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21: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概况,理解其原因和影响。
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概况,理解其特点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梳理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
二、难点:认识现代战争对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交流的影响
【预习新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4)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表现
(1)亚洲地区
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越南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2)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一战后,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和共产国际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纲领》,包括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世界主义、民族自决、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都成为引导改造国家和解放社会的新理念,席卷“战后”东亚。无论是日本的“大正民主”,还是中国的五四运动,抑或朝鲜的三一独立运动等,虽然运动的意义不尽相同,但都是受这样的战后理念驱动而产生的民众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一战后世界“新理念”的认识。
提示:“新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构建和平、平等的国际关系的期望,这些新理念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幌子;扩大了共产国际在亚洲的影响力,促进了亚太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一战后民众运动的发展。
 
民族自决原则
民族自决原则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民族自决的概念,初倡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但当时并不具备国际法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
 
甘地认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非暴力是认识神、认识真理的手段,是强者的武器。
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在当时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提示:甘地的这种思想有利于将印度人民团结在“真理”这一统一的“神”之下,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殖民主义急速衰落。
(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兴起。
(4)日本战败,朝鲜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
(2)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纳米比亚独立
1990年3月21日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
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提示: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特征: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2.概况
(1)印度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①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③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2)新加坡和韩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据此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提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欧实力削弱;殖民地独立意识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0世纪60—90年代新加坡、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国。
在发展过程中,两国都注重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你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提示:结合本国国情,把本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起来。
(3)埃及: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②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③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巩固训练】
1.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上述原则的提出( )
A.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 B.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缩小了全球贫富差距
3.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而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
A.完全摆脱宗主国影响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D.独立过程中留有隐患
4.建于1949年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图案精美,保存完好,让人赞叹印度古代工匠的精工细作。其反映了印度现代文化中( )
A.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B.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 D.传统的种姓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有学者在著作中说,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
B.二战后,亚洲一些新兴民族国家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同时建设现代化
C.二战后,亚洲民族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着力创建本土文化
D.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亚洲四小龙”中最先构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7.如图为作于1956年的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印有英、法、美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名义正通过苏伊士运河,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高举印有“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将其拦住。纳赛尔后方垂钓的是苏联外交部部长谢皮洛夫。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
A.反殖民主义情绪高涨 B.埃及沦为大国间激烈斗争的棋子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苏联掌握解决运河争端的主导权
8.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9.学者金重远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因为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 )
A.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 B.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C.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10.李光耀(新加坡前总理)在书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由“1919年11月”“数月以来……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以来,民众的爱国热情高涨,爱国觉悟得到提高,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趋于一致,A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C项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排除。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宪章》。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宪章》强调人权、各国之间的平等、各国的独立主权利益,因此这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与殖民压迫,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B正确;“改变了”的表述夸大了这一原则的作用,排除A;《联合国宪章》强调的原则面向所有国家,排除C;《联合国宪章》强调的原则并不能缩小全球的贫富差距,排除D。
3.答案:C
解析:选择C:据材料可知,以印度和埃及为代表的新兴民族国家由于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体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征。排除A:殖民历史对新兴民族国家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不可能“完全摆脱”。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新兴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排除D:殖民历史对新兴民族国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这与独立过程中的隐患无必然联系。
4.答案:B
解析:材料“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反映了二战后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展现其众多的宗教文化,这说明了印度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而政教分离是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自由主义、种姓制度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D。故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选择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故①③正确。排除A、B、D:“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说法不符合史实,故②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①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选择B:据材料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可知,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在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建设。排除A: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亚洲民族国家并未完全抛弃西方模式,而是将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排除D:马来西亚不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兴起。选择A:材料中象征殖民侵略的“印有英、法、美国旗的轮船”在苏伊士运河遭到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拦截,反映出新兴民族国家向帝国主义殖民者说“不”,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可知,漫画说明的是反殖民主义情绪高涨。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埃及主动反对殖民侵略,未体现埃及受到大国摆布而沦为大国间斗争的棋子。排除C: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D:漫画中苏联外交部部长谢皮洛夫独自一人在苏伊士运河钓鱼,说明他是旁观者,而非掌控者。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情况。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在保留本国文化传统的同时,都受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排除A:埃及文化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儒家文化主要影响东亚地区的国家。排除B: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反映的是各国文化发展的特点,而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C:材料中反映了各国都保留了传统文化,而非全盘否定。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选择B:据材料“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可以得出战争对文化发展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所以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排除A:材料主旨是战争对文明发展的双重影响,而A项只看到了战争对文明的破坏。排除C:世界文化发展没有中断。排除D:D项只看到了战争对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述片面。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文化对亚洲的影响。选择B:由材料“儒家社会相信个人……社会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光耀认为儒家社会重视家庭的作用,新加坡维持社会秩序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说明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排除A:据材料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排除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D项说法本身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