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21: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产生的条件,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
2.知道亚欧大陆其他东西交通路线的含义和路线,理解他们的历史影响。
3.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丝绸之路产生的条件,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
2.知道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的含义和路线,理解它们的历史影响。
3.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预习新知】
丝绸之路
1.概念: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开通
(1)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2)经过: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意义
①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②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发展
(1)概况: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结果: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影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1)原因: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
(2)概况
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④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影响: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传播方向 表现
中国的物质和技术西传 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西方的物质和技术东传 西汉从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宋元时期成为重要经济作物
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文化交流:
(1)宗教: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2)艺术: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3)中医: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情境在线】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
据此分析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商道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提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与产品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生活。
【巩固训练】
1.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的交通线路,中国从中得到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中国四川经中国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2.据史料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进城时,在广州居住的来自阿拉伯等国的商人有12万人。这反映了( )
A.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东西方之间的商业贸易开通
C.阿拉伯人控制了广州城 D.黄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马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茶马古道( )
A.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区域 B.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
C.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D.实现了宋朝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4.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元和元年,武威太守孟云上言北单于复愿与吏人合市,诏书听云遣驿使迎呼慰纳之。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诸王大人或前至,所在郡县为设官邸,赏赐待遇之。”据此可知,这些商贸活动( )
A.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 B.促进了丝绸之路开通
C.巩固了汉朝北部边疆 D.源于中原王朝向心力
5.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首次发现楼兰古国,而后,美、英、日及我国学者接踵而来。楼兰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史记》《汉书》中有关楼兰的记载。张骞出使西域途经楼兰,在汉、唐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楼兰成为中西贸易的中转站、交易市场和交通枢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楼兰古国是外国学者先命名的 B.研究历史必须做到二重论据
C.古楼兰的商贸活动开始于西汉 D.考古发现能验证文献相关记载
6.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发展高峰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瓷中的精品。有趣的是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中国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这说明( )
A.中国已经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海外文化改变了中国民众审美价值
C.中国制瓷技术受西方工业艺术影响 D.商品流通时常伴随文化交流与传播
7.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8.汉代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但“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却只“盈于后宫”“充于黄门”,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据此可知,当时( )
A.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 B.民间贸易规模较小
C.自然经济具有排外特点 D.区域贸易范围有限
9.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国家,即“昭武九姓”诸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这主要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唐在西域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10.下面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这两幅图绘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北墙壁上。据此可推知( )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形成。选择C:材料“世界最早的……交通线路”显示的是古代中国与印度具有贸易往来,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地缘政治方面,只提及贸易交往。排除B:材料主旨是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不是印度对外贸易的能力。排除D:材料体现的是中印之间的贸易往来,无法体现外交关系“复杂”这一特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对外贸易的盛况。选择A:根据题干可知时空是公元878年的中国广州。据材料“公元878年黄巢进城时,在广州居住的来自阿拉伯等国的商人有12万人”,可知唐朝时期,在广州居住的来自阿拉伯等国的商人人数众多,结合所学唐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反映了这一时期唐朝海路贸易的繁盛。排除B: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在唐朝之前就已存在。排除C:“阿拉伯人控制了广州城”不符合史实。排除D:材料虽提及黄巢,但并没有提及其实行的对外政策。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茶马古道。选择B:依据材料可知茶马古道加强了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排除A、C:茶马古道贸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在经济层面的交流,并不能扩大宋朝统治区域,也不能直接巩固“宗藩”秩序。排除D:宋代的疆域不包括吐蕃诸部和大理。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元和元年,武威太守孟云上言北单于复愿与吏人合市,诏书听云遣驿使迎呼慰纳之。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诸王大人或前至,所在郡县为设官邸,赏赐待遇之 大致意思:元和元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说北单于又想与官吏百姓聚集贸易,天子下诏书让孟云派遣驿使迎接招呼、慰问接纳北单于的人。于是北单于派遣官员赶着一万多头牛马前来同汉的商人互相交易。众王侯首领有时前来,他们所到的郡县为他们准备官舍,给他们优待
选择A: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间的贸易往来,这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排除B: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间的经济交流而不是汉朝北部边疆的巩固。排除D:材料未体现商业贸易活动源于中原王朝的向心力
5.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楼兰古国的发现。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楼兰遗址的发现与史书记载相吻合,印证了文献中的记载,说明考古发现能验证文献相关记载。排除A:楼兰之名在《史记》《汉书》中已有所载。排除B:“研究历史必须做到二重论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只提到楼兰的贸易枢纽地位,无法证明“古楼兰的商贸活动开始于西汉”。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的关系。选择D:据本题材料及所学可知,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中国工匠的创新后销往欧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可见把域外文化融入中国瓷文化中,中国瓷文化传到欧洲,这说明商品流通时常伴随文化交流与传播。排除A: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掠夺原料,同时倾销商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未体现。排除B:材料说的是中国工匠进行创新,未体现“改变了中国民众审美”。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对珐琅技术的创新,将其与原有的瓷文化结合,并对外传播这一文化,不是强调受西方工业艺术影响。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丝绸之路。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在技术和土特产等方面的交流,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的影响,并未涉及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未强调其交通要道的地位,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外交流的影响,不是对中国经济地位的影响,C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可知,从西域输入的货物没有真正流入民间,而是流入宫中,说明当时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故选A项。材料无法反映民间贸易的规模,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和区域贸易,C、D两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世代善于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7世纪时该地区的墙壁上出现描绘中国故事的画作,体现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A项错误。材料中的两幅图没有涉及宗教因素,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D项错误。