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 2024 届高三年级保温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A A B D B C C C D D B D B A
17.(1)措施: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
和考核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培养翻译人才并向外传
播汉文典籍。
(2)历史作用: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文化传承和
传播;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
18.(1)政府主导;简化税种;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坚持实事求是);兼顾政府、地主与农
民的利益;将统累税和减租减息相结合。(6 分)
(2)增加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调动了地主和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有利于晋察冀边区乃至华北敌后的持久抗战;为建国后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借鉴。(6 分)
19.(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美国大力发展新经济,调整产业
结构;美国寻求成本更低的生产基地,将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联系增强,生产
日益全球化;日本、西欧、中国等国的崛起引发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动。(6 分)
(2)影响: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吸纳更多产业向美国转移;
引发全球产业的重新布局;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6 分)
(3)启示:根据国内政治经济环境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与解
决民众就业相结合;完善税收政策;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 分)
20.【答案示例 1】
①——中国 ②——日本
观点: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阐述: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就将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
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公元 7 世纪日本推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土地制
度和赋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出十几批遣唐使来到中国交流
学习,还邀请我国著名僧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宣传佛法。在吸收借鉴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日本
本土文化得到发展,日本利用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的律令、历法、建
筑、绘画、音乐、文学、节日习俗等也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 1页(共 2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通过源源不断的对外辐射和传播,推动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进步。
日本古代文化也在中华文化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答案示例 2】
①——欧洲 ②——美国
观点:美国在欧洲的影响下发展壮大。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在北美地区陆续建立殖民地,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国也
将本国的制度文化移植到北美地区。北美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启蒙思想不断传播,最终爆
发了北美独立运动,美国正式建立。新兴的美国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制定 1787 年宪法,确立
了美国的联邦制民主共和制度。工业革命开始后,美国利用本国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量吸收来自欧洲地区的移民,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从而快速实现工业
化。
综上所述,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广泛吸收各国移民尤其是欧洲移民的情况下,
积极吸收欧洲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文化。
(示例仅供参考)
【解析】本题以世界地图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记出文明或者国家的位置,然后
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重点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作答本题
需要注意题干要求,第一选择同一个时期的两个文明(国家或地区),第二要准确标记文明(国
家或地区)的位置,第三要结合所学运用史实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 2页(共 2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邯郸市 2024 届高三年级保温试题
历 史
(时间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C14 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 9000―7500 年。该遗址出土的遗
物十分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刻符龟甲、猪骨等动物遗骸、骨笛、稻作遗存等。对上述考
古发现,解读正确的是
A.该地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C.古人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追求 D.原始农耕和畜牧开始出现
2.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
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
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第 1页(共 8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
3.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
时间 朝代 门下省诸局
502-557 南梁 公车 太官 太医 骅骝厩
550-557 北齐 主衣 尚食 尚药 殿中 斋帅 领左右
581-604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药 殿内 城门 符玺
604-618 隋炀帝 符玺
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
4.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
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
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
个路。上述措施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5.清世宗在谕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
江西等处。”但清初仍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向朝廷运送粮食)配额,具体情况见下
表。据此可知,当时
南直(江南) 171 万石
浙江 63 万石
江西 57 万石
湖广 25 万石
山东 37 万石
河南 48 万石
A.漕运配额符合地方实际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 D.北方农民的赋税负担较轻
第 2页(共 8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
6.据下图可知,这一时期的商业
总不以事每规咸
经欠后理月,丰
理此有,轮开八
加账主应流列年
倍目顾付上于十
作,言买班后月
罚公说主,—二
。中并,逢十
匠查未俱柜前二
池 出取要上柜日
单 ,此承大总议
莫 按货担小经定
直,。一理铺
月并倘切:
《咸丰八年泰明元规矩本》
A.经营模式得以创新 B.违约行为频繁发生
C.契约意识不断发展 D.管理规范受到重视
7.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德也者,非一成不变者也(吾此言颇骇俗,但所言
之者德之条理,非德之本原,其本原固亘万古而无变者也。读者幸勿误会。本原惟何?亦曰利
群而已),非数千年前之古人所立一定格式以范围天下万世者也。”这反映出,梁启超
A.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
C.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 D.提升了国人的道德观念
8.1949 年 5 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外文翻译机构的决定》中指出:“中央责成中宣部及外
事组,将北平原有之外事学校及华大俄文系,合并成立一个外国语学校,暂归外事处管理,分
俄语、英语两部,扩大学员到五百人至七百人”。这一决定
A.是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标志 B.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缘于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D.满足了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
9.1966 年 2 月 2日,《上海市第三个五年计划绿化工作规划(草案)》发布,指出:“本市市
郊面积大,地处国防前哨,海岸线长,绿化植树要多种快长、高大、荫浓的乔木,尽速把海岛、
沿海沿江、山头、公路、部队驻地、工矿企业、农村四旁等地普遍绿化起来。”据此可知,该
规划
A.体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B.缓解了中国的外交困局
C.重在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D.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第 3页(共 8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
10.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80 年起,中央开始向地
方各级政府“放权让利”,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灶吃饭”。下表为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
入和支出占比表(%)。这说明
A.中央财政状况得到提升 B.市场经济实现较快速发展
C.国家财政体制有待完善 D.计划管理体制被彻底废除
11.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在任命行省总督时规定:“元老院行省的总督任期一年,由抽签产
生,除非某位元老因有大量子女或因婚姻而享受特权。”公元前 18 年,屋大维规定:“允许
除元老之外的所有人娶被释女奴,并给予他们的后代以合法地位。”这些规定
A.有利于增强共和国凝聚力 B.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C.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D. 折射社会发展潜力不足
12.中世纪晚期,佃农除了交纳习惯地租之外,还需要在保有地继承或流转时向领主交纳土地
易主费。此时这两笔本不相关的租费合并计算——不变更受习惯法保护的偏低的习惯地租,提
高以往不受习惯法重视的土地易主费——并逐渐演变为随市场波动的商业地租。这一变化
A.加速价格革命的进程 B.破坏了习惯法的权威性
C.强化了封建契约关系 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转型
13.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却几乎不被感染,传教士趁此竭力灌输这是神在
凭借疫病表达愤怒和对侵略者的偏爱。原住民则由于缺少遭遇一连串致命传染病的相似经历,
也认同了征服者的这一认识。据此可推知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变化
C.非洲原有社会解体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4.1810 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他明确地指出,大学要“尊重科学和它的自由的生命力,以不
受限制的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真正科学修养,有独立思想,有理智和道德的青年。……
把科学看作尚未穷尽、且永远无法穷尽的事物,并不舍地探求。”该大学的创办
第 4页(共 8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
A.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D.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
15.据统计,俄国《真理报》1918—1919 年间的 30 期报纸中,总计录得广告 175 条,基本上
都是社会服务类广告。该报 1922 年 7 月第 169 号的第 6 版刊登了莫斯科农产品公司和国家进
出口贸易办事处的商品销售、啤酒销售等广告。这一变化
A.缓和了与西方紧张关系 B.源于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C.偏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16.1952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签订《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
规定六国在北约组织范围内参加西方的防务。1954 年,在法国议会驳回《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
后,德国漫画家贝伦特创作了名为《拒绝!》的漫画。据此可知
从古至今的德国军队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
A.法国仍有重振大国地位的愿望 B.德国的军事威胁依然严重
C.英美极力推动欧洲共同体成立 D.法国总理成为权力的中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
优长。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
第 5页(共 8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
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
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
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
《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摘编自《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38 年 1 月,晋察冀边区在河北阜平成立。到 1940 年,边区征收的税种,除了村合理负
担、救国公粮、田赋之外,还有工商营业税、烟酒税、印花税、田房契税、出入口税等,难以
满足战争形势下财政支出急速扩大的需求。
晋察冀边区政府于 1941 年开始在边区境内推行统累税,即将各种税种合并征收,并减少
了征收次数,但在边区复杂的租佃关系之下统累税征收产生了一些问题。1942 年的统累税在税
则上做了较大的修改,标准亩进一步适当做了下调;财产和收入分开计算;降低累进率。实行
统累税的最初两年,贫农和中农的统累税负担比较重,因此在随后的减租减息中,边区政府比
较强调反对地主的经济剥削,维护农民利益。到减租减息深入开展之后,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边区政府也开始注意到地主的诉求,努力平衡地主与农民的利益,地主也逐渐接受了统累税负
担和减租减息政策。1943 年的统累税减轻了低地租土地的土地税。一直到抗战结束,晋察冀边
区的统累税在各阶层之间的负担情形有了较好的改观。
——摘编自周祖文《统一累进税与减租减息:华北抗日根据地
的政府、地主与农民——以晋察冀边区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归纳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税制改革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税制改革的历史意义。(6 分)
第 6页(共 8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1791 年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显示出对制造
业发展的高度重视。19 世纪美国在钢铁等一些领域慢慢追赶并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新
兴”工业化国家。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论是制造业产值
(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制造业从业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2000 年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 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增加值的比重仅为
15.1%。
——摘编自王丹莉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
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材料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措施。
时期 战略 主要内容
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出发点;发展国家技术创新型
奥巴马
“再工业化” 制造业和新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
(2009-2017)
生服务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出口倍增。
行政部门要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用贸易保护
特朗普
“美国优先” 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重视高端制造业和军事国防
(2017-2021)
行业高新技术发展。
扩大企业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增加国内生产,
拜登 为开发的新技术创造市场;为期 8 年、金额达 2.29
“美国就业计划”
(2021 至今) 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及其他支出计划;研发、制造
和就业培训三项支出合计 5800 亿美元。
——摘编自王雨杰《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其就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去工业化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振美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4 分)
第 7页(共 8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
20.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不均,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请任选
某一历史时期的两个文明(国家或地区),在地图上用①和②标示其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阐
释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文明;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第 8页(共 8 页)
{#{QQABZYSQggiIAIBAARgCAwUQCEIQkBACCCoGxEAMIAAAC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