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6《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16《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20: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16《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锻炼学生提取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理清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思路。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3.通过精读课文,锻炼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4.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感受到梁启超先生传达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对自己、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基本的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本文严谨的说理思路,领会本文平实而文雅的语言表达风格,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风格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课文,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题释疑理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
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
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吧
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文中能找到证据吗
生10:第1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板书: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
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人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
生14:第1、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 (生概括不上来。)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
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师:这与课题有关系吗
生16: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通过大家对文题的审读,我们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不算读懂了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还得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读出自己的影子来。怎么读出自己的影子来呢 比如老师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这句话,就想到我今天上这节课,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给了我压力,我就有了一种责任。要是我推掉这节课,身体可能会轻松些,但是我就会担心其他老师们会怎样评价我,也许就有人说:他还是骨干教师呢!这样一种良心的不安可能就背负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要是今天的课同学老师都满意,我想我也会快乐好长时间。所谓读出自己的影子,就是把自己放到文中,和作者感情共鸣,和作者思想碰撞,就是边读书边想文中所说的有没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准某一处细细品味,看是否能读出自己的影子,待会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活动后交流。)
生1:“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这句话很形象。上周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没有完成,就总是担心老师找我、罚我,害怕老师当众批评我,可谓是战战兢兢!
师:你是应尽的责任没尽到,所以苦了。
生2:读“答应人做一件事……”这段话,我深有感触。上学期放假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约定出去好好轻松一下。可结果父母以不安全为由怎么也不让我出来,于是我失约了。我觉得很没面子,都怕见到这几个同学了。
师:守诚信是一种责任。
生3:我对这句话不太赞同,“人生没有苦痛,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更加重的了”。我想要是一个人得了重病,生不如死又无法治愈,那应该比这更痛苦吧!
生4:我不赞成,生老病死的痛苦乃人生难免的事,想穿了也就无所谓了。但是没尽责任的痛苦是人为造成的,是心理的苦,无法排解。身体的苦只是身体疼痛罢了,那种良心的煎熬才是真苦。
师:这说明心里的苦大于身体的苦。
生5:“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我昨天晚上为了一个数学题熬夜至十二点钟了,几次都想放弃了,但是苦思冥想做完了以后,产生了一种成就感,特别快乐!
生6:“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我觉得我们学习就是尽责任。一学期结束了,期末考试又考得好,这就是我们学生最大的快乐了。像班上的赵俊年同学,我想他一定很快乐!
师:你说了不算,我们听听他自己怎样说。
(生笑。)
生7:我有时也不快乐,就是作业没有做完的时候。不过有一件事曾使我感到最快乐: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坐在窗边,发现玻璃破了,寒风直往教室里灌,我想可能是我在上学期放假的时候忘记了关窗,所以玻璃被风吹破应是我的责任。随后,老师重新排了座位,我没有坐在窗边,但是看到坐在窗边的同学忍受着寒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第二天,我把这块玻璃补上了,看到同学们不再寒冷,我心里真的感到很快乐。
(掌声。)
师:赵俊年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
苦乐有时是相辅相成的,俗话说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苦中作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乐的时候也不能忘形,否则就会乐极生悲!
三、写法探究析特点
师:通过交流,我想大家应该形成了共识,大家一起说说,最苦的事是——
生(众):未尽责任。
师:最乐的事是——
生(众):尽了责任。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大的话题说得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呢 请大家再挖掘一下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看能不能从写作上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
(生活动。)
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发现。
生1:文章开头运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就像与读者促膝谈心,读起来很亲切。
师:这是设问的句式,也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有一种句式容易和它混淆,文中出现过吗
生2:在最后一段里面有:“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这是用了反问,起到强调作用,意思就是不能躲。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文中还多处引用了古语、俗语,使文章很有说服力。例如“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就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尽了责任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师:引用古语、俗语、名人语录来讲道理,就叫作道理论证;用到的这些词语、句子就叫作道理论据。
生4:第四段也用到了道理论证,论述了君子终生都在尽责任。
师:这里面还有其他论证方法吗
生5:还有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的例子。
师:其实我们从文章的课题就能感受到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6:对比论证。
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把道理讲透彻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大家还能从语言上作些发现吗
生7:语言非常形象。例如文章第二段开头,把那种未尽责任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就好像是写我们自己一样。
师:那你把这段读读看,要读出这种形象感来。
(生读。)
生8:文章还有很多口语化的语言,例如“翻过来看”、“罢了”、“到底”等词,把非常严肃的话题变得很亲切,让读者容易接受。
生9:文章的语言也非常准确,例如“大抵天下事”,作者就没说所有天下事,避免了绝对化。
四、你说我说明责任
师:梁启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中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新局面。他被誉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他五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中,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可以说经受着苦难,也享受着快乐!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生1:责任是一笔不苟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责任是每节课上回应着老师的指导积极地思考,责任还是每一次考试考出满意的分数。
生2:责任是早晨离开家时给父母一个平安的承诺,责任是每天回到家里给父母一个感激的微笑,责任还是懂得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课堂小结:
有首歌写道:“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来……既然来当兵,来……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谁来保卫她!”是啊,正是这种责任才保证了社会的平安,才构建了社会的和谐。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在尽责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