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20:47: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四单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诘难(jié)   滞碍(zhì) 狡黠(xié) 味同嚼蜡(jiáo)
B.劝诫(jiè) 惆怅(chàng) 寂寥(liào) 目不忍睹(dǔ)
C.谚语(yàn) 歌谣(yáo) 苟安(gǒu) 信手拈来(zhān)
D.桥堍(tù) 藻饰(zǎo) 怡情(yí) 开卷有益(j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谣  凝望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B.鉴赏  飘缈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C.海潇  寂寥  身临其境  轻描淡写
D.萌生  拘泥  目不忍堵  高谈阔论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为平凡而义愤填膺,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
B.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温州面临东海,江河纵横,海产品栩栩如生。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造成的。
修改:去掉“造成的”。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车号限行、呼吁市民绿色出行等,都是改善城市交通拥堵。
修改:在“绿色出行”前加上“选择”。
C.学者只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才能成就卓越,赢得尊重。
修改:将“只要”改为“只有”。
D.关于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修改:将“同意这种主张”改为“同意前者(或后者)”。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6.名句默写。
(1)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2)杏花疏影里,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简·爱》的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简·爱》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9世纪40年代。
(2)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是《简·爱》中女主人公________的两个基本动机。
8.综合性学习。
闽杭中学开展“走上辩论台”综合性学习活动,八年级(1)班举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的辩论赛。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你给这次辩论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开场白。
(2)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
假设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观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诗歌文段,回答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10.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11.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2.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13.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14.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15.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6. 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7.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18.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19.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20、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1、.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到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可能: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22.小说主要写了关于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24.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6.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三、写作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双如翅膀:年幼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独立”的翅膀,能挣脱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长大后,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追梦”的翅膀,能达到自己努力追寻的地方;苦痛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超越”翅膀,能帮助自己飞过绝望,看到希望;被束缚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自由”的翅腾,到达一个任由心灵翱翔的世界……
请以《翅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日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
D 2. A 3.C 4. B 5. C
(1)何妨吟啸且徐行 (2)吹笛到天明 (3)一抹晚烟荒戍垒 (4)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7.(1)英 夏洛蒂·勃朗特 
(2)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 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简·爱
8.(1)略 (2)(示例一)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
(示例二)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示例三)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9.D
10.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11.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12.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13.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14.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15.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
16.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17. B
18.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19.①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写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假设“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
③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
④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理,证明本段论点。
⑤事实论证。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段论点。
20.①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④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④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本文观点。
21.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22.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3.(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24.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
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25.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
2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儿子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他如一盏灯,照亮儿子前行的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