国自保”并行。1939年3月,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申明苏联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习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
A.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 B.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
C.导致了卫国战争初期的失利 D.反映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9.(2024·山西太原·一模)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以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为条件,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这一做法( )
A.保证了苏联经济健康发展 B.有利于国际关系合作共赢
C.使二战前的国际矛盾加剧 D.意在维护斯大林经济体制
10.(2024·云南昆明·二模)英国赴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凯恩斯说:“欧洲完全依赖美国的食品供应,金融领域美国更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欧洲欠美国的债务已经超出其支付能力,只有给欧洲进一步的大规模援助才能把欧洲从饥饿和破产中拯救出来。”该言论反映出当时( )
A.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B.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冲击
C.马歇尔计划有助于欧洲的复兴 D.美国援助保障了欧洲和平稳定
11.(2024·安徽·一模)经济学家们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原因时提供了两种解说,一个是油价暴涨,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另一个应该是( )
A.美苏冷战造成国际局势持续动荡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发展迟滞
C.政策不当使政府对经济过度管制 D.二战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持续低迷
12.(2024·天津河北·一模)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09年,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这表明( )
A.美国的影响力急剧衰落 B.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C.拉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D.拉美独立自主意识不断提高
13.(2024·黑龙江吉林·二模)1953年,美国对东欧的政策由“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即用和平的办法把东欧解放出来。为此,美国政府多次派民间文化人士与东欧国家接触。美国对东欧政策调整旨在( )
A.推行全球战略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反对共产主义 D.遏制苏联的发展
14.(2024·江西赣州·一模)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年度外交政策报告中表示:“在当代,认为世界的安全和发展主要是美国的事是不正常的和不可能的,其他国家的防卫和进步,必须首先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其次又是地区性的责任。”这反映了美国( )
A.遏制政策的终结 B.反对欧洲共同体成立
C.全球战略的调整 D.放弃对北约承担义务
15.(2024·河北唐山·一模)1954年,针对美国最高法院“永远结束美国的学校隔离”判决,佐治亚州州长公开抨击,美国最高法院公然无视法律和先例把自己降级到庸俗政治的水平。材料表明美国( )
A.人民民主斗争漫长复杂 B.权力制衡体制优势明显
C.学生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D.资本主义固有弊端暴露
16.(2024·重庆·模拟预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丁美洲陆续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下表是1913年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量比重统计。据此可知( )
出口产品 占世界出口量比重(%)
谷物 17.9
畜产品 11.5
咖啡、可可、茶叶 62.1
糖 37.6
橡胶、毛皮与皮革 25.1
A.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 B.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
C.拉美地区经济畸形发展 D.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
17.(2024·安徽·二模)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18.(2024·天津·模拟预测)“一是他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的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该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19.(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826年,玻利瓦尔首次邀集墨西哥、秘鲁等在巴拿马召开大会,秘鲁与哥伦比亚订立《长期联盟、同盟和邦联条约》。不同于欧洲国家间缔结的同盟条约,该条约提出要维护“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该条约( )
A.意在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 B.使拉美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
C.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D.标志美洲融入了国际法体系
20.(2024·福建漳州·三模)190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现第一所民族学校之后,东孟加拉等地也建立了多所民族学校。期间,工商界人士、自由派大地主等踊跃捐助筹建民族大学。这表明印度( )
A.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普及民族教育成为共识
21.(2024·河南·一模)20世纪60年,美国重点发展空间技术,制定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美国从1961年开始组织实施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历时约11年。政府拨款250亿美元,共有120所大学、2万家企业、400万人参加。据此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 )
A.主要依靠政府规划和投资 B.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化
C.科学与技术开始走向结合 D.体现了企业的生产需求
22.(2024·浙江·模拟预测)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旨在( )
A.表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批判西方殖民主义霸权
C.社会信息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D.强调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3.(2024·湖南衡阳·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蔓延揭示出发达国家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包括: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脆弱群体、平民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社会阶层对立;金融资本、大型跨国公司、科技先锋与产业工人、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社会与反移民、种族与宗教歧视的意识形态矛盾。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重大挫折与挑战。
——摘编自盛赋《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
材料二 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社会,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
——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材料三 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源,并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4.(2024·天津和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一1991)》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表现。
25.(2024·辽宁抚顺·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一直围绕着几个主题展开:“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世界格局变化”。
经济与科技革命 战争或剧变 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