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恢复了刘少奇的名誉。这( )
A.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B.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C.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D.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并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既继承又大大超越,比列宁走得更远。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指改革开放后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B.“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指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内容继承和超越了列宁主义
D.邓小平阐明了有关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基本问题
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首次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会议是( )
A.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中共八大 C.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4.“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战略构想。从党的十二大报告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析正式提出小康目标,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反映了( )
A.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的过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
C.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过程
5.伯里克利指出“我们雅典人和任何其他民族不一样,我们认为一个不关心公共事务的人不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而是一个无用之人。”由此可见,他强调( )
A.城邦意识 B.直接民主 C.爱国精神 D.公民权利
6.“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灭亡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坏
7.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 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
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 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
8.埃及的考古证据表明,6500年前该地区出现了农业,最早的农夫也放牧绵羊、山羊和牛,并在凉爽的季节种植诸如大麦、双粒小麦、亚麻、小扁豆和鹰嘴豆之类的作物。这表明( )
A.非洲是一个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发生地 B.非洲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C.非洲农作物受到西亚文明的极大影响 D.非洲最早产生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化
9.16世纪早期,伊比利亚人来到南亚,把马尔代夫的海贝运回欧洲,然后再将其转运至西非,作为货币购买奴隶及其他商品。这一做法( )
A.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B.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
C.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D.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
10.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
A.中国商品大量出现在美洲市场 B.欧洲殖民者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C.西班牙加速对美洲的直接掠夺 D.中国政府已经废止了海禁政策
11.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12.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D.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
13.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
A.反映了工农联盟政权性质 B.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14.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 )
A.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
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
15.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旨在( )
A.反抗欧美国家的殖民侵略 B.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
C.保障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D.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
16.如图为1919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文字为:威尔逊总统说:“这根橄榄枝(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给你,现在赶紧忙活起来吧。”和平鸽说:“我当然想让每个人高兴,但是这根树枝是不是有点太沉了?”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B.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C.反映了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的兴起
D.对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的怀疑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英国革命 在17世纪中期英国内战的背景下,“革命”延续了以往的含义,意指一种政治变动。它不是发动革命,而是阻止革命;没有损害君主制,而是大大强化了它。革命最重要的后果同时也是革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政权、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发生的全面的、彻底的、剧烈的变革。
法国大革命 自1789 年以来,"变化"已经成为现代革命观念的一个核心内涵,变化意味着新时代、新纪元的到来,也意味着与过去的断裂和重新开始等意象。“变”、与“新”的意涵,最终赋予法国大革命及后来的所有革命一种时间向度,即革命是向前发展的,指向了未来。不过,对于法国大革命及其所孕育的现代革命的普遍原则的大多数理解,基本都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展开的。
海地革命 海地革命的真正贡献在于它为现代革命提供了全新的内涵。它是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奴隶起义,是第一场黑人推翻白人统治者的斗争,是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先声。这不仅是以往发生在民族国家内部或具有“内战”性质的革命所不具备的,而且也伴随着革命影响的扩散,成为 19 世纪以来发生在欧洲各帝国内部以及欧洲之外的革命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张旭鹏《“革命”的内涵与变形:一项全球思想史的考察》
(1)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革命内涵的变化。(15分)
(2)如果让你续写20世纪革命的内涵与变形,谈谈你的设计和理由。(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16—18世纪,英国的社会财富出现普遍增长,无论是上层、中层还是下层的收入都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新兴的中等阶层不仅人数众多,在消费观念上也有别于上层社会。与上层盲目追求奢侈消费和炫耀式消费不同,中产阶层更喜欢新商品,更注重舒适、便利和品位。这使得中等阶层取代上层,成为消费的主力。与此同时,原来由上层专享的咖啡、茶叶等奢侈品的价格大大下降,逐渐成为全民共享的普通消费品。据估计,英国男性识字率由16世纪的20%增至18世纪的60%,女性识字率也有所提高。歌谣集、近代小说逐渐兴起,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增加,阅读书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
材料二 至18世纪,一个新型的消费社会在英国逐渐形成。伴随着消费社会形成的是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为了“迎合购买者的自命不凡”,供应商不得不绞尽脑汁不断改进技术以推陈出新。咖啡馆、酒吧、图书馆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场所。在咖啡馆,等级和出身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其座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每个角落都是自由的”。与英国人消费同步发展的是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过程中的冲突、压榨和战争。美洲的种植园专门服务于英国的消费者,为了维持种植园的生产,英国人的奴隶贩子运来了黑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消费品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英国社会消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新型的消费社会”形成的影响。(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材料二 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的结论是不能否认的或修改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材料三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摘自《改革开放简史》
作为“百年变局”的参与者,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应对变局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泸州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6.A 7.D 8.A 9.D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16.D
17.(1)①近代以来,源于欧洲的革命一词不断的发展变化。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英国的光荣革命延续了以往政治变动的革命含义,增加了国家全面的、彻底的、剧烈变革的新内涵。英国革命最后是以温和的形式完成了变革,保留了君主制等传统,英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具有现代革命的内涵。②法国大革命时资本主义进一步,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现代革命的内涵基本具备,即强调变化、新时代、革命是向前发展的,与过去的彻底决裂。大革命以猛烈的斗争,不断的革命,较为彻底地破坏旧的社会,建设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与英国革命一样,这一时期革命的还是指民族国家内部的革命。③随着欧洲的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其中较早的海地革命在原有革命的基础上为现代革命提供了全新的内涵,就是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种族主义的革命理念。这次革命是由于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引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这一新内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从三个国家对革命内涵的丰富发展的角度回答,要结合史实并加以说明)
(2)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不断发展,首先在俄国取得成功。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增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内涵。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说出社会主义革命,列出一条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18.(1)变化:中等阶层成为消费的主力,并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咖啡、茶叶等奢侈消费品逐渐普及;文化消费显著增加。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民众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形成;近代教育的发展。
(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为工业革命开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冲击了等级制度;推动了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
19.论题:在应对历史变局中,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
中国近代时期,工业化与近代化已经是世界发展潮流,而中国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体制难以发展。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传体制在工业化潮流打击下,难以为继,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奋起,不断学习西方,意图赶上世界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再到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其过程曲折艰辛,成果却有限。
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正式建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在经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村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得以建立,中国人民,自此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方针。在1992年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确定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在21世纪初,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总之,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