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杠杆
教材分析:
《杠杆》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知通过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规律,以及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关于杠杆,学生在小学科学下册第五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学习,它也是后续学习滑轮、斜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节内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探究并认识其物理规律,并对“力和运动”的知识加深和拓展,从物体平动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发展到物体转动时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三要素有关还与力臂有关,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层层递进,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而且也为后续学习滑轮和其他简单机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力、第八章力和运动之后,学生对力有了知识储备,并且学生对生活中有关于杠杆的实例已经有感性认识,像羊角锤、钢丝钳、镊子、钓鱼竿等。但是学生对杠杆的力臂也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将在实验探究环节解决这一问题。
大多数学生在处理实际杠杆问题时不能正确找到支点,无法理解力臂的物理意义,导致作图画力臂时错误百出,在实验探究结束后总结杠杆平衡条件时更是一头雾水,思路停留在单一的物理量对杠杆状态的影响上,极少数学生能够正确探究出两个物理量的乘积共同影响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学习《杠杆》使很多学生产生挫败感,
学情现状一:学生缺乏相关生活经验,无法正确找到杠杆支点。在“会画杠杆的力臂”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固定点”即支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巧妙利用身边物体,模拟体验简单机械使用来解决这一问题。
学情现状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构建新知存在盲点。《杠杆》这一节中,要求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初步认识杠杆后,能够有效将生活机械转化为物理模型,并构建科学的概念体系.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发现,该章节中有三个物理概念知识点衔接不够自然.,主要是力的作用线、杠杆的平衡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要素.在教学中要主要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学生体验,鼓励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在认知的曲折与碰撞中发现并建构新知,是顺应新课标要求,也是实现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正确途径.通过模拟体验生活中杠杆的使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主探索发现杠杆的的平衡原理,从而使《杠杆》的相关知识根深蒂固地在学生的原有物理知识结构中创建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学会)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学会)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会学)
教学重点及突破: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突破。
教学难点及突破:
认识杠杆的力臂是难点之一。可以利用理想模型法突破。难点二是学生很难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实验引导的方法穿插在整节课中实现突破。
教学用具:
信息化资源:电脑、电子白板。
常规资源:杠杆、铁架台、钩码、细线
教学过程:
根据学习内容本节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认识杠杆采用引导学习的思路,模块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采用引导学习----实验探究----展示点评----练习拓展的思路,模块三杠杆的分类采用引导学习的思路。
导入新课1分钟:采用阿基米德的图片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阿基米德为什么有这样的豪言?他有什么样的物理依据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模块一:认识杠杆12分钟
提出问题:
观察下面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杠杆的定义,从生活走向物理。
拓展:请同学们试着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用具哪些是杠杆。
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生活,能认识生活中的杠杆。
教师引导: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力臂。
设计意图:精讲点拨,突破教学难点。
练习拓展:巩固加深所学杠杆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杠杆的力臂,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模块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2分钟:
提出问题2分钟:
提出问题:猜想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杠杆能够平衡?
学生交流讨论。
合作探究12分钟:
教师引导: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便于读出力臂,从而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突出重点。
展示点评4分钟: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时不光说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展示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甚至错误,给其他同学以警示、启发。
教师预备:
1、因为没有调节平衡螺母导致实验不准。
2、在测量中只是选取了特殊值,导致实验没有普遍性。
3、实验中没有正确读数,导致实验结论错误。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自信心。
练习拓展4分钟:
针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设置简单的题目,加深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和力臂成反比。并且杠杆的转动是由于力和力臂的乘积来决定的,不是只有力或力臂来决定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5分钟
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杠杆很多种,但是使用目的不同,能不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类呢?
教师引导:
省力杠杆:L1 > L2 ,F1 < F2,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L1 < L2 ,F1 > F2,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L1 = L2 ,F1 = F2,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并且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
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达标检测3分钟:
1、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所用最小的作用力是( )
A. F1 B. F2 C. F3 D. F4
2、如果使用撬棒的动力臂是100 cm,阻力臂是30 cm,当用60 N的动力时,能撬动重______ N的物体。
3、用剪刀剪东西时,如果用剪刀的尖部去剪就不易剪断,而改用剪刀中部去剪就容易些,这是因为( )
A.增大了动力 B.减小了阻力 C.减小了阻力臂 D.增大了动力臂
4、人的肱二头肌收缩使人曲臂时的情况如图所示,人的前臂是一个_____力的杠杆,这种结构给人带来的好处是_____。
设计意图:检测题目以基础性内容为主,围绕影响杠杆的平衡条件回扣课程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目标,并且为课堂评价做准备。
总结反思2分钟:
设计意图:畅所欲言谈收获谈困惑,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进行总结,反思,达到整理、提升、内化的目的。
教学评价:
?
分值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参与积极性
2
?
?
?
合作意识
2
?
?
?
设计实验能力
1
?
?
?
实验操作技能
2
?
?
?
观察、描述、分析能力
1
?
?
?
处理实验结果能力
2
?
?
?
合计
10
?
?
?
教师评语
综合等级
课后反思
本节课按照根据学习内容本节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认识杠杆采用引导学习的思路,模块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采用引导学习----实验探究----展示点评----练习拓展的思路,模块三杠杆的分类采用引导学习的思路。从总体上看按照思路完成了教学目标。从效果上看,优点有:
通过阿基米德的图片激发了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学习知识,效率高。
2、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杠杆的定义,从生活走向物理。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力臂。教师精讲点拨,突破教学难点。练习拓展巩固加深所学杠杆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杠杆的力臂,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合作探究中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便于读出力臂,从而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突出重点。在展示点评环节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时不光说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展示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甚至错误,给其他同学以警示、启发。
5、检测题目以基础性内容为主,围绕影响杠杆的平衡条件回扣课程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目标,并且为课堂评价做准备。总结反思畅所欲言谈收获谈困惑,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进行总结,反思,达到整理、提升、内化的目的。
不足之处:
学生比较沉闷,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在会画力臂这个难点中学生动手操作少,没有很好地掌握力臂的画法。
《杠杆》测评练习
练习一:
拓展:
1、作用在杠杆上的力臂可能为零.( )
2、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动力臂。( )
3、动力臂和阻力臂不一定都在杠杆本身上。( )
练习二:
1、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和动力之比是4:1,则要使杠杆平衡,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是( )
A. 4:1 B. 1:4 C. 1:1 D. 不能确定
2、一根均匀铜丝,在中点处支住它刚好平衡,现将其右端从中对折起来,如图所示,则杠杆( )
A 仍平衡 B 左端下降 C 右端下降 D 无法判断
练习三:
达标检测
1、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所用最小的作用力是( )
A. F1 B. F2 C. F3 D. F4
2、如果使用撬棒的动力臂是100 cm,阻力臂是30 cm,当用60 N的动力时,能撬动重______ N的物体。
3、用剪刀剪东西时,如果用剪刀的尖部去剪就不易剪断,而改用剪刀中部去剪就容易些,这是因为( )
A.增大了动力 B.减小了阻力
C.减小了阻力臂 D.增大了动力臂
4、人的肱二头肌收缩使人曲臂时的情况如图所示,人的前臂是一个_____力的杠杆,这种结构给人带来的好处是_____。
课件30张PPT。杠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 “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移动地球。”
——阿基米徳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学习目标请观察下面几幅图?
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的硬棒。
拓展:
请同学们试着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用具哪些是杠杆。 模块一 认识杠杆L1L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O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杠杆的五要素F1F2L1L2练习一:练习一F2F1L1L2OOF1F2L2L1(1)辨认杠杆;
(2)先找支点O;
(3)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
画出力的作用线.
(4)过O点画出力臂
画力臂的方法是:1、作用在杠杆上的力臂可能为零.( )
2、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动力臂。( )
3、动力臂和阻力臂不一定都在杠杆本身上。( )拓展利用桌上的器材来探究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杠杆能够平衡,比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
(1)实验方案: ,模块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A、B两图中的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实验时采用哪幅图更易测力臂?讨论: 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利用桌上的器材来探究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杠杆能够平衡,比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
(1)实验方案: ,
(2)完成表格中的数据 模块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F1 ×L1 = F2× L21、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和动力之比是4:1,则要使杠杆平衡,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是( )
A. 4:1 B. 1:4 C. 1:1 D. 不能确定
2、一根均匀铜丝,在中点处支住它刚好平衡,现将其右端从中对折起来,如图所示,则杠杆( )
A 仍平衡 B 左端下降 C 右端下降 D 无法判断
练习二BB省力杠杆:
L1 > L2 ,F1 < F2,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
L1 < L2 ,F1 > F2,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
L1 = L2 ,F1 = F2,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模块三 杠杆的分类练习三一、认识杠杆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或杠杆定义课堂小结三、杠杆的应用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1、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所用最小的作用力是( )
A. F1 B. F2
C. F3 D. F4
2、如果使用撬棒的动力臂是100 cm,阻力臂是30 cm,当用60 N的动力时,能撬动重______ N的物体。
3、用剪刀剪东西时,如果用剪刀的尖部去剪就不易剪断,而改用剪刀中部去剪就容易些,这是因为( )
A.增大了动力 B.减小了阻力
C.减小了阻力臂 D.增大了动力臂
4、人的肱二头肌收缩使人曲臂时的情况如图所示,人的前臂是一个_____力的杠杆,这种结构给人带来的好处是_____。B省距离费C200达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